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113

第113章

水之气也。一得五而为六。水之质始成。洛书所陈九畴。皆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每畴之首。不过以数起之。倪仲宣曰。土位中央。其数五。合天之生数五。得五而成十。天地之数。在五之中。)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发。

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乱。饮发注下。 肿身重。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此言五郁之发。有天地山川之变象。

有草木虫兽之兆征。有民病之灾眚。有寒热之更改。观其发而知其复也。雷者。火之气。三之气主火。四之气主土。故殷殷然之雷。在土之下。火土相合。而发于三气四气之交。白乃金之气。土舒而金化也。高深、高山深谷之间。田牧土驹者。盖因洪水泛衍。如驹之土块。散牧于田野之间。始者。谓土受天干之始化。土气复。而生长化收藏之气。咸从土化也。民病腹胀肠鸣诸证。皆感土气而发。其气四者。发于夏秋之交。四之气也。太阴所至为云雨。浮游朝生暮死。感湿气而化生。湿土之气。上蒸而为云横天山。下化而浮游生灭。此怫郁欲发之先兆也。怫、郁也。按此五郁之发。与气交变论之郁复不同。气交篇之复。即上章之所谓清热胜复同。其运风清热。盖因主岁之运不及。所胜之气胜之。而子气为母复仇。乃运气之自相胜复也。此章之所谓复岁者。即上文之所谓折其郁气。资其化源。盖五运之气居其中。上受司天之胜。下受在泉之制。无分太过不及。咸受其郁而复发也。故其所发者。即所郁之本气。非子为母复也。是以复气与民病各有不同。学人俱宜体析。)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 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

怫乃发也。其气五。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 音蒙数叶朔。明洁清切。金之令也。凉燥杀气。金之气也。此所郁之金气复发。而政令复行也。咳逆嗌干。肺之病也。灵枢经曰。足少阳是动。病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

体无膏泽。又曰。肝是动。则病腰痛嗌干。面尘脱色。盖金气复而肝木病也。土凝霜卤者。言土凝如霜之盐。即芒硝火硝是也。其气五者。发于五之气也。夜雪白露。言露浓之如雪。林莽声凄。声在树间。此秋声也。金之郁气。欲发之先兆也。)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 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

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 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辟、避也。气交、乃夏秋之交。相火之后也。霜杀、寒结为霜而杀物也。祥、怪异也。腰 、肾之府也。关节屈伸。乃筋骨之病。肾主骨而筋属于节也。

厥逆痞坚腹满者。阳气下藏。中气塞也。君火主二之气。相火主三之气。其气发于二火之前后也。气犹麻散者。寒凝之气。感火气而欲散也。)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太虚埃昏。木气发而埃土飞扬。

云物以扰。风之动也。屋发折木。郁怒之大发也。民病胃脘咽膈。食饮不下。木胜而土伤也。上肢两胁。耳鸣眩转仆不识人。风气之为病也。天山一色。皆苍色也。浊色、埃土昏翳也。按土郁曰黄黑埃郁。水郁曰黄黑昏翳。木郁曰黄黑郁若。盖言天元地黄。天地之气色。交相拂郁也。横云不起雨者。风行天上。密云不雨也。风乃天地四方之气。故所发无常。松吟高山。风之声也。虎啸岩岫。虎啸则风生。风从虎也。此木郁将发之先兆也。)火郁之发。太虚曛翳。大明不彰。

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目四肢。 愤胪胀。疡 呕逆。螈 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

****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 。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大明、日月之光明也。火郁发而曛翳于上。则日月之明不彰。土浮霜卤者。水湿之气。受郁热上蒸而成。如霜之卤也。惑言者。嘻嘻 。形容其风自火出也。风火相合。是以阴湿之气。在后乃化。民病痈肿诸证。皆火热盛而精血伤也。少气者。火为气之贼也。瞀闷、肺气病也。火甚精伤。故善暴死。刻终者。谓一气分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如三气之终。而大温将发于四之气也。元府、汗空也。动复则静。

阳极反阴者。少阴所至为热生。终为寒。少阴之从本从标也。湿令乃化乃成者。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也。水凝冰雪。寒之胜也。光华之气。发于水凝。焰阳之热。生于午泽。山泽通气也。此二火之气。受寒气之郁极而复将发也。按五行之中有二火。阳火以明而在天。阴火以位而在地。华发水凝者。阳火之将发也。焰阳午泽者。阴火之欲复也。阳火由水中而生。阴火从地泽而发。)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报、复也。如华发水凝。焰阳午泽。怫之应也。阳极反阴。山川冰雪。郁之极也。风气行于四时。是以木发无时。水发于二火前后。故水随火也。按戊癸化火。火生于水泽之中。水火之相合也。是以华发水凝。水随火发。)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

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谨候其时。则病可期而知。亦可以先期而调之。失时。失五音六气所主之时。反岁、逆司天在泉之岁气。不能使之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气不行者。不能使五运宣行。致乖其生化收藏之常政矣。)帝曰。

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此申明五运之郁。受六气之胜制也。按六微旨大论曰。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治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承之。此言六气之有定位。各有承制之在下。故曰。征其下气。而见可知。言征其六气在下之承制。则所见水发之雹雪。土发之飘骤可知矣。气有多少者。

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也。发有征甚者。有徐有暴也。当其气者。当其本气而自发也。兼其下者。水发而兼土之雹雪。

土发而兼木之飘骤。木发而兼金之毁折。金发而兼火之清明。火发而兼水之曛昧。盖分别此章之复。乃受六气之郁。非五运之自相胜复也。)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岐伯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差音雌。位、谓五运所主之时。命、令也。差、参差也。言五运之发。不当其本位而发者。乃所行之政令有差也。如水位于冬。而所发在于二火前之正月二月。土位于长夏。而所发在于四气之七月八月。金位于秋。而所发在于五气之九月十月。火位于夏。而所发在于四气之七月八月。皆后发三十日而有奇。盖郁极而后乃发。是以去本位之少迟。)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此论五运主时之有太过不及也。气、谓四时之气。运、谓五运之化。五运各主七十二日有奇。运太过则其气至先。运不及则其气至后。此时候之常也。非太过。非不及。则气至当时。非是者。

则生长化收藏之气不应。而为四时之灾眚矣。)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此论六气主时之有太过不及也。六气各主六十日有奇。如清肃之气行于春。炎热之气行于秋。凝寒之气行于夏。

溽蒸之气行于冬。是谓非时而化。盖太过者。当其时而各司寒热温凉之气。不及者。归其已胜。己胜者。谓归于胜己之气。即非时之化也。前章论五运六气之主岁而有盛衰。此复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亦有太过不及。)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必谨察之。帝曰。善。(此论四时之气。而有太过不及也。早晏者。先天而至。后天而至也。顺者。春气西行。夏气北行。

秋气东行。冬气南行。逆者。反顺为逆也。春气生于东。故从东而西行。夏气发于南。故从南而北行。秋气始于西。故从西而东行。冬气本于北。故从北而南行。此四时之应四方也。故春气至下而升。秋气从上而降。夏火之气。由中而布于四旁。冬藏之气。从表而归于内腑。左东右西。前离后坎。此四时之有高下左右。乃正化之常也。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谓收藏之气。从高而下。自外而内也。至下之地。春气常在。谓生长之气。自下而升。从内而外也。上节论五运六气之太过不及。以应四时之早晏。此论四时气之迟速。以应五运六气之盛衰。)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

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

(此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各有德化政令。胜复变病之常。夫前章之所谓初之气二之气者。论加临之客气。乃六期环转。

各有不同。此复论四时之主气。有春之木。夏之火。秋之金。冬之水。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又有初气之厥阴。二气之少阴。三气之少阳。四气之太阴。五气之阳明。六气之太阳。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此四时不易之气。有寒热温凉生长收藏之政令。故曰常。)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 。时化之常也。(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也。春气舒迟。故为和平。暄、春晚也。又温暖也。盖少阴虽主君火而本寒。故主于寒热之交。以司温和之气。此节盖以厥阴风木主春。

少阳炎暑主夏。阳明清凉主秋。太阳寒水主冬。此四时气化之常也。故以太阴转列于少阳之前者。谓土气分旺于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