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119

第119章

以苦泻之。以甘缓之。(脏气法时论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 之。(脏气法时论曰。心欲 。急食咸以 之。盖少阳乃心主之包络也。)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脏气法时论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夫水谷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盖气充肌腠。津随气行。辛味入胃。能开腠理。致津液而通气。故主润。)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此言阴阳之有太少。则气有盛衰。而治有轻重矣。阴阳之中。有太阳少阳。有太阴少阴。则气有多少异用也。王子律曰。

三阴三阳。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气者。有气血皆多者。是以用药之有异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夫阳明主阳盛之气。故多气而多血。)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前论曰。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夫厥阴主于阴尽。而一阳始蒙。气之微者也。故为阴中之少阳而少气。)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气有高下者。有天地人之九候也。远近者。浅深上下也。中外者。表里也。轻重者。大小其服也。

盖适其至病之所在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大要者。数之大要也。夫数之始于一而成于三。圆之象也。以二偶而成六。方之象也。地数二。木数三。甲己合而土气化也。君二臣六。乾坤位而八卦成也。少则二之。阴数之始也。多则九之。阳数之终也。夫阴阳之道。始于一而终于九者。此洛书之数也。禹疏九畴而洪水准。箕子陈洪范而彝伦攸叙。盖洛书所陈九畴。皆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本经八十一篇。统论天地人三才之道。皆有自然之数。故曰大要。玉师曰。数之可千可万。总不出乎奇偶。)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

适其至所。此之谓也。(奇偶者。天地之数也。近者。谓病之在上而近。故宜用奇方以治之。天气之在上也。远者。谓病之在下而远。故宜用偶数以治之。地气之在下也。汗乃阴液。故宜用偶而不以奇。盖直从下而使之上。犹地气升而后能为云为雨也。下者。宜用奇而不以偶。盖从上而使之下。从天气之下降也。补者。补正气之不足。治者。治邪气之有余。

在上者宜缓方。在下者宜急方。急则用气味之浓者。缓则用气味之薄者。盖浓则沉重而易下。薄则轻清而上浮。奇偶缓急。各适其上下远近。至其病之所在而已矣。)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此复申明气味之由中而上下也。病所远者。谓病之在上在下。而远于中胃者也。中道气味之者。谓气味之从中道而行于上下也。故当以药食并用而制度之。如病之在上而远于中者。当先食而后药。病在下而远于中者。当先药而后食。以食之先后。而使药味之过于上下也。是故上下之病。近于中道而用奇方偶方者。制小其服。病远于中而用奇方偶方者。宜制大其服。大服小服者。谓分两之轻重也。大则宜于数少而分两多。盖气味专而能远也。小则宜于数多而分两少。盖气分则力薄而不能远达矣。此平上中下三气之道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所谓重方者。谓奇偶之并用也。反佐以取之。谓春病用温。夏病用热。秋病用凉。冬病用寒。顺四时寒热温凉之气。而反从治其病也。上文之所谓上中下者。以应司天在上。在泉在下。运化于中。是平此三气之道也。此言奇偶寒热温凉者。从天地四时之六气也。)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

中标之方。(此论三阴三阳之有本有标也。病生于本者。生于风寒热湿燥火也。生于标者。生于三阴三阳之气也。如太阳为诸阳之首。而本于寒水。少阴为阴中之太阴。而本于君火。阳明乃阳盛之气。而本于清肃。厥阴主阴极。而本于风木之阳。此阴阳之中。又有标本之不同也。病反其本者。如病寒而反得太阳之热化。病热而反见少阴之阴寒。病在阳而反见清肃之虚寒。病在阴而反得中见之火热。所谓病反其本。中标之病也。治反其本者。如病本寒而化热。则反用凉药以治热。如病本热而化寒。则反用热药以治寒。如病在阳明而化虚冷。则当温补其中气。如病在厥阴而见火热。又当逆治其少阳。所谓治反其本。中标之方。少阳少阴。标本相同。皆从阳热阴湿而治。)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此论四时五行之气。内合五脏。而外应于六脉也。)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

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风寒热湿燥。在天四时之五气。木火土金水。在地四时之五行。五气之胜五行。五行而病五脏。是五脏之外合五行。而五行之上呈五气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

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乘年之虚者。主岁之气不及也。如木运不及。则清气胜之。火运不及。则寒气胜之。土运不及。则风气胜之。金运不及。则热气胜之。水运不及。

则湿气胜之。此岁运不及。而四时之胜气。又乘而侮之。失时之和者。四时之气衰也。如春气不足。则秋气胜之。夏气不足。则冬气胜之。长夏之气不足。则春气胜之。秋气不足。则夏气胜之。冬气不足。则长夏之气胜之。遇月之空者。

月廓空之时也。重感于邪者。乘年之虚。失时之和。遇月之空。是谓三虚。而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者。

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此四时之胜而必有复也。)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此论六气之应六脉也。厥阴主木。故其脉弦。少阴主火。故其脉钩。太阴主土。故其脉沉。少阳主火。故大而浮。阳明主金。故短而涩。太阳主水。而为诸阳主气。故大而长。计逊公问曰。太阳主冬令之水。则脉当沉。今大而长。不无与时气相反耶。曰。所谓脉沉者。肾脏之脉也。太阳者。巨阳也。上合司天之气。下合在泉之水。故其大而长者。有上下相通之象。此章论六气之应六脉。非五脏之合四时。阴阳五行之道。通变无穷。不可执一而论。)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此言弦钩长短之脉。

当应六气而至也。如脉至而和。则为平人。脉至而甚。则为病脉。所至之脉。与时相反者病。及时而脉不至者病。未及时而脉先至者病。如三阴主时而得阳脉。三阳主时而得阴脉者危。)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阴湿之土。而标见太阴之阴。初阳之火。而标见少阳之阳。是标之阴阳。从本化生。故太阴少阳从本。少阴之本热。而标见少阴之阴。太阳之本寒。而标见太阳之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水火寒热之化。故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盖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气之清秋。

厥阴为两阴交尽。阴尽而一阳始生。是以阳明厥阴。从中见之化也。)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此论脉病之有标本也。

脉从者。阳病而得阳脉。阴病而得阴脉也。如太阳阳明之病。其脉至而浮。是脉之从也。其病反阴寒者。太阳之病从本化。阳明之病从中见之阴化也。故脉虽浮。而按之不鼓也。如少阴厥阴之病。其脉至而沉。是脉之从也。其病反阳热者。

少阴之病从标化。厥阴之病。从中见之火化也。故脉虽沉而按之鼓甚也。是脉有阴阳之化。而病有标本之从也。再按太阳病。头痛发热。烦渴不解。此太阳之病本也。如手足挛急。或汗漏脉沉。此太阳之病标也。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宜四逆汤。此少阴之病标也。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病本也。如阳明病。

发热而渴。大便燥结。此阳明之病阳也。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脉迟恶寒。此阳明感中见阴湿之化也。如厥阴病。脉微。手足厥冷。此厥阴之病阴也。如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此厥阴感中见少阳之火化也。如太阴标阴而本湿。故当治之以四逆辈。少阳标阳而本火。则宜散之以清凉。治伤寒六经之病。能于标本中求之。思过半矣。)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间。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

此之谓也。(夫百病之生。总不出于六气之化。如感风寒暑湿燥火而为病者。病天之六气也。天之六气。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气之化。如中风。天之阳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则为发热咳嚏。在筋骨。则为痛痹拘挛。在肠胃。则为下痢飧泄。或为燥结闭癃。或直中于内。则为霍乱呕逆。或为厥冷阴寒。此表里阴阳之气化也。如感吾身之阳热。则为病热。感吾身之阴寒。则为病寒。感吾身之水湿。则为痰喘。感吾身之燥气。则为便难。如中于腑。则暴仆而卒不知人。

中于脏。舌即难言。而口唾涎沫。又如伤寒。天之阴邪也。或中于阴。或中于阳。有中于阳而反病寒者。有中于阴而反病热者。是吾身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标本阴阳之气化也。如感吾身中之水湿。则为青龙五苓之证。如感吾身中之燥热。又宜于白虎承气诸汤。此止受天之一邪。而吾身中有表里阴阳变化之不同也。又如夏月之病。有手足厥冷。而成姜桂参附之证者。盖夏月之阳气。尽发越于外。而里气本虚。受天之风暑。而反变为阴寒。皆吾身之气化。非暑月之有伤寒也。是以神巧之士。知标本之病生。则知有标本之气化。知标本之气化。则能用标本之治法矣。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顺逆。正行无间。此之谓也。逆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故曰逆。正顺也。从者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故曰若顺。逆也。如阴阳寒热之中。又有病热而反寒者。如厥深热亦深之类是也。又有病寒而反热者。如揭去衣被。欲入水中。此孤阳外脱。急救以参附之证。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此极言标本之用也。言标本之道。虽为要约。而其用则广博。虽为微小。而其用则弘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者。惟知标本故也。言标与本。则施治平易而无伤损。察本与标。则六气虽变。可使均调。明知标本胜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