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013

第13章

故引论于三焦。)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阳三阴者。太阳三阴之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不举也。此水腑为病。而逆乘脾土也。)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钩当作弦弦当作钩。此论四经之脉。以应四时也。鼓、动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也。一阴之气初升。故其脉如毛之轻柔。以应秋阴之气也。阳气正盛。故其脉来盛去悠。如钩之急。以应夏热之气也。至者为阳。

阳气伏藏。故脉虽鼓至而断绝。以应冬藏之气也。溜。滑也。阴阳相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

阴阳相过。故脉滑也。此言人有四经。以应四时之气也。)阴争于内。阳扰于外。(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

承上文而言。人之经气。阴阳相贯。外内循环。如阴不得阳气以和之。则阴争于内矣。阳不得阴气以和之。则阳扰于外矣。高士宗曰。此言阴阳之气不和。则为阳结阴结之病。若夫刚与刚。是阳传于阳。阴传于阴。乃阴阳相绝之死候也。)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此言阴和于阳。而阴液不宜外泄者也。汗者。血之液也。魄汗、肺之汗也。

夫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于阴。如魄汗未藏。是夺汗而伤其精血矣。脏真高于肺。

主行荣卫阴阳。肺脏之阴液外泄。则四脏之阴。并逆而起。起则上熏于肺。而使人喘急喉鸣。盖五脏主藏精者也。精化而为血。血化而为汗。百脉虽朝于肺。而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四逆而起。则失其次序旋转之机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此言阳和于阴。而后谓之和也。夫外脉为阳。腑脉为阳。然皆本于五脏五行而生。故曰阴之所生也。阴之所生之阳脉。与所本之阴脉相和。而始名曰和。盖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既有所出。当有所入。是故刚与刚。则阳散而阴亡矣。)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刚与刚。是阳不与阴和矣。阳不归阴。则阳气破散。阳气外散。而孤阴亦内亡矣。)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此言柔与柔而生气绝也。淖、和也。阴与阴和。而刚柔不和。则阴无所生之阳矣。孤阴不生。

则经气乃绝。经气已绝。不过三日四日而死也。)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五脏相克而传。

谓之死阴。相生而传。谓之生阳。属、类也。如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肾。皆谓之生阳。如心之肺。肺之肝之类。皆谓之死阴也。以阳脏相生而传。故不过四日之偶数而死。以阴脏相克而传。故不过三日之奇数而死也。莫子晋曰。

三日者。不过天地之生数。四日者。不能尽五行之数终。)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之、往也。传也。夫肝脉传肺。肺传大肠。大肠传胃。胃传脾。脾传心。心传小肠。小肠传膀胱。膀胱传肾。肾传心包络。

包络传三焦。三焦传胆。胆传肝。一脏一腑。一雌一雄。阴阳相间。循环无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肾。肾之脾。

此皆经气绝而死不治者也。)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肺之肾。亦生阳之属。因肺肾为牝脏。以阴传阴。故名重阴。辟、偏辟也。以水脏而反传所不胜之脾土。故谓之辟阴。此皆不治之死候也。)结阳者。肿四肢。(此言阴阳之气不和。自结而为病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气归形。气结故形肿也。此概三阳而言也。)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气结于内而不得流行。则水亦留聚而下泄矣。一阴结。便血一升。二阴并结。便血二升。三阴俱结。便血三升。此概三阴而言也。辨脉篇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盖欲审别阴阳之气结者。当以脉之去至动静。浮沉迟数。以分阴阳。以证之肿四肢。知三阳并结。便血三升。知三阴并结也。以证之消。知结在二阳。当以二阳之法治之。

证之隔。知结在三阳。当以三阳之法治之可也。)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结斜者。偏结于阴阳之间也。

夫外为阳。内为阴。胃为阳。肾为阴。此结于形身之内。脏腑之外。胃肾空廓之间而为肿也。石水、肾水也。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多偏于肾脏。故为多阴少阳而少腹肿也。)二阳结。谓之消。(二阳、阳明胃气也。

消、消渴也。盖阳明气结。则水谷之津液不生。以致消渴而为病也。按灵枢以五脏之脉微为消瘅。盖水谷之津液不资。

则五脏之精气俱微弱矣。)三阳结。谓之隔。(三阳、太阳也。太阳为诸阳主气。太阳之气。生于膀胱。从内膈而出于胸胁。从胸胁而达于肤表。阳气结则膈气不通。内膈之前。当胃脘贲门之处。膈气逆。则饮食亦隔塞而不下矣。)三阴结。

谓之水。(三阴、太阴脾土也。脾为转运之官。脾气结。则入胃之水液不行。而为水逆矣。)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一阳者。厥阴少阳也。厥阴风木主气。而得少阳之火化。风火气结。则金气受伤。是以喉痛而为痹也。痹者。痛也。

闭也。)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搏者。尺脉滑利。而搏击应手也。阳别者。与寸口之阳。似乎别出而不相贯。此当主有妊。盖有诸内。而是以尺脉滑利如珠也。吴氏曰。此以下论脉也。)阴阳虚。肠 死。(阴阳、指尺寸而言。肠 、积下利也。夫荣卫气血。皆由水谷之所资生。胃为受纳之府。肠为传导之官。阴阳两虚。而又失其所生之本。故无望其生机矣。此言阴阳由肠胃水谷之所生也。)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之加于阴部也。)阴虚阳博。谓之崩。(阴虚阳盛。

则迫血妄行。)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搏俱音博三阴者。太阴也。俱搏者。脾肺二部俱搏击应手。而无阳和之气也。二者。偶之始。十者。阴之终。夜半者。阴尽而将一阳初生之时。太阴者。至阴也。以至阴之气。而绝无生阳。故死于阴极之数也。董帷园曰。阴结阳结者。论阴阳之气结也。刚与刚者。言腑脉传腑。脏脉传脏也。阴搏阳搏者。言十二经脉之阴阳不和也。)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二阴者。少阴也。俱搏者。心肾二部俱搏击应手也。少阴主水火阴阳之气。天乙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十三日者。成数之终也。夕时者。日之终也。以水火之阴脏。故死于成数。而终于日终也。)一阴俱搏。十日死。(一阴者。厥阴也。俱搏者。肝与心主二部俱搏击应手也。十日者。阴之终也。厥阴者。阴之尽也。以阴尽之气。而死于阴数之终也。)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阳者。太阳也。鼓、动也。

俱搏且鼓者。手足太阳之脉俱搏击而且鼓动。阳极而绝无阴之和也。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并主水火之气。天乙生水。地二生火。以水火之阳腑。故死于天地之生数也。盖天为阳。地为阴。天主生。地主成。故太阳死于生数。而少阴死于成数也。)三阴三阳俱搏。心满。腹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三阴三阳者。五行之气也。阴阳二气俱搏击而不和。故尽五行之数终而死也。心满。阳搏于上也。不得隐曲。阴搏于下也。腹居身半之中。阴阳相交者也。腹发尽者。阳尽发于上。阴尽发于下。而无阴阳中见之和也。此言上下阴阳之病。下文言寒热阴阳之病。)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三日死。(二阳者。阳明也。俱搏者。手足阳明俱搏击也。病温者。病寒热也。夫人之阴阳。由阳明水谷之所资生。二阳俱搏。则绝其阴阳所生之原矣。阴不得阳则病寒。阳不得阴则病热。阴阳俱绝。不治之死证也。九乃阳之终。十乃阴之尽。不过十日者。死于阴阳之交尽也。上节言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阴阳二气。不能一以贯通而自相搏击。

其为病死也若此。此言胃脘之阳。以生养阴阳五脏。二阳俱搏则阴阳并绝。其病死也如此。故末二节。独表出其病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