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054

第54章

故当取阳明之冲阳。摇针以开其穴。泻出其血。则阳热去而立寒矣。)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夫身半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手太阴阳明主天。足太阴阳明主地。故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又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疟方欲寒。是邪将入于里阴。故当刺手足阳明太阴。使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外内和平。而无偏阴之患矣。)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旁去声。此言疟病在经络者。当取其背俞焉。盖经脉内合五脏五行之气。五脏之俞在背。故当取背俞以泻之。脉满大急者。

邪盛于经脉中也。 、胁也。旁、倚也。 俞者。五脏俞之旁。近于 胁。乃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谓当旁五 俞各刺其一。肥者深而留之。瘦者浅而疾之。各适其当。以出其血焉。)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此言经脉之气虚陷者。宜灸足少阴也。盖经脉之气。发原于少阴肾脏。脉小者。脉气虚也。经云诸急为寒。小实急者。脉气虚寒而邪气实也。艾名冰台。能启陷气之阳。故当灸少阴胫下之太溪。以启经脉之生气。刺足小指之井穴。以泻经脉之实邪。此论攻邪。又当审其正气也。)疟脉满大急。刺背俞五 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俞俱音输各篇皆同。此复申明背俞。与 俞之经气相通也。曰背俞五 俞背俞各一者。言背俞旁之五 俞。与背俞各刺其一也。背俞者。离脊骨两旁。各一寸五分。乃五脏之俞也。 俞者。去脊骨两旁各三寸。近于 胁。乃五脏神气之所舍。故曰魄户者。谓肺藏魄也。曰神堂者。谓心藏神也。曰魂门者。谓肝藏魂也。曰意舍者。谓脾藏意也。曰志室者。谓肾藏志也。此 俞与背俞之气相通。故当各取之。适其肥瘦。以行其针而至于出血也。此盖言邪盛于血脉者。取五 俞。甚而及于五脏者。兼取背俞。是以上节之灸胫。此下之用药。亦少有别焉。莫子晋曰。血者神气也。故病在经脉而邪伤血者。宜取脏神所舍之俞。然经脉内合五脏。故又当兼取其背俞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便平声。此承上文而言。五脏之经气虚者。便于用药。而不宜用针也。脉缓大虚。血气两虚也。灵枢经云。少气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上节论经脉生始之原。本于足少阴肾。此言经俞血气。又五脏五行之所生。然有邪有正。有实有虚。而灸刺用药。各有所宜也。)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此论治疟母先后其时。先发如食顷者。谓疟未发前如一饭之顷。正气未乱。

因而调之。所谓无刺 之热。浑浑之脉也。若待其已发。邪方盛时而取之。则失其时矣。)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此言邪在皮肤气分者。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疟在气分。故不见于脉。

脉不见者。谓不见满大急之脉也。当刺十指之井穴出血。血去其病立已。盖所出为井。乃经气始相交会之处。故刺之可泄气分之邪。身有赤如小豆者。邪在肤表气分。有伤淡渗皮肤之血。故赤如小豆。当先取而去之。此言邪在经脉之血。

与淡渗皮肤之血。所见脉证不同。而取刺亦各有别。)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此言邪在脏腑经脉者。更有刺之之法也。十二疟者。谓六经五脏胃疟也。其发各不同者。言厥阴与肝疟。阳明与胃疟。太阴与脾疟。少阴与肾疟。各有脏腑经气之不同也。故当时察其病形。或腰痛头重。或心寒善惊。以知其何脉之病。盖经脉乃胃腑之所生。五脏之所主。故曰以知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先其发时如食顷者。先于未发之前而刺之也。刺之者。以足太阳之疟取 中。阳明之疟取足 。肺疟刺手太阴阳明。心疟刺手少阴也。一刺则病衰。二刺则知。三刺则病已。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杨元如曰。邪在气分者。宜后其时以刺之。盖气为阳。其性锐。故当避其来锐。邪在血分者。宜先其时以取之。盖血为阴。其性柔。故当迎而夺之。)不已。

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舌下两脉。任脉之廉泉穴也。

中、王氏谓委中也。盛经者。谓血气盛于此也。项以下挟脊者。 俞背俞也。盖任脉统任一身之阴。为经络之海。而脏腑之经俞。皆属于太阳。故刺本经不愈。而复取任脉。及足太阳之 中背俞。其病立已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此言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必先问其所先发者。先刺之。倪冲之曰。用三先字者。谓邪或舍于头项。而又兼中于腰背。或舍于腰背。而又兼中于手足。卫气先至之处。其病先发。是一日之中。或又有两发之疟也。)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头上、谓上星百会。两额、谓悬颅。两眉间为攒竹诸穴也。项背痛者。或刺风池风府。

或项背所痛之处。随其病而取之。 中、王氏谓委中也。手少阴阳明十指间者。谓十指间之少冲商阳也。足阳明十指间者。足十指间之厉兑也。盖少阴心脏主血脉。而手足井荥之血气。皆阳明之所生。是以手足痛者。独取于少阴阳明。张兆璜曰。惟项背之疟。见证不一。有邪入于风府。随卫气上下而日作早晏者。有邪留于项背。而遇卫气以日作晏者。有邪留于项背之间。而不与卫气之日作晏者。故概而言之曰先刺之。)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此言病风疟者。亦当取足太阳之经也。疟发则汗出恶风者。表阳之气虚也。三阳、太阳也。背俞、太阳之经俞也。盖太阳之气主表。邪伤太阳。则表气虚而恶风。故宜泻太阳之邪。)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谗。此风邪深入于骨髓中者。宜刺足少阳之绝骨穴。盖少阳之气主骨也。 、足骨。 、足面也。风邪入伤骨髓。故 痛不可按。 针、九针之第一。主泻阳热之气者也。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二分。

留七呼。倪仲宣曰。足 乃阳明之部分。此风木之邪。贼伤胃土。故名曰 髓病。)身体小痛。刺至阴。(此言风疟之病。

身体痛者。宜取至阴之经也。脾为阴中之至阴。而外主四肢肌肉。故经云。脾络实则一身尽痛。是以身体小痛者。宜刺脾脏之经。盖亦风木之邪。贼伤脾土也。)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此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阴之井穴。不宜出血。盖井穴乃经气之交。故邪在阳之气分者。宜泻出其血。病在阴之经而宜取阴之井者。可间日一刺。则邪气自泄。不必至于出血。以泄真阴之气。张兆璜曰。此申明上文之所谓刺至阴者。当刺至阴之井穴。并申明所谓至阴者。非太阳之至阴也。)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此言疟之渴与不渴者。又有水火寒热之气化也。太阳之上。寒水主之。故不渴者。取足太阳。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渴者。取足少阳。间日者。邪入于里也。夫邪入于里则渴。是以间二日或间数日者。有阴阳更胜之或甚或不甚。若阳分之邪入里。则有水火寒热之或渴或不渴也。)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病气藏于肾。若汗不出。是邪不能出之于阳。故当为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以第四针刺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