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009

第9章

其在地为化。物生谓之化。化生万物。而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也。)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按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此阴阳不测之变化。是以在天则为风为热为湿为燥为寒。在地则为木为火为土为金为水。在体则为筋为脉为肉为皮毛为骨。在脏则为肝为心为脾为肺为肾。

在声则为呼为笑为歌为哭为呻。在变动则为握为忧为哕为咳为栗。在窍则为目为舌为口为鼻为耳。在色则为苍黄赤白黑。

在味则为酸苦甘辛咸。在音则为宫商角征羽。在志则为喜怒忧思恐。此皆阴阳应象之神化也。)在色为苍。(薄青色。东方木色也。)在音为角。(角为木音。和而长也。)在声为呼。(呼、叫呼也。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变动、脏气变动于经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证也。)在窍为目。(目者。肝之官也。)在味为酸。(木之味也。)在志为怒。(肝者。将军之官。故其志在怒。)怒伤肝。(用志太过。则反伤其体矣。)悲胜怒。(悲为肺志。以情胜情也。)风伤筋。(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燥胜风。(燥属西方之金气。四时五行之气。有相生而有相制也。)酸伤筋。(能养我者。亦能伤我也。)辛胜酸。(辛为金味。故能胜酸。金胜木也。)南方生热。(南方主夏令。故生热。)热生火。(夫火生热。今以在天之热而生火。正阴阳不测之变化。)火生苦。(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苦生心。(苦、心之味也。味为阴。脏亦为阴。故味生脏。)心生血。(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气也。)血生脾。(由本脏之所生。而生及相生之脏。)心主舌。(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其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之阴阳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则参天两地者也。先言体而后言脏者。人秉天地之生气。自外而内也。)在色为赤。(南方之火色也。)在音为征。(征为火音。和而美也。)在声为笑。(心志喜。故发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在窍为舌。(舌者。心之官也。)在味为苦。(火之味也。)在志为喜。(心中和乐则喜。)喜伤心。(过于喜。则心志自伤。)恐胜喜。(恐为肾志。水胜火也。)热伤气。(热则气泄。故热伤气。)寒胜热。

有亢害则有承制。阴阳五行之自然也。苦伤气。(苦乃火味。故亦伤气也。)咸胜苦。(咸为水味。故胜苦。)中央生湿。

(中央主土。而灌溉四旁。故生湿。)湿生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以气而生形也。)土生甘。(土主稼穑。稼穑作甘。)甘生脾。(地食人以五味。甘先入脾。故主生脾。)脾生肉。(脾之精气。主生肌肉。)肉生肺。(五行之相生者。以所生之气而相生也。)脾主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谷味。故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

(人之形身脏腑。由五行五气而生。五气五行。又归于神化。)在色为黄。(中央土色也。)在音为宫。(宫为土音。大而和也。)在声为歌。(脾志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在变动为哕。(气逆于肺胃之间。则为哕。胃之上。肺之下。脾之分也。故脾气变动则为哕。)在窍为口。(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故脾窍在口。)在味为甘。(土之味也。)在志为思。

(因志而任变谓之思。脾主运用。故所志在思。)思伤脾。(五脏化五气。以生五志。用志则伤气。气伤则脏伤。)怒胜思。

(怒为肝志。故能胜思。)湿伤肉。(脾主肉而恶湿。故湿胜则伤肉。)风胜湿。(风乃木气。故胜土湿。)甘伤肉。(味伤形也。)酸胜甘。(酸乃木味。故胜土之甘。)西方生燥。(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气生燥。)燥生金。(因气而生形。)金生辛。(因形而成味。)辛生肺。(因味而生脏。)肺生皮毛。(因脏而生形。)皮毛生肾。(肺气主于皮毛。因金气而生肾。肺主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故肺主开窍在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者。感天地之形气而化生也。)在色为白。

(肺金之色也。)在音为商。(西方之音。轻而劲也。)在声为哭。(肺志在悲。故发声为哭。)在变动为咳。(脏气变动。

则及于喉而为咳。)在窍为鼻。(鼻者。肺之窍也。)在味为辛。(金之味也。)在志为忧。(精气并于肺则忧。)忧伤肺。(过则损也。)喜胜忧。(喜则气散。故能胜忧郁。)热伤皮毛。(秋令燥热。反伤皮毛。)寒胜热。(严肃之令复。则炎烁之气消。)辛伤皮毛。(气主皮毛。辛散气。故伤皮毛。)苦胜辛。(火味胜金也。)北方生寒。(北方主水故生寒。)寒生水。(形生气而气生形也。)水生咸。(水味咸。故咸生于水。)咸生肾。(味之咸者。主生养肾。)肾生骨髓。(肾之精气。生长骨髓。)髓生肝。(肾之精髓。复生肝木。言五脏之相生。由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之所生也。)肾主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故肾气所主在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五方生五气。五气生五行。五行生五味。五味生五体。五脏者。言人本天地之形气而生成也。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者。言天地人之成象成形者。皆本于阴阳不测之变化。)在色为黑。(色有阴阳也。)在音为羽。(声有阴阳也。)在声为呻。(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在变动为栗。(栗、战栗貌。寒水之气变也。)在窍为耳。(肾开窍于耳。)在味为咸。(水之味也。)在志为恐。(肾藏志。而为作强之官。故虑事而时怀惕厉也。)恐伤肾。(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明感肾也。)思胜恐。(思虑深。则处事精详。故胜恐。)寒伤血。(寒甚则血凝泣。故伤血。王子方问曰。风伤筋。湿伤肉。以本气而伤本体也。在心则曰热伤气。在肾则曰寒伤血者。何也。曰。气为阳。血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心主火而为热。肾主水而为寒。是以热伤气而寒伤血者。同气相感也。下文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兆征也。心肾为水火阴阳之主宰。故所论虽与别脏不同。而亦是本气自伤之意)燥胜寒。(燥主秋热之令。故能胜寒。)咸伤血。(咸走血。故食咸则伤血矣。)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能胜咸。莫子晋问曰。五方注释。曷多不同。曰。阴阳之道。

变化无穷。是以五方之经文。亦少有差别。愚故引经注经。各尽其义。学人引而伸之。总不外乎阴阳之大道也。)故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覆于上。地载于下。天地位而万物化生于其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之道。其在人则为男为女。在体则为气为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在天地六合。东南为左。西北为右。阴阳二气。于上下四旁。昼夜环转。而人之阴阳。亦同天地之气。昼夜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水火者。阴阳之兆征也。(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火为阳。水为阴。水火有形。故为阴阳之征兆。)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干知大始。坤以简能。而生万物。)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静于内。阳动于外。阴阳动静而万物化生。上文论天地阴阳之气。运用于上下四旁。此复言阴阳之气。又有外内之所主也。在天地则天包乎地之外。其在人则阳为阴之卫也。)帝曰。法阴阳奈何。(帝言何以取法天地阴阳之气。而为调治之法也。高士宗曰。按以下岐伯所答。如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乃阴阳偏胜之为害也。如能知七损八益。是能调养吾身中之阴阳损益。而不为邪所伤也。如人之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强。乃法象天地四方之盛虚也。如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旁人事以养五脏。乃取法天地以养人也。

如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是天地之气而应象于人。如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是人之气而应象于天地也。如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取法阴阳之道。而为用针之法。如善诊者。察色以脉。先别阴阳。

是取法阴阳之理。而为诊视之法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审别阴阳而为救治之法也。此篇论天地阴阳。五方五行之气。以应人之形身脏腑。至于延医调养。亦皆取法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阳胜乃火热用事。故身热。热在表则腠理闭。热在里则喘粗。阴胜在腹。则为之俯。阳胜在背。则为之仰。阳胜于周身。则汗不出而热也。

肾主精液。齿干、精液竭矣。心主血液。烦冤、血液枯矣。腹满、中焦之生气绝矣。此阳热偏胜之死证。然能苟延于冬。

则不能幸免于夏。盖言人之阴阳。又配合天地四时之阴阳。而为生死也。)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阴胜则阳虚。故汗出。阴寒在表则身常清。在里则数栗而寒也。四肢为诸阳之本。表里俱寒则四肢厥冷。四肢厥逆则腹虚满矣。乃阴寒偏胜之死证。得夏月之阳热。尚可救其阴寒。此阴阳之变。能为形身作病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七损八益者。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然阳气生于阴精。知阴精之不足。

而无使其亏损。则二者可调。不知阴阳相生之道。而用此调养之法。则年未半百而早衰矣。)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男子以八为期。故四十而居半。阴气、肾气精气也。阴气渐虚。则起居自倦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经曰。肾虚肝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又曰。液脱者。骨肉屈伸不利。年五十而精液血液皆虚。是以体重而不轻便也。精气虚而不能并于上。则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年六十。

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肾气大衰。而阴事痿矣。九窍为水注之气。精水竭而精气衰。则九窍为之不利也。精竭于下。

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矣。解精微论曰。精神去。目涕泣出。王子方曰。调此二者。重在七损。故曰阴气自半。曰体重。

曰阴痿。夫起居动作为阳。耳目九窍为阳。曰起居衰矣。曰耳目不聪明。九窍不利。自阴虚而衰及于阳也。)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知七损八益。而能固守其精。则阴阳俱盛。而筋骨壮强。不知阴阳所生之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至半百而衰老矣。)故同出而名异耳。(神气生于阴精。故同出于天乙之真。而有精气神三者之异名耳。)智者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