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不断调整提升黄金储备,2001年从394吨上升到了500吨,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是1929万盎司,约合600吨。占世界各国(地区)官方持金量的16%,黄金储备及占国际储备的比例都明显偏低。不过据一些研究机构推测,600吨的数字是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按照经验性推论,600吨可能是不准确的数字,从各种因素分析中国官方实际拥有黄金储备量要大于600吨,黄金储备大概在1000吨左右。
果然,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9年4月24日宣布,自2003年以来,通过国内增产、杂金提纯以及市场交易等方式,大幅增加了黄金储备454吨,总储备量已达1054吨,在各国公布的黄金储备中排名第五,价值约300亿美元;但这一数字仅占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3%,相当于本国外汇储备的16%(该比例实际上比2003年有所下降)。
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黄金储备量相比较,我国黄金储备仍显偏低。世界黄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黄金储备在1000吨以上的国家和组织有: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中,美国的黄金储备在其国家战略总储备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04%。
在当前特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我国黄金储备过低的风险可能会更加突出。由于石油和主要资源的价格不断上涨,国际经济正面临全球性输入型通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国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全球性滞涨,从而造成全球的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混乱,并影响到国际货币体系,所以持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会面临风险,储备黄金才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鉴于当前我国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比例偏低,有专家曾建议将黄金储备增加到外汇储备的3%~6%。还有专家指出,假如考虑到全球黄金资源并不乐观的形势及其长远潜在价值的预期、工业用金量的增加、新工业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我国国库战略储备量达到德国黄金储备3469吨、法国3025吨、意大利2452吨的水平,不论从经济总量或者人均等方面衡量和比较都不算多。
这意味着我国对黄金的需求至少要增加840~1800吨。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对持续上涨的金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金价主要受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因素和国际金融的影响。此外还会受到国际投资的影响,即一部分货币发行量会进入投资领域。在经济稳定时期,股市是吸纳游资的主要渠道,但是当股市失去吸引力时,一部分游资就会对其他投资领域构成冲击,其中就包括黄金市场。
与国家黄金储备很低相一致的是同样很低的民间黄金储备。由于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导致我国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当今,我国内地人均黄金年消费量仅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相当大距离。
我国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例更是小得可怜。我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很低。
综观我国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过去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已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以上,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国际黄金市场价格上扬的一大动力。
七、黄金饰品业的调整与壮大
我国黄金饰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百年以上的金店银楼,以及珠宝首饰街区在许多城市中都不鲜见。但今天,大多数已成为历史的遗存,只有在市井的传说中、文献的记录中感知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当今大多数黄金饰品企业都是1990年以后诞生的,少数企业可向前追溯到1980年代,最早距今也不超过30年,因此可以说我国黄金饰品业是一个十分年轻的新兴产业。
我国黄金首饰供应多年中断以后,直到1982年才恢复了市场供应,我国黄金市场的发展也从此起步。据有关资料表明,起初我国黄金饰品市场需求只有不足1吨的规模,但发展很快,数年内便达到了数十吨,到20个世纪90年代更突破300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黄金饰品消费国。特别是"八五"期间(19911995年)递增率高达近40%,较"七五"增长了6倍多,但是增长的趋势持续到"九五"的中期便停止了,从此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下滑期,我国黄金饰品市场发展出现了一个马鞍形变化。市场需求下滑到2002年达到谷底,较1997年下降了4成多,因而黄金饰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
市场萎缩对黄金饰品业发展的主要负面影响是企业生存难度增加、竞争加剧、赢利减少,因此在此期间不少黄金首饰企业退出了市场。如在深圳数百家黄金饰品加工企业,到"十五"(20012005年)初期只有五六家还在坚持黄金首饰生产。但到"十五"期间的2003年市场开始止跌回升,并且回升势头日益加快,市场销售量从200吨提升至250多吨,标志着黄金饰品市场开始由紧缩向扩张转变,一个新的发展期正在来临。
在我国黄金饰品业发展的初期,短缺是主要矛盾,因而黄金饰品业长期实行的是数量扩张型发展战略,由此也导致产生了品种单一、款式陈旧、加工粗糙等弊病。当市场由短缺变相对过剩后,这些弊病便立即成为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要求企业必须从以产量为中心调整到以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上来。但调整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顺利完成调整过程,这是1997年以后市场需求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而新的市场扩张期的出现则表明黄金饰品业在完成这个转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产品由单一实现了多样化并在很大程度上由低附加值转变为高附加值,黄金首饰业不再是单一的首饰加工,而是已延伸到黄金礼品、黄金投资等领域,因而也增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增加了抵遇市场风险的能力。前者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从而巩固和扩大了消费者群体;后者使生产者走出了价格战的泥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黄金饰品的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量存在很大矛盾,供给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严格的黄金计划管理严重地束缚了黄金饰品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缺口,于是引来了大量的"淘金者"涌入,形成了我国黄金首饰企业数量的膨胀期,生产量增长了10多倍。但是随着1997年以后市场需求的大幅下滑,生产能力出现了相对过剩,供给缺口迅速缩小,已基本上是一个供需平衡的市场结构,与之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黄金管制政策,因而黄金饰品企业的设立要审批,黄金原料要指标,并且禁止外资进入黄金饰品业,是一个计划管理的运行体制。从1993年起步的黄金市场化改革,到"十五"进入了一个突破期;先是2002年实现了黄金交易方式的市场化,从而开放了黄金原料市场;又有2003年央行取消了黄金首饰企业审批制,从而开放了黄金首饰市场;后有2005年居民黄金投资市场的开放,至此,完成了黄金饰品业从原料市场到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黄金饰品业发展的20余年就是一个市场化推进的过程,黄金首饰业市场化的全面实现,是我国黄金首饰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资源流动、优胜劣汰是市场机制基本特征,市场机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生产力布局与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力,黄金饰品业的重组随之明显加快,产业的集中度大幅提高。一方面有不少企业退出了市场,但同时有一批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壮大。过去每年一两吨的产量由数百家、上千家黄金首饰企业生产,现在不少地区、城市中的一两家龙头企业的销售额就超过其他企业的总和。
解除管制使资源的流动性增加,给黄金首饰业带来更多的新的投资者。香港黄金首饰商进入内地市场的进程明显加快,一些业外机构对黄金首饰业兴趣日增,纷纷抢滩进入,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奥运组委会也都做起了黄金概念,推出了黄金文化产品,使我国黄金饰品市场的内涵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