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有些用了一阵子之后就马上丢掉了,而有些则是要长时间保存下来的,还有些是人们永远不能丢掉的。欧洲人设计了无数的时髦时装,但西服没有丢掉,上百年照穿不误;近现代史上出现无数思想家、哲学家,但孔子、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着作年年再版……还有人类勤劳、节俭、仁爱、追求真理和维护正义的美德,虽然早已不时髦了,但没人敢把它们全部丢掉。
我们有必要再考察“时髦”的古意,这是最初始的心理动因。追求时髦就是加入领先风气之中,有一种身居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前进的豪情。如今,由于商家的参与和有意引导,追求时髦更加成为一种消费狂潮的包装。要求人的标准化,享有一样的娱乐,从事一样的工作。我说,时髦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不是在流行中趋向平庸,而是在追求中拒绝“标准化”,在潮流中吸取灵感,振奋斗志,另辟蹊径,使个性更具鲜明性。
时髦体现了人们求异思想和求同思想,时髦的东西多是新事物,时髦又易形成潮流。人生在世,处世的孤独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挥之不去,与群体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内在需要,赶时髦容易入流,于是别人怎么活,自己也跟着学,和众人一样的感觉使自己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时髦的真谛不只这一层,真正的英俊之士致力于创造,重在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自我趋时。适应常规,但不沉湎于常规;融合于群体,但不落于平庸。准确地握住自己与人们的共性,更敏锐地激发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竭力在百花园中浇灌培植独属于自己的那一朵红花。
如此这般说来,时髦可选择也可放弃,追与不追,全由得你了。
时髦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未必是流行。追与不追全在自己,不过千万别忘了自己的本色就可以了。
6.刘永好的“符号”
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在荣登“《福布斯》2001年中国内地100名富豪”榜首之后,对上海的记者感叹道: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为强烈;当他口袋里装有1000万元时,他的感觉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当他的财富增加到10亿,他会感觉到口袋里只有1亿元,其他9亿似乎已经与他无关。他坦言,再多的钱,在他眼里也只是“符号”而已。
刘永好先生是爽快人,他的这番“答记者问”很诚恳,看不出是在忸怩作态的样子。但是,如果这话是出自一个每月只拿300元基本生活费的下岗职工,或者一个只拿400元最低工资的普通市民之口,某些人恐怕就要感到很不理解了。
他们认为普通人对财富的感觉应该更“近在眼前”一些。刘永好先生现在与他的兄弟们分享着8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再多的钱在他眼里都只是“符号”,但凭着他当初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他对财富的独到理解,对于下岗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为了每月能多拿几十百把块钱而欢呼雀跃,我想他应该不会觉得是在小题大作吧。
有钱的感觉是什么?富兰克林有过一句听起来有点像“废话”的名言:“有钱的好处无非是有钱花”。而在刘永好看来,“财富对于我个人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积累财富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他说的其实和富兰克林的名言是一个道理,即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钱“花”掉,他的钱才算有“用”。他只有把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发生某种关系,比如投资、消费、捐赠、馈赠或继承,他的财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别以为只有挣钱辛苦,有时那些有钱人花钱也很辛苦。别的不说,一个人只要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那么他或者他的父辈即使有再多的钱也顶多够他折腾个三五年。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的人整天忙得像陀螺,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有的人身家亿万,只想着怎样把手中的钱花出去更有意义。
据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造财富的速度,比另一个人一天24小时不停地弯腰,每次都从地上捡起一张100美元的钞票还要快;而我在《今日早报》上读到一条新闻,说是一些外来民工在浙江宁波发展起了一种新行当——厕所淘金,他们带着一根长铁棍,上面绑一串吸铁石,专门到厕所里捞硬币,每天能从粪池中淘出50多元钱。假如比尔·盖茨刚好在中国宁波目睹了这一幕,不知道该作何感想。钱能解决一个人的生活问题,也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它本来就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太多的欲望。
7.亲情熔筑的港湾
记得在哪里曾读过一篇关于“家”的文章,当初颇受感动,甚至还特地从省城赶回家里,以期能好好地品味一下那从未仔细注意的家庭温馨。文章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人去朋友家做客,在出了电梯时,看到了挂在朋友家门榻上的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两行文字:“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把快乐带来。”客人久久凝视了一段时间,深为这家主人的智慧萌生出无限的敬佩。他进屋后,男主人一团和气,小孩子大方有礼,一种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温馨、和睦,充盈着整个空间。
客人询问起那块木牌,女主人甜蜜地一笑说:“这是我们共同的创造。”女主人又慢慢地解释说:“开始时,我只是想提醒自己,身为女主人,有责任把这个家经营得更好……有一次在电梯镜子里,我看到一张爬满疲惫、灰暗的脸,一双紧锁的眉头,下垂的嘴角,忧愁的眼睛……这一切把我给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或是丈夫的脸,我会有什么感觉,又会有什么反应?”
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饭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事实的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夜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家,其实是最舒服、安全、稳定和快乐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有家而感到幸福。
如果从现在开始,要从生活需求中去削减开销的话,那么我劝你把娱乐费用第一个削减掉。有那么一个温馨的家不回,还去哪儿闲逛!有人说:“如果你正在寻求脱离繁忙的生活,减少你对外娱乐需求无疑应该是当务之急。”我很赞同。因为这个时候取消你的夜生活娱乐,回归自己的内心,和家人一起共度休闲时光,那么无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对苦心等待的家人,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爱琳·詹姆是一个积极主张“简单生活”的女人,最近她和一群拥有“实权”的专业人士聚会。
谈论到种种休闲时的目标,以及是否很少真正地去享受那种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刻。每个人都在纸上,列出真正想做的事。这些纸条上的内容大致是:看夕阳。看日出。独自一人在海滩上散步或穿过公园或是山上旅行。和朋友聊天,和另一半度过宁静时光。和孩子度过快乐时光……
作家鲍勃也说,他特别喜欢停电。因为每逢这时,他的全家人就会顺应情势,名正言顺地把手上永远做不完的工作停顿下来。本来各忙各的,各自在自己的房间里读书写作或温习功课。现在全家都到客厅里来聚集一堂,庆幸多出了一段宽裕的家庭时间。有时听女儿们弹琴或拉小提琴。有时关上门一家人一起去散步……
与家人相处,很多人都不能全心投入。类似的情景常见。比如,丈夫在外活跃又健谈,被公司的女同事们封为幽默高手。而回到家,却成了自闭症患者,不是盯着电视,就是看着报纸,对妻子说的话充耳不闻,或斥喝闭嘴。
观察发现,这样“里外不一”的情形在多数人身上、多数家庭里都会发生,或是常有,或属偶发。但不管怎样,每次都自然得很。
然而,对待别人,人们自然而然都会礼貌应对,即使只是一面之缘,也希望留给对方好印象。情形就是这样不同。对待外人,谁会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呢?而对待家人,我们却习惯成自然地不太礼貌,缺少温柔,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懒得搭理。这是因为有特殊关系,又太过于熟悉,怎样说怎样做都无所谓了。其实家庭成员中的这种心态是不正常、不好的心态,这种心态会破坏家庭的幸福和美满。
与家人的关系,是这世上最该珍惜的情感!许多人却忽略了。一名死刑犯临死前说:“我很敬爱我爸爸!可是我从没对他这样说,我总是不理他的教训,在他指责我时瞪着他,跟他耍流氓。我其实很爱他,很感谢他从来没放弃我。但我这一生,自懂事以来,只在他快要病死的时候抱过他一次,就只这一次我没惹他生气!”
你呢?还是不以商量的口气朝妈妈要钱吗?还是命令爱人给你洗袜子吗?或是仍习以为常地训斥儿子吗?
这样不行了!对亲人赶快换个口气、态度表达看看,绝对会有好的感受与获得。这样你的心情、精神和情绪都会变得更好。有些人可以容忍陌生人的大错误,却容忍不了家人的小过失,还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亲情”。相信读了以上内容,你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亲情了吧。
8.名利的火焰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望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了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到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着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九名演员义务赡养失子老人》的报导,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湖北省委顾问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提议大家捐款义务赡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二十三年。关肃霜开始并不知晓,是后来知道并参加的。但报导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导后,立即委托组织给报社复信,请求公开澄清事实。李尔重也尊重关肃霜的意见,将诗题改成“赞云南省京剧院施沛、何美珍等二十六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