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淳于三国
3255100000018

第18章 陈留遇贤

淳于一家在颍阴过了一夜后,在淳于老爷子的要求下,于中午启程,往陈留赶。因为淳于琼的目的也达到了,不仅得到了四位名家的认可和推赞,更是与后期影响三国走势的颍川后辈牛人打好了交道,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信只要一直保持书信联系,等淳于琼有乐实力后,他们一定会考虑和淳于琼一起为共同目标努力。

在颍阴,淳于坤和淳于老爷子、淳于琼分开了,淳于坤经河南、弘泉,到洛阳就职,淳于琼经陈留、济阴、山阳、泰山、东莞、北海,到东莱。原本按照出发时的计划,淳于坤要带一半人马走的,但是可能是在颍阴的一些事情,让淳于坤在淳于琼身上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为了让淳于琼有更好的环境,所以,淳于坤只带走了三辆载人得马车,两辆载物的马车,两个丫鬟,八名奴仆,十五名护卫,六匹马,剩下的全部留给了淳于祖孙两。

淳于琼祖孙一路无语。但是,在颍阴,淳于琼的大名和诗文都开始疯狂地往全国流传开来。甚至在颍阴的一些学堂,出现了编辑好的淳于琼诗文集,收录了其写的《鹅》、《小池》、《春晓》、《草》、《游子吟》、《立志》、《悯农一》、《悯农二》、《伤仲永》。其中《鹅》逐渐被认定为小孩子启蒙的读物,《悯农》两首和《伤仲永》成了学堂高年级的必读文本。当然,能得到四位名士的集体推荐,淳于琼能够出名是必然的。

颍川之所以在东汉末年三国南北朝时期人才辈出,其主要是颍川特别注重教育,每个世家大族,甚至小地主都会开办学堂,用于家族内部和周边人群用于读书,而且各学堂只见经常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例如荆州名士庞德公和宋忠就是被荀靖请过来做学术交流的,陈群就是被陈氏族学派到荀氏族学做交流学习的。正是因为对教育得重视和开放的教育理念,颍川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三国时期争霸的主力军之一,曹操的胜利可以说就是颍川人才的胜利。

后世的所谓的颍川学院并不是指一个统一的学院,而是指一系列的族学构成的一个教育体系的总称,并不是指某一个学堂。

只是淳于琼想过要出名,但是没有想过会这么出名,等他到得陈留时,其名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地传了出去。

一路奔波了三天,一路无语,总算在黄昏大雨瓢泼来临前,淳于家的车队赶到了陈留郡己吾县城。

待得车队缓缓快要进入己吾县城时,一位管家模样的人,拦住了车队,对走在最前面的侍卫道:“请问是否是颍川长社淳于家的车队?”

“正是,请问老丈何事拦我家车队?”侍卫问道。

“请告知贵老爷,陈留蔡家有请老爷和琼公子到家里居住!”管家模样的人继续道。

“好的,请跟我来。”侍卫领着管家模样的人来到淳于老爷子和淳于琼的马车前。

“老爷,琼公子,陈留蔡家有请。”侍卫大声道。

淳于老爷子掀开马车帘子,向外看来。

管家模样的人一看到淳于老爷子,忙执礼道:“陈留蔡家大管家蔡汝南拜见老爷子。”

“蔡汝南,几年不见,你家老爷何时归的家啊,现在可好?”淳于老爷子一见是蔡汝南,忙下车,道。

“回老爷子话,我家老爷去年年前归的家,目前身体还硬朗,不过家里的事情都已经交给大公子管理了!”蔡汝南恭敬地回答道。

“哦,这个老不羞的,就是喜欢偷懒。来来来,你带路,既然他在家,我就不客气了!”淳于琼一看就是和蔡家老爷很熟,所以也不客气,上车让车夫跟着蔡家管家走。

淳于琼记得东汉大儒蔡邕好像就是陈留郡人,此蔡家难道是彼蔡家吗?如果是蔡邕家,不知道大才女蔡琰是否出生了啊?不知道蔡琰长得漂亮吗?后世可是只说她是才女,没有说她长得漂亮啊,不过匈奴左贤王应该不会掳走一个丑八怪吧。淳于琼在心里浮想联翩。

车辆慢慢的在城中走去。

不久,车辆停了下来,蔡汝南在车边道:“老爷子,到了,请您和公子下车。”

淳于老爷子和淳于琼下得车来,只见蔡汝南前面站着一位三十五六岁的中年男人,穿着一身的儒士服,头戴儒士冠,整理得整齐的胡须更是给帅气的脸上添加了更多儒雅。

“小侄见过叔父!”儒雅男人对淳于琼行礼道。

“伯喈客气了,几年不见,伯喈的才学应该精进不少啊,现在看起来越发有大儒的味道了!”淳于老爷子哈哈大笑道。

伯喈啊,伯喈不就是蔡邕的字吗?这就是蔡邕啊,果然是儒者风范啊。可惜他是学术上的天才,是政治上的蠢货啊!淳于琼盯着蔡邕看,心里唧唧歪歪。

“叔父夸奖了,不敢当啊,不敢当!”蔡邕客气道。

“琼儿,来见过你蔡邕蔡伯喈叔父!”淳于老爷子拉过淳于琼,指着蔡邕道。

“小侄见过叔父,叔父之才名,小侄如雷贯耳啊!”淳于琼对于蔡邕的才华和风骨还是非常认可和推崇的,所以,他恭恭敬敬地向蔡邕敬了一礼道。

“想必这位就是八岁幼龄做出八诗一文的淳于琼小才子吧,果然知书达理啊!”蔡邕仔细地打量着淳于琼。

“叔父夸奖了,小侄的文章只是胡言乱语,比不得叔父已经是当朝大儒了,还请叔父多多指点小侄。”淳于琼谦虚地道,显得越发恭敬。自己什么货色自己还是知道的,自己只能剽窃一下后世的锦绣文章,和这些真正的学术天才那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

“贤侄谦虚了,叔父,来,我们不要站在在门口了,父亲和老师还在等着你们呢?”蔡邕邀请到。

“你老师也在,他不是在朝中做司徒、录尚书事吗?怎么来陈留了啊?”淳于老爷子问道。

“叔父有所不知,老师回华容省亲,正要归洛阳任职,刚好路过陈留,被我父拦截,所以在府上留了一两日。”蔡邕忙解释道。

“哦,哦,原来如此啊,那我们赶快过去。”淳于老爷子催促道。

蔡邕的老师好像是叫胡广吧,记得以前在看蔡文姬的生平时,看到过他的介绍,他好像历六朝而不败,是个官场的大牛人啊。淳于琼努力地回忆道。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东汉时期名臣、学者。历任尚书仆射、汝南太守、大司农、司徒、太尉等职。

胡广博学多闻,史称“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吏制度留下了宝贵资料。他在选举上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在梁冀专权时,他与黄琼一柔一刚,反对梁冀专权。但他性格圆滑,柔媚宦官,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历事安、顺、冲、质、桓、灵六朝,为官三十余年,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京师为其作谚语道:“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死后谥号文恭,其追赠及葬礼规格,为东汉中兴以来人臣之最。

淳于琼跟随淳于老爷子和蔡邕的步伐向蔡府走去。

待进得蔡府,其府邸比之荀府,毫不逊色,只是进门后不是江南味道的园林,而是数十棵大树错落有致地立在庭院里,大树下亭台、石几、石案摆放有序,一种儒雅的大气油然而生。

待得进入大堂,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高坐主位,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者和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坐于下首左右,正谈笑风生。

淳于老爷子忙快步走到主位老者前,跪拜道:“学生淳于玉拜见司徒大人!”

淳于琼也跟在淳于老爷子的后面,跪拜在主位老者的面前。

主位老者抚了抚自己花白的胡须,起身,将淳于玉扶起,道:“客气了,客气了,快快起来!”

淳于玉缓缓站了起来,道:“司徒大人,多年没见,风采依旧啊,一点没有变老!”

主位老者拍了拍淳于玉的手道:“十年不见,你都老了,我还能不老!尽是拍马屁!哈哈哈”

淳于玉和蔡邕,坐在侧位的老者和中年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主位老者,想必就是胡广吧,那坐在胡广下首左边的想必就是蔡邕的父亲,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右边的就更不知道了。淳于琼低着头,想道。

“想必这位就是最近以八岁幼龄声明崛起的淳于琼小才子吧!”胡广指了一下淳于琼,对淳于老爷子道。

“司徒夸奖了,犬孙入不得您的耳朵!”淳于老业主回答道。

“小家伙,起来吧,我这几天满耳朵都是你的大名和诗文啊!来来来,让老夫好好看看淳于家的麒麟儿。”胡广坐回主位,道。

淳于琼听了胡广的话,道了一句:“谢过司徒大人。”然后缓慢地站起来,抬起头,眼睛对着胡广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