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
32626500000031

第31章 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质量保障”

张萍:当我们的课程体系逐渐成熟后,一个更新的命题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在开齐开全课程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我想,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必须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1)教师对小学阶段的学段目标及各年级教学目标缺乏整体的了解与系统的把握,对每个年级、每个单元、每个课例缺乏明晰的自我定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及研究,导致了教师个体教学及学校教学管理的忙乱、盲从与茫然。

(2)教师教学追随性过强,无独立的思考与创造性的主张,学校也无有效的措施引领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校本化、师本化的解读,更有甚者对教材缺乏最基本的理解、了解,导致我们的教学研究在低层次、低水平上久久徘徊,教学效率低下。

(3)学校校本培训方法落后,满足于形式,缺乏学校优秀教学经验形成、提炼、传承的有效载体。

(4)学校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调研反馈机制,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各年级教学质量及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缺乏理性分析,考试命题缺乏针对性,命题流程也缺乏合理性,学校无法及时有效把握教学现状,帮助教师及时地调整、校正自己的教学策略。

陶继新:您所说的这几个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倒置。本来,应当首先了解课标,研究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可是,不少教师是“各个击破”,教学之后再“回应”教学目标。这样,由于开始教学的时候就不能做到目标明确,就有可能在大的方面背离方向。

教师教学追随性过强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只看教材与教参,没有大量阅读甚至背诵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话语,当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而且长期不读书之后,对于教参的信赖就会越来越大,甚至离开教参就不会教学者也不是少数。同时,教师成功需要的是经验 反思,而不少教师对于自己和别人教学的经验很少进行过深层的反思,只是一味地“拿来”,当然也就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见解了。

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在搞校本培训,可是,有的有名无实,有的哗众取宠,有的流于形式。校本培训的关键是基于本校实际,要让教师真正参与其中,他们就是校本培训的力量之一。

没有科学有效的调研反馈机制,必然导致教育教学研究不能掷地有声地落到实处。正如一项制度一样,虽然制定得很好,可是,没有落实,就如飘在天际的一朵白云,必然随风而逝。

张萍:于是,我们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我们力求把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作为一个系统,以“尊重为本,享受教育”为核心理念,以“适负高效”为追求目标,从学校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改进、增强教学研究、质量反馈与校正等环节整体研究,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

此项研究整体框架包括两个基础,即在强化各级机构教学质量管理职能,突出教学质量管理效能,同时制定学科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构建学校公共教学资源库。两个规范,即年级组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规范、教研组教学质量管理规范;五项制度,即随机听课制度、问卷座谈制度、教学质量抽查制度、考试流程管理制度、学习质量档案制度。一年来,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郭景扬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深入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

陶继新:现在,申报课题而又进行认真研究,且取得成果者,当是非常可贵了。目前课题泛滥成灾已经达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到一所学校去看看,几乎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省级甚至是国家级课题,可是,一旦结题,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对于课题研究,老师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看到你们如此敬畏课题,如此认真研究,令我眼睛一亮。那么,你们为什么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呢?一是您做校长不是试图通过课题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二是你们有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三是教师们研究的目的比较纯正。你们研究出来的两个规范和五项制度,对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萍:实验进行了将近一年,成果显著,特别是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构建学校公共教学资源库方面附小非常有心得。建立学校公共资源库的首要任务是梳理“小学阶段袁登红老师(右一)同数学老师在研究学科知识结构与能力简表”。本年度,我校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科主任在对全学段教材进行通览、并对课程标准反复研读的基础上,将小学阶段所有的知识进行了提炼、归纳、整理,形成了本学科学段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图表。如这是我校袁登红主任潜心研发的“小学数学知识与能力示意图”之一(见下页)。大家看这些本来散落在12册课本中的知识点,被袁主任用如此形象的图表链接到一起,“每个知识点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一览无余,使得教师对年段、年级、学期、单元一直到每节课、每张作业纸之间目标的走向更加明确,将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关联性用极为简洁、明晰的方式充分体现出来。

陶继新:魏书生教学语文课的时候,就专门画出了一棵知识树,让人从纷繁的语文教材中,看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知识系统。你们的“简表”也形成了一个知识系统,学生看到这个表后,就会产生“一览无余”的感觉。其实,这种“简表”虽简,可是,得来却是特别费工夫。因为没有对全部教材的深入研究,画出的“简表”就会简而不当,或者简而不能突出重点。可以想见袁主任等老师为此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我在曲阜师范教了一个学期的议论文,我发现,这种在一般人看来非常抽象的文体,教起来原来完全可以游刃有余。而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您所说的“简表”。我对每一篇课文都画了简表,也可以说是简明扼要的板书。每当这个简表一出现,学生就会精神亢奋起来,有一种洞若观火的感觉。一个学期结束后,我又将每册“简表”浓缩为一个大的简表。有的学生甚至惊呼起来,原来如此奇妙!结果,学生的逻辑思维,就在这些简表面前被激活了。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好多学生甚至爱上了议论文的学习。

由此我想到袁主任等教师,尽管在画这些“简表”的时候费了一些工夫,可是,它带给他们的心理愉悦则是巨大的。特别是学生在看到这种简表之后生成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奇感之后,更会让老师们感到回报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付出的价值。

张萍:是的,这样的知识树是融会贯通后的自然生发,看似简洁,却凝聚着基于丰富经验的智慧和心血。学段目标明确之后,学科主任又同各年级教研组长将年段目标进一步细化到各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检测方法。如刘秀云主任和语文教师研究的表格,纵向是知识结构及各部分的教学目标要求,横向是各个教学目标在上、下学期的检测重点和检测方法。这种针对教学目标提出的检测不仅涉及期末考试中的知识内容,而且还涵盖如语言积累、写字规范等能力检测标准,方法明确、细致,易于操作,强调过程,保证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陶继新:检测重点和检测方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因为对于什么是重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定。教学参考书上对此就有说明,如果照本宣科,也不无可以。可是,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重点的内涵又各有不同。况且,即使教学参考书上标示的重点,有的也未必完全正确。在这方面,要让教师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的重点观与重点内容。方法呢?虽然可以研究出一定的规则,可是,对于不同班级的检测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习情景,也不能千篇一律,其中也应当有教师自己的思想与创造。这样的方法,才是真正有用,真正成为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良法。

张萍:年段、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最终要通过一堂堂课去落实,因此研究数学、英语的单元教学资源,语文的每节课教学资源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专家口中的“教学资源”被我们老师形象地称为“校本教参”。校本教参研发是在《教师用书》的指导下我们的骨干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校本化、师本化解读的过程,是他们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的过程,是年段、年级、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与有效落实的过程。校本教参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学效果检测。

教学目标分解强调将“国标教参”相对笼统的目标进行细致的分类,从“学习内容分类、学习水平分类、评价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并形成明晰的图表。

教学设计建议则依据教师经验及学生学情、教材实际对教材进行分析并提出达成教学目标的富有建设性的教学构想。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构想是开放性的,鼓励教师在明晰目标的前提下,“条条大路通罗马”,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检测则是依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达标测试题目,包括“课内达标”和“课后巩固”以及“能力拓展”三部分。在数学学科的原生态作业纸上我们可以看到:目标明确,每张作业纸都明确了练习目标,学段、年级、学期、单元目标在每课时、每天的练习中找到了落脚点及生发点;作业分类设计体现了层次性;自我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一张纸的作业量也让规范办学行为,控制作业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陶继新:“校本教参”是教师校本研究的集体成果,它融进了教师群体的智慧。虽然没有参加过你们的校本教参研发,却可以想象研发过程中的情形。那是一个开放的研究天地,是大家各抒己见而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他们有对“国标教参”的研究与认定,更有他们自己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认定与实施。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这样的教参,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而且,教参如果只是研究教材,就不是最好的教参,必须有对学生的研究,忽视了教学主体的存在的所有研究,既不人文化,使用的效率也必然是低下的。所以,路径不能是统一的,而应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这样做了之后,还可以发挥不同教师的才华,还可以彰显不同教师的个性。

作业纸上明确练习目标十分必要,学生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应当对为什么做这些题心中明白的人。有的时候,还要特别强调这种目标,让学生有一种目标意识。再做题的时候,就不是眼里只有试题,同时,也有了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张萍:一年来,我们从学科主任、教研组长、阳光教师先行试点,到现在作为一种常态教学研讨方式全面推开,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共同研究、改进、分享。这些表格及教参、作业纸,还有与之配套的各种幻灯片,不仅见证着附小教师的成长历程,而且促成了学校教学公共资源的初步成型。应该说,这一系列的研究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受益很大。首先,作为学科教学的管理者,学科主任以此研究为载体,对国家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校本化的解读,依托丰富的教学经验,将课标的要求变得更加细致、明确,在国家课程标准与学校教学实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些图表的研发过程以及对教师反复宣讲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管理者,即各学科的学科主任、各教研组组长进行自我、自主培训的过程,这些曾经获得国家、省级优质课一等奖的优秀教师开始从精心锤炼一堂课的小圈子中走出来,“站在制高点去俯览全年段的教学之路,眼界宽了,视野广了,认识深刻了,指导教学力度更强了”,这些成为学科主任们最强烈的感受。

陶继新: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是你们优秀教师的共同成果,它不但成了这些研发者共用的资源,而且推而广之,成了全校教师都可以无价取来的优质资源。这样,他们就吸收了优秀教师的精华,进而化成自己的东西。当然,有些东西还是需要自己消化的,而且消化的过程,会有不能吸收的东西,也会有进一步改造的成分。不过,有之以为用,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效用。

教育教学管理的智慧,不只是让哪一个教师脱颖而出,而是让一批教师甚至是全校教师都能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更广泛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让更大范围的学生受益。你们的这种做法,全校教师与学生显然都成了受益者。

张萍:对,其实刚开始有些老师是有想法的。年初,曾经有一位我校的优秀青年骨干老师在华师大的教授指导她解读教材时,用济师附小人特有的坦白与率直,反问道:这不是教研员应该做的事情吗?极其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很充分地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包括很多骨干教师头脑中一个再清晰不过的分工:分析研究解读教材是研究人员的任务,而教师只要能根据教研员的指示,根据教参的解读,把教学任务完成好就相当不错了。但通过研究,我们的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别人的经验即使再成熟,但是因为没有经历研究的过程,所以无法转变成自己的经验,更无法自如地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能力。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亲身体验、不断反思、累积经验的过程,是由此及彼、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成果虽然并不成熟,但因为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与智慧、记载着我们的经验与教训,因为有效地促进着我们业务能力的自主提高,因为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真正有效而弥足珍贵。的确,这项研究也是学校优秀教学经验固化、提炼、传承的有效载体,是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明确目标,把握教材,进而缩短摸索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陶继新:目前教学上的一个看似明白实则糊涂的观念是,教研与教学分离。其实,两者是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的。为什么有的教研员在教学上没有切中肯綮之语?就是因为他们浮在上面,没有深入教学之中。我认为,教研员如果不大量听课,不讲课,不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多读书,就形不成自己的教研话语权。而教师呢?仅仅是教好课吗?不是。他们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而且是最容易出研究成果者。你们的教师恰恰正是这样的研究者。他们在教学一线,再行认真研究,特别是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研究的资源共享,彼此的思想也共享,所以,研究出来的成果不但具有实用价值,甚至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因为所有的研究,如果离开了实践,不管用上多少学理话语,都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成果。所以,听你们教师谈教学经验的时候,总是感到那些经验之中有鲜活之水在流淌,那些理性述说有生命根系在延伸。这点,当是你们学校教师群体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

张萍:是的,附小的教师在研究中总能表现出理性的思辨与创造的激情。“制定学科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构建学校公共教学资源库”是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一个内容,它和质量保障的关系何在?参与了六年级学年教学目标梳理的我校年轻教师吴康曾用有关迷宫的两幅图谈了她的感受。原先埋头于按部就班进行教学时,就像那些身在迷宫中的人,辨不清方向,搞不清深浅,投入精力不少,但往往事倍功半。目标体系的梳理就像一架梯子,帮助你站到高处看清目标,规划最有效的路线。哪里路窄,哪里路宽,哪条路更便捷,哪条路上荆棘丛生,哪条路上一片坦途,均了然于胸,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自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陶继新:吴康老师比喻得十分形象,事实也是如此。你们的资源库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条快速提升教学质量的便捷之道。青年教师特别需要引领,你们的研究成果,让他们很快地登高望远,辨识真伪,很快地进入到正常的教学状态。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享受到了集体研发的成果。这样,还会在他们的心里形成三种正向效应:一是教学伊始,就可以不太特别困难地获取教学的成功,从一开始就有了自信心,这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学校骨干教师的敬业精神与研究水平,自然而然地产生心向往之的感觉,从而比较自觉地向他们学习;三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享用他人的成果,这也在潜意识里向他们传输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共享才能共赢。附小发展迅猛的原因多多,而有一种合作共赢意识,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张萍:另外,我们还进行了教师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与分析、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问卷调查与分析三项调研,将数字引进教学管理,建立校本化、科学有效的调研反馈机制。

“教师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与分析”由学校课程开发与检测中心边敦明主任负责,调查问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目的是从教与学两方面了解年级发展现状,并搜集相关数据,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更有效地改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比如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就是他们心目中讲课最生动的老师,由此我们的老师反思颇深;最容易学习的课程竟然成为学生最厌倦的课程,我们的老师意识到“学生渴望有趣味的学习,厌倦机械的重复;学生渴望迎接挑战,‘跳一跳摘到桃子’,拒绝太容易的题目;学生渴望情感丰盈、会笑爱笑的老师,畏惧一脸的师道尊严”。

陶继新:“教师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与分析”的有效价值在于搜集到了来自学生的真实信息,这当是最有权威的信息。同时,你们并不是对这些信息作平面化的处理,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从而得出了很有意义的结论。是的,学生厌倦机械的重复,这是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大的弊端。可是,身处其中的教师往往不知就里。其实,课文中的很多问题,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学会的。可是,有的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不厌其烦地讲解,甚至出现了“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尴尬局面。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精之又精,才能让学生感到听之有味,听之有得,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为什么“渴望情感丰盈、会笑爱笑的老师”?因为这笑与感情里,在无意中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教师是爱学生的,是喜欢学生的,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成一种学习的正能量,学生就能快乐且高效地学习。我发现,有的教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方法与技巧,是模式与套路。其实,如果学生学习的时候没有心理的愉悦,没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的效率就不可能提高。

张萍:“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反馈分析”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的数字分析,我们首先在三年级由董茜主任负责组织实施,通过记录每个学生历次测试成绩与每次测试平行班成绩等级的分布情况,不仅以均衡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发展态势,对诸如偏科学习、品学失衡、厌学后进、情绪波动等不良学情予以关注,而且对淡化班级界限,加强横向联系,增加教研组的凝聚力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吴杰老师发现班里一位同学竟然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通过与家长联系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效果。

陶继新:“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的搜集,可以即时掌握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什么会出现“差生”?不是这些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差,而是在一个小小的节点上,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但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于是,越来越差,以致连同教师在内,都认为“不可救药”而放弃了。所以,对这些学生,不但不能放弃,而且还要更加关爱,让他们回归到本然的学习状态之中,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快乐。

张萍:“学生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问卷调查与分析”则是由班主任进行的数字分析,从“学习目的、刻苦程度、钻研精神、学习情绪、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家庭作业、预习方法”等八个维度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细致严谨的分析,对班级学生学习状况有更全面、透彻的了解,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考试前后学生情绪的调整,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有待提高,家校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是这些调研数字给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带来的启示。

陶继新:“学生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问卷调查与分析”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方法。这些不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而且还不只是影响当下学生的成绩,还是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根据研究发现,那些后来真正成功者,大多并不是特别聪明者,而是有着良好的意志品质者。而这些品质,恰恰是从小培养的。方法也很重要,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且,这些方法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还会起到长效的作用。

张萍:是呀,教学诊断与教师教学行为反思尝试用“数字”说话,使得我们教学管理者与教师借助数据跳出了自己固守的圈子,更加理智、科学地去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教研组教学研究规范的尝试。附小的教研活动一直以“平淡、朴实、实效”为特色,通过“三个分析”(“教学内容难度分析、学生学习程度分析、教学模式方法分析”)、“两个过程”(设计“基本教学过程”和“辅助教学过程”)和“一个反思”(课后对教学准备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改变了教师的教研行为,提升了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研质量显著提高。

陶继新: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教学之真应当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来,平淡、朴实当是教学的本质属性。可是,目前教学上追求浮华、追求形式愈演愈烈。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已经与其本来面目相去十万八千里。而有的所谓名师,还在不遗余力地介绍经验,如何通过几个月的备课,多少次的试讲,多少人的帮忙等等才走向成功的。其实,这种课说到底是一种作假课。这种作假,还会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认为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都应当这样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作假之中忘记了作假,甚至以此为荣。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讲诚信,这种课还有什么诚信可讲。所以,你们注重平淡、朴实,不但可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也是在培养人。如果教学成绩上去了,学生却学会了作假,显然是失远远大于得的。

张萍:很多教育界同行到附小参观,对附小朴实扎实、没有任何花架子的教研活动印象极深,我想这一是与我们有以陈殿军校长、刘秀云主任等省内知名教育专家领衔有关,同时也与附小的教师们追求真实、崇尚实效的风气密切相连。在我校参与“教育部校长影子培训计划”的校长们这样写道:

附小的教学研究主要突出一个字——实,从教师们所备课的精度,上课的知识性和艺术性,评课时的准确度和参加他们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来看,他们是在真心实意地搞教研,真正认识到了教学研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决定作用。在分组教研的时候,五年级数学组只有两个人,可他们在教室里的黑板上画着图形,激烈地争论和比划着,就这么两个人,讨论了一个多小时,6点了,天都黑了一个小时了,才言犹未尽地回家;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就排比句的结尾有没有省略号进行研究,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直到弄懂为止;美术组的教师除了研究下周的美术课的教案外,还要练习基本功,每周如此,自己每周都要有作品,这样才不会丢掉自己的专业;没到音乐组,就听到了浑厚的歌声从音乐室里传了出来,我们轻轻地进去,7名音乐教师在钢琴旁围成一圈,一位女教师姿势优美地弹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深情地唱着一首美妙的歌曲。我们静静地听着,唱完了看到了刘主任和我们,小伙子还怪不好意思。刘主任介绍说合唱的教师都是今年才招聘的教师,他们和美术组、体育组一样,研究完下周的教案和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后,必做的就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对自己所教的歌曲能自弹自唱,体育也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实地练习。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像这样研究下去,怎么会不出名师啊!有谁是在完成任务,是在做资料啊!

陶继新:校长们写的这段文字,是他们见闻的真实再现,是他们感受的真情抒发。从中,我不但看到了老师们研究之真,还感受到了研究之美。教育研究的极致,是真与美的和谐统一。求真,才能使教研更加深入;求美,则可以使研究者乐此不疲。如果仅在求真阶段,就会在追索之中感到困难,感到劳累;可是,有了美之后,则会从破解困难中享受快乐,在紧张工作中享受乐趣。我常说,没有累死的教师,却有气死的教师。人的潜力之大,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工作强度在内。当一个人快乐地工作的时候,在一般人看来可能非常紧张,甚至感到太苦太累,可是,在工作者看来,那是有着无穷乐趣的事情,心里一点儿也不累。这就是审美工作状态。你们的教师如此忙碌地工作还为什么那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工作之美,研究之美。有了这种审美工作状态,生命就会变得非常美丽,人生就会更加具有意义。

顾明远会长对此课题给以高度评价张萍:在整个研究中,专家的指导力度相当强。2009年3月课题论证会的现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王长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永明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科研处原处长徐中伟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继存教授分别就此课题充分肯定,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009年7月18日,济南市教育局陈东生局长陪同中国

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视察我校我校进行了该课题的中期阶段性总结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副会长郭永福,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等领导及专家均到校指导并对课题开展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何定位专家与实验教师之间的关系。指导我们研究的郭景扬教授曾说过一句很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我的共鸣:他说我不是来送花的,我是来和老师们一起养花的。我所珍视的正是这个“养花”的过程。别人送的花再珍贵,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被欣赏。而共同养花的过程是在专家的引领下本土化栽培的过程,是养花人亲身体验、不断反思、累积经验的过程,是由此及彼,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花即使它并不娇艳,但因为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与智慧而弥足珍贵。

陶继新:“养花”之喻不但形象,而且给专家指导赋予了新的内涵。有的学校也请了一些专家,让他们参与课题研究之中。可是,有的专家却是高高在上,只是“送花”,让老师们感到很美,很有香味,可是,这种花却是短命的。不长时间,就枯萎而死了。那么,如何“养花”呢?一是要请真专家。因为现在不但有假产品,也有假专家。即使有的以前是专家,由于后来不再学习与研究,高高在上,甚至官僚化,就变异了,变成了假专家。真专家则不然,不但认真地研究理论,而且一直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与教师学生打成一片。所以,他们就有了真正的话语权,成了地地道道的养花者。另外,学校教师特别是校长,也要为这些专家提供养花的良田沃土。也就是说,既要真诚地向专家学习,又不能迷信专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他们尊敬,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研究的时候是可以说“不”的。这样,养起来的花才能根深叶茂,才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的花,也才能开得更鲜艳。

张萍:今年3月,我们的语文、数学、英语校本作业册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正式与学生见面,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由附小教师撰写《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专著也即将出版。其实,陶老师,越到这时,我越感惶恐,因为我知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个非常庞大而细致的工程,即使全部研究成熟,要真正把这种研究方式转变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走方式,变成下意识的教学行为,变成教学的自觉需求,还有很漫长的路、很艰难的历程要走。作为校长,任重而道远,必须要持之以恒呀!

陶继新:从您的“惶恐”中,我读出了两个意思:一是您没有沾沾自喜于过去的成绩,而是感到那些工作属于本然;二是您希望附小有“更上一层楼”的未来,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其实,这些年附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生命状态越来越好。而且,有不少教师已经有了自觉的追求。当然,任何地方任何人群的前进都不可能是同步的。不过,你们的老师都在前进。而且,附小已经形成了一个进步场,即使不想进步者,也几乎都不可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艰难”虽然“艰难”,可是,前途一定非常美好。

张萍: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曾夸赞大兴安岭的林海——“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这里,先生是以秦岭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做比,突出了大兴安岭的连绵起伏,温柔近人。这种“温柔”是一种不追求功利,执著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静悄悄的生长。这种生长听不到太多的喧嚣,看不到太多的张扬,但是却在连绵中感受到平和的辽阔,在静默里触摸到成长的力量。其实,仔细分析,大兴安岭的“温柔”与“沉静”也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它使我想起日本学者佐藤学曾把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放平心态,放稳脚步,怀着一份淡定的从容与求真的虔诚,一年、两年、五年、十年,目标明确、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走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

陶继新:说是“静悄悄的革命”,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感应。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你们也遇到过波折,也有过风雨,也有过获取成功之后的激动,并非静悄悄啊!为什么现在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了呢?我觉得,你们在一次又一次磨砺中,经受住了考验,收获到了成果。回首往事,所有的经历都成了心灵的慰藉,都有了美好的印记。而现在,只是领略其中之美。所以,心灵是宁静的,是愉悦的,于是,就有了您所感知的静悄悄之美。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受不只您一个人有,附小的很多教师也有了这种感受。当拂去浮躁,有了文化定心之后,就有了属于生命者的心灵的宁静。这当是一种高层境界,当是走向更大成功的一种内在力量。

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