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变世界的100个条约(下)
32696500000007

第7章 印度的分裂——印度国大党与英政府签订《蒙巴顿方案》

路易斯·蒙巴顿,出身于一个不甚显赫的英国贵族家庭(其母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东南亚军最高统帅。据说,他精力旺盛,能言善辩。他将出任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任副王。在来印度前,他带了英国政府的明确指示:事不宜迟,尽快分治。

1947年3月22日,蒙巴顿到达印度。这时,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内战已经开始。

3月,反对派领袖穆盟在拉合尔组织示威游行,反对统一派政府的政策,要求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在拉瓦尔品第、木尔坦、阿托克和杰卢姆也举行了同样的示威游行。在游行过程中,穆斯林同印度教徒发生冲突,造成了严重的流血事件。

农民的仇杀更为残酷,仅是在拉瓦尔品第地区的一个乡,就死了800人,全区死了4000人。据报道,一些暴徒还使用了机枪、步枪等武器,说明警察和军队也在怂恿仇杀。

蒙巴顿和他的助手们,与印度两大政党各巨头进行频繁接触。

真纳以真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建立巴基斯坦而斗争。在同蒙巴顿的会谈中,他强调了印度穆斯林遭受屠杀的情况,谴责国大党用各种办法阻止建立巴基斯坦。他认为,在英国人实行权力移交时,国大党要求继承一切,根本不会考虑穆盟的要求。蒙巴顿提醒真纳说,如果实行印度、巴基斯坦分治,孟加拉和旁遮普(因为这两个省既有穆斯林又有印度教徒)也将通过投票一分为二。真纳回答说,有被虫蛀蚀得残缺不全的巴基斯坦,总比没有巴基斯坦好。真纳态度坚决,一点也不肯妥协。

鉴于根深蒂固的教派矛盾和大规模的教派仇杀,国大党的一些重要领袖人物认为,再继续坚持“统一的印度”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是向穆盟做更大的让步,即同意印、巴分治。尼赫鲁在同蒙巴顿会谈中认为,印度已经不可逃避分裂的命运。在4月21日联合省政治协商会议上,他表明了承认巴基斯坦的意向,还敦促新副王尽快拟订一个方案。国大党的另一位重要领导人帕特尔,向执委委员会提出了旁遮普分治的方案。

甘地这时已退出国大党却仍在做着“统一印度”的梦。他继续批评英国人的“分而治之”政策,一再重申印度只有一个民族,应成立一个国家并声称:“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决不同意分治印度。”他对尼赫鲁等人的妥协态度迷惑不解,并向他们做说服工作。但是,尼赫鲁等人认为,为了减少流血,除了采取现实的态度对真纳让步外,别无他路可走,所以他们没有接受甘地的劝告。

当蒙巴顿在德里同印度各党派重要人物进行唇枪舌战时,可怕的仇杀浪潮席卷了整个次大陆。印度北部几乎每个地方都发生了可怕的屠杀事件;旁遮普的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同穆斯林相互猛烈袭击;有的地方还组织私人军队,准备为夺取政权进行最后的拼争。行政机构已经四分五裂,无法正常工作了。面对混乱的局势,英国政府只有两条可供选择的办法:一是从英国派出军队,恢复在印度的统治;二是加速撤退。英国统沧集团清楚懂得,他们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威信已经扫地,大势已去,选择第一种办法是不可能的。他们认识到了立即实行分治和尽快撤离印度的迫切必要性。蒙巴顿在助手们的帮助下,草拟了一项结束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方案,实行印、巴分治。

草拟的方案于4月26日送往伦敦审批。一星期后,英国政府修改并批准了这个方案。5月10日,殖民当局发表重要公报,宣布副王邀请国大党、穆盟、锡克教徒领袖以及各土邦代表们于5月17日同他会见,届时向他们提交“权力移交的方案”。但是,国大党领袖们强烈拒绝方案的某些条款,所以这次会见没有成功。英国政府急忙把蒙巴顿召回伦敦进行磋商。31日,蒙巴顿带着英国内阁批准的不能再改的最后方案,回到新德里。这样,飞机在德里和伦敦之间来回飞行,一项决定印度命运的方案终于产生了。

在公布新方案前,蒙巴顿再次召集各党派主要领袖,逼迫他们接受最后方案。国大党领袖声称,虽然不能完全赞同,但总的来说,愿意接受这个方案。真纳则说,必须由穆盟工作委员会讨论后才能决定。但是,在蒙巴顿的威迫下,真纳终于点头“默认”。

6月3日,英国政府发表了称为《印度独立法》的新宜言(又称《蒙巴顿方案》)。它的要点是:

1.英国人退出印度,把权利移交给印度人。

2.把印度分成两个部分,即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

3.成立一个国大党和穆盟双方都承认的边界委员会,确定两国的边界。

4.在新成立的两个国家的国界未作最后确定以前,将在西北边省、阿萨姆省的锡尔赫特区进行全民投票,并在信德省的立宪议会进行投票,表决这3个省加入哪一个国家的问题。

5.在印巴分治以前,先解决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划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程序如下:每个省的立法会议分为两组:甲组为伊斯兰教徒居民占多数地区的议员组;乙组为印度教徒居民占多数地区的议员组。立法会议的每一组单独举行投票,以决定赞成或反对两个省的分治问题。如果投票结果有一组赞成分治,那么,即使另一组反对,也要实行分治。

6.实现这些措施以后,印度立宪会议将分为两个部分:印度斯坦立宪会议和巴基斯坦立宪会议。新成立的两个国家都将获得自治领地位。

7.授予各土邦以决定他们加入哪一个国家的权力。如果某个土邦不愿加入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它可以继续保持同英国的旧关系,但是得不到自治领的权利。

各土邦王公与英国殖民者有密切的联系,殖民者企图把某些土邦变成新自治领内的自己的基地。对土邦的规定,为后来有关土邦归属问题留下了祸根。

英国人终于要从次大陆撤走了。从1757年英国军官克莱夫武装占领孟加拉算起,近200年过去了。在这200年中,印度人民遭受的殖民统治之苦是无法用言辞表达的。为了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印度人民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当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印度却要分裂成两个国家。在取得真正独立前,人民不知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蒙巴顿方案公布后,国大党召开全印国大党委员会议,进行讨论表决,结果多数人投了同意票。

穆盟也接受了这个方案,但同时强调指出,不能在旁遮普和盂加拉进行投票以决定是否实行分治,而应将这两个省全部划归巴基斯坦。

印度的地图将要修改了,印度要被划分为两个国家三个部分:印度教徒的印度,形成一个宽1600多公里的巨形楔子,嵌入一个穆斯林国家的中间,使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即东、西巴基斯坦。真纳曾提出要求,为了连接东、西巴基斯坦,应该在印度斯坦的土地上给一个“走廊”。国大党和印度教徒激烈反对,尼赫鲁说它是“一个异想天开的、荒唐的要求”。这样,两片穆斯林领土之间,没有陆地交通。从西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乘船到东巴基斯坦的达卡,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两个地区语言不同(东巴基斯坦操孟加拉语,西巴基斯坦操乌尔都语),东西相距1000公里。这两大片领土之间的唯一纽带,就是都有摆脱印度教徒统治的强烈愿望和有共同信仰的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