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的人格
32778700000085

第85章 与山涛绝交之事始末及其社会影响

后来,随着司马氏通过极其血腥的手段逐渐取得对于曹氏集团的胜利,当时魏国的政治形势就发生了一种较为深刻的变化——也就是说,司马氏的新政权需要马上巩固起来,那么它也就开始急切地需要取得士人们的一致拥护,而那些态度不明朗的人,尤其像嵇康这样名声既大而又“洁身自好”之士,就是朝廷极力要拉拢的对象;反之,此时如果不接受司马氏的拉拢,不合作就意味着不认同(孔子说“邦无道则隐”),那就只能作为反对者来对待处理了。

一直在朝廷中做官的嵇康的好友山涛(他和司马氏也有点亲戚关系),应该算是一个政治素养很高、政治敏锐性很强的人,他后来竟然做到了“三公”(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副总理)。山涛首先替嵇康感受到了这种环境的压力,所以他借自己将要暂时退休的机会(以后他又被朝廷征调),想要举荐嵇康来接替自己(以图保全嵇康)。可是,嵇康没能明白山涛的深切用意,或者说嵇康就是个绝不愿意违背本心而屈从龌龊环境的人,他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来表明自己坚决的态度。时至今天,这封绝交书仍然非常知名,虽然嵇康并不是真的想要和度量惊人、古道热肠的山涛(巨源是他的字)绝交(嵇康死前就曾对他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以此可见嵇康对于山涛的始终如一的莫大信任),可是他的那封绝交书却产生了非常重大的政治影响——而这也可能即是嵇康的本意,而这也同时即成为嵇康人生悲剧的肇始。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生平志趣,尤其他还讲到自己有两点最不能为世俗所容:“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其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其中嵇康平日里“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举动应该就是司马氏新政权必欲将他除之而后快的最大动机。鲁迅先生为此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给出我们的解释是这样的:“司马懿(其实应为司马昭)因这篇文章,就将嵇康杀了。非薄了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司马昭)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与山巨源绝交书》发出后,山涛再无一言来劝勉自己的朋友,他其实还是非常了解嵇康的为人的,我们可以试着想见他当时的那种复杂心境。可能因为嵇康与山涛在当时的名声都太大,以至于这封私人信件也流传很广,也被司马氏听进了耳朵里。当然这只是嵇康被杀的一种深刻根源,但还没有成为直接原因,所以司马氏只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以抓取嵇康的把柄,然后再不费吹灰之力地结果了他的小命。

在古代,当权者想要给反对他的人罗织罪名那还是相当容易的,这叫做“深文周纳”。不过,铁骨铮铮的嵇康哪里会怕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