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开发你的潜能
32785000000034

第34章 创造过程中的思维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创造思维的过程。

要创造,就离不开创造思维。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是怎样的呢?心理学家经过对那些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发现创造思维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

创造活动的进行,必须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期。这里的准备包括,搜集必要的知识资料,以往经验的组织,技术设备的筹集,其它条件的提供,等等。比如,爱因斯坦在青年时期,就因为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而感到不安,尤其是光的速度问题。他日夜为解决这个问题搜集资料,深入思考,长达7年之久。当他考虑到时间概念时,忽然觉得长期萦绕在头脑里的问题可以获得解决了。从此,他只经过5周的时间,就完成了闻名世界的《相对论》。虽然相对论的研究报告在几周的短时间内写出,可是从开始想到这个问题,直到全部理论的完成,其中有过7年的准备工作,这7年的准备不是白费的。不过,在准备时期内,有的研究过程是直线式的,容易察觉,有的是迂回曲折的,不易察觉,似乎未作准备。其实,不论怎样,准备都是创造的先决条件,不可缺少。

二是酝酿阶段。

在准备之后,一种研究的进行或一个问题的解决,难得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探索尝试的过程。如果工作的效果仍然不高,或问题解决的关键仍未获得线索,或所拟定的假设仍未能验证,在这些情况下,研究者不得不把它搁置下来,或对它放松了考虑。这种未得要领而暂缓进行的期间,便称为酝酿阶段。简单的问题不一定有这一阶段,复杂问题往往要经过酝酿时期。法国数学家坡英克尔的经历就是这样。当他在考虑数学上一个重要问题久而未得要领时,就将它放下了,跑到海滨上,去思考另一个问题。此时,对先前问题的思考正处酝酿阶段。一个大清早,当他在沙滩上走着时,忽然来了一个新观念,在他面前出现解决问题的线索。于是,他就把先前的数学问题拿出来,根据这种新观念思考,果然获得了圆满的解决。

三是豁朗阶段。

在酝酿成熟的基础上,超常的新观念、新思想脱颖而出,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时期称为豁朗阶段。直觉、顿悟或灵感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经过这个时期,为世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们前面谈过的,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对苯的分子结构的发现,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怎样解释呢?就目前科学水平来说,巴甫洛夫关于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是最好的解释。按照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大脑皮层上某部位处在优势兴奋状态时,其它部位会由于负诱导而产生抑制。当一个人考虑问题时,大脑皮层上的相应的部位,就会形成一个优势兴奋区。对这个问题在某个方向上考虑得越深,其优势兴奋区的兴奋性也就越强。这时,位于大脑皮层上其它部位的别的思路,由于负诱导而产生了抑制,就会被堵得越死。反之,如果暂时放弃从这个方向上去考虑问题,大脑皮层上这个部位的优势兴奋状态就会降低,其它部位则可由于抑制解除而提高其兴奋水平,这时,别的思路也就容易产生了。酝酿阶段就是使一个人原来的思路暂时放松,让别的思路因解除抑制而活跃起来,并容易受到偶然碰到的某个东西的启发,从而用新的思路去代替原来的思路。当新的思路打通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是验证阶段。

验证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研究者的假设如果不经过验证,便是无稽之谈。通过验证,才是科学真理。比如,爱因斯坦预断,光的射线在一种较大的物体面前,由于引力的作用而弯曲。这个预断假设,后来在1919年的一次日蚀时被证明无误。这是宇宙物理现象的验证,它使爱因斯坦的学说成了永恒的真理。假如没有这样的验证,所谓真理永远是值得怀疑的。

当然,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可能有所反复,可能是相互重叠的。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创造思维的过程。那么,在创造活动中我们的创造思维活动,又有哪些具体的情形呢?创造活动中的创造思维,一般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方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先说创造活动中的发散思维。

为了切身地体会什么是发散思维,我们先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问题。

树上有5只鸟,猎人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这是过来大人逗孩子玩的一个智力题。现在,请你认回真试试。有兴趣?好,请从下列答案中选出正确的,开始。

①还有1只。

②还有2只。

③还有3只。

④还有4只。

⑤还有5只。

⑥树上一只也没有了。

究竟你选择了哪一个答案?哪个答案正确?我们暂且放下,后面再谈。现在要说的是,在你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开放思维,前面我们说到的发散性越轨思维就是这种思维。比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作文中的一物多写,就需要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种特性。流畅性是指发散的数量,是对刺激能够流畅地作出反应,迅速地产生大量的观点、意见、想法和办法,它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变通性是指发散的灵活性,指的是思路灵活多变,善于随机应变,能够突破习惯性思路,它是发散思维的关键。独特性是指发散的新奇成分,是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想法和见解新颖独特,它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本质。

比如,要回答“纸有什么用?”答案可以有很多:写字,做画,做手工,剪纸人,做灯笼,擦鼻涕,擦玻璃,包书皮,包汉堡包,当燃料,做爆竹,垫着坐,糊窗户,糊纸花,印钞票,顶鞋,做奖品……在这个过程中,就反映了上述三个特性:单位时间内答案数量的多少,反映了流畅性的水平;而答案“角度”的多少则反映了变通性的情况;有些答案可能是一般人难以想到的,如“顶鞋”,这样的答案的多少,则反映了独特性水平的高低。

在发散思维的这三个特性中,变通性是关键因素。这是因为:第一,变通性是流畅性的条件。在发散思维中,如果光沿一个方向或在一个类别里发散,数量总是有限的,只有沿多个方向或在多种类别里发散,才能获得大量设想,成为具有高度流畅性的发散思维。第二,变通性也是独特性的条件。一般来说,思维在发散之初,从记忆中提取的往往是常识范围内的知识经验,所以开始总是沿常规方向发散。通过不断转换,反复变通,才可能找到新的发散方向,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

你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故事中除了表现出司马光道德意识和生存意识外,还表现出司马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突出地表现出思维的变通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小孩掉进水缸里,一般人们的习惯思路是赶紧把孩子从水里捞出来。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打破这种习惯思路,随机应变,破缸放水救人。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思维中的变通性的表现。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关于鸟的智力题。你也许说,答案当然是最后一个,因为1只被打死的掉在地上,其余吓跑了。这当然不错。但是,就这唯一的答案吗?不可以还有1只吗?可以。因为其余的吓跑了,打死的正好挂在树上。也可以还有2只。因为树上是两只大鸟和3只还不会飞的小鸟,1只大鸟中弹落地,另一只大鸟叼着1只小鸟飞跑了,还剩下了2只不会飞的小鸟。同理,还有3只也是可以的。1只大鸟中弹落地,1只大鸟吓跑,剩下不会飞的3只小鸟。答案说还有4只就不可以吗?打死的1只掉地,可枪是无声的,其余4只没听到声音,一动没动,你看,也可以。也可以还有5只。无声手枪没吓跑其余4只,l只打死的也没掉地而是挂在树上。你也许说:嘿!6个答案都可以成立,都在理。如果不仅敢从6个答案大胆地随意选择,而且敢于说出“哪个答案都不能选,出这个题就不行,因为鸟是应该受到保护的”,就更显出其思维的创造性。

细细品味,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问题,也包含了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你看是不是?

发散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发散思维既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为了寻求创造性的答案,就需要思维自由发散,也就是把脑子中的知识、经验与目前的问题产生广泛的有意义的联系。发散的结果并不是都有意义,往往相当多的是无效的或是错误的。假设根据概率统计,100个发散结果可能有1个有意义的活,那么发散得越多,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面的真实故事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潜水采珠员要去水下采集珍珠。他们的做法通常是这样:登上舢板,来到珍珠贝养殖场,脱去衣服,穿上游泳衣,戴上面罩,肩上背一只尼龙袋,一头潜入水中。他开始采集珍珠贝,手脚麻利,效率很高。一会儿工夫袋子就装满了。于是他浮上水面,爬上小船,来到岸上,一个一个地打开贝壳,挑出珍珠。他决不会愚蠢到这种程度:先是潜入水中,四处搜寻,找到一只珍珠贝便马上浮出水面,爬上舢板,回到岸上,卸掉各种潜水设备,穿上衣服,取出小刀,剖开这只贝壳寻找珍珠,结果一无所获,便再从头开始,驾起舢板去寻找另一只珍珠贝,重复上述整个过程。

对上面的两种做法,你赞同哪一种?不用说,我们都不赞同一次只采一只珠贝的这种愚蠢至极的行为。但是,这种做法却往往是大多数人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刚刚抛下手中的慎密的评判之网,立刻就会从想象力的湖泊中捕获一只观念珍珠贝。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穿上判断的衣裳,将观念珍珠贝一剖为二,搜索“思想珍珠”的踪迹。如果落空,便又以同样的方式去打捞另一只观念珍珠贝,循环往返,周而复始。搜集大量的珍珠贝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作出鉴定之前,把可能搜集到的珍珠贝先统统搜集起来。

同样,我们首先要借助发散思维,对问题的反应观念获得量的优势,而不要计较对错。随着观念数量的增大,观念的品种类型会呈现多样住,思想倾向于多元化。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发散思维。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观念的数量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但是,人总是习惯追求绝顶优秀而又万无一失的观念。这种倾向阻碍我们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占有大量观念。事实告诉我们,优秀的观念总是姗姗来迟,总是在充分考虑过大量的方案,包括蹩脚的方案之后才会出现。蹩脚的方案,往往是形成优秀方案的基础或启发。心理学的结论是,在单位时间里产生大量观念的人,才有获得较大的有价值观念的机会。

总之,获得创新观念的关键是产生大量观念,甚至蹩脚的观念,它们可以带来多样性和独创住,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最终导致最出色的观念。邱吉尔说过,“任何思想都应予以考虑,那怕是看上去稀奇古怪的思想。”你必须产生几个、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观念,虽然你实际使用的观念只不过一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林纳斯·鲍林的切身体会是:“获得一条最佳观念的最佳方法是获得大量观念。”

由此不难理解,发散思维在创造思维中的作用该有多大。正因此,创造力的测量往往就是测量发散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自己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开发。

下面,再说创造活动中的聚合思维。

所谓聚合思维,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对面临的问题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也叫集中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等。通常我们的学校教育所培养的,较多的是聚合思维的能力。因为所给的问题往往都有一个正确答案,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路和见解,学生则习惯于按照老师所给的思路,一步步走向目标。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反相成的。面对一个问题,借助发散思维,我们想到了很多的办法,最终总要选择一个最好的办法。这就是聚合思维。

我们不能否定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其一,聚合思维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问题的情境并不是十分清楚的,而是好似一堆乱麻。为使问题明确起来,就需要进行聚合思维,综合已有的各种信息。也可说这第一步的聚合是创造思维的最低序列。其二,聚合思维是创造活动的归宿。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创造性发现,都需要发散和聚合两种思维。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的思维一方面沿着不同的方向大量发散,另一方面又必须应用一个人的知识对其发散结果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以最严密的可能性聚合到最适宜的解决方法上,也就是通过聚合思维最后导出正确的结沦。这时的聚合思维,又成了创造活动的归宿。

聚合思维在创造活动中一样地重要。不过,由于我们比较习惯聚合思维,因而,在创造活动中,我们还是需要首先多多开发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