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32800200000019

第19章 抚仙湖:迷倒神仙的湖泊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抚仙湖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也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像一个倒置的葫芦,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

抚仙湖何以得来如此美妙的名字呢?这还得从澄江县城的凤山公园内的“抚仙”雕塑说起。

相传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南天门外远眺人间,在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之间发现了一个葫芦状的明珠,湛蓝明净,波光粼粼,美丽之极。玉皇大帝连忙命肖、石二仙下凡,将这人间美景描摹出来,带回天宫,装点天庭。

肖、石二仙下凡后,走近一看,只见迷离美景尽在眼前:明珠四周,怪石密布,峥嵘多姿,仪态万千;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面平滑如镜,柔和妩媚,像一位沉睡在梦境中的少女,在安闲舒适的憩睡。起浪时白浪层叠,如满盘碎玉在晃动,又似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在远山近水之间,州岛错落有致,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绮丽的山水画卷!

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欣赏美景,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也忘了归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沉浸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就变成了扶手搭肩的两座石峰。

现在在抚仙湖的东南方,还能看到叠立着的两座形似抚手搭肩、俯视明珠的石人山。据说,这就是肖、石二仙变成的,抚仙湖之名也由此而来。

抚仙湖湖周山川秀丽,西面平地拔起的尖山,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泉口很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水量很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是状如象鼻一样的象鼻岭;南面是海门河,长度仅有一公里多。隔江连接湖川的是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诗: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

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

抚仙湖的湖水清澈而透明,湖水呈蓝绿色,含磷量高,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达7至8米。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勇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

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湖水亮晶晶,清盈盈,湖底全铺细沙伸延至湖岸数米,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

抚仙湖古城之谜

1992年,人们在抚仙湖深沉而宁静的湖水底下,发现大面积的水下建筑。专家论定,它属于一处古人类文明遗址。于是慕名而来的人多了起来,人们想知道,这处神秘的水下建筑到底是什么模样?是什么人修建的?它又为何沉入了水中?

为了解答这些疑惑,相关的专家对抚仙湖进行了专业勘察,收获颇丰。他们找到了一块长约70厘米、重约100千克的石块。虽然石块上隐约可见的阴刻花纹被鉴定为天然形成而非人工雕刻,但能肯定的是,石块上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属于人工开凿的建筑构件。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底部和边缘已经破损的“平底”陶釜,证明是当年人们用来煮饭的器皿;还发现一堵长约30米、高约1.5 米、平均宽3~5米的石墙,推测这是古城城墙中的一段。

目前,对这座水下古城的探索还在进行中,我们期待科学家们能早日揭开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