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32800200000009

第9章 洞庭湖:楚文化的摇篮

洞庭湖风景灵秀,醉倒了许多文人墨客,还有那些奇妙美丽的传说,更是引人遐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形容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将洞庭湖波澜壮阔、雄浑博大的气势,描写得惟妙惟肖。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在洞庭湖南面汇入,是洞庭湖主要的入湖河流。洞庭湖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又在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因此,洞庭湖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但是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自古以来,洞庭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客前来。诗人刘禹锡吟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洞庭湖的风光,不论远眺或者近看,也不论春夏或是秋冬,晴天或阴雨,各有其特色,绮丽迷人。要说洞庭湖的绮丽风光,当以湖中的君山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奇特魅力。

君山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虽然面积不足100公顷,但景色却是秀丽迷人。它由72座大小山峰组成,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传说“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

君山虽小,但因此地是楚文化的摇篮,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美不胜收。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样的情景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为了拯救百姓,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连在一起的小岛,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那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在君山有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是有典故的。

民间有诗曰:“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相传,虞舜南巡,久久不归,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英寻夫来到洞府山,却闻舜帝已崩的噩耗,二妃悲痛万分,遂扶竹南望,涕泪纵横,泪水洒遍了山上的竹林,竟呈现出斑斑点点,似血泪一般,遂成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后人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人们也把斑竹叫做情竹,它一年内会发2次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如“孝儿敬母”。第二次是在9月以后,大都是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当地人还称斑竹为奇怪竹,奇就奇在如果将斑竹移栽别处,第二年竹子上的斑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再将这株竹子移回君山,下一年又是斑痕累累的,让人匪夷所思。

君山地形独特,岛上有36亭,48庙、还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茶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

遗憾的是,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已由最大的清顺治年间到道光年间汛期时的湖面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近年来,各部门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扩大湖泊面积1343平方千米,总共3968平方千米。不过,自从2006年起,洞庭湖开始干涸见底,情况危急。

“封山印”传说

据传,当年秦始皇巡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道:“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如今,在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封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