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圆融心法。古往今来,大凡成功者,都是那些做人有独到之处者。而所谓的独到之处就是“圆融做人”。小到一句难以开口的话,大到一件难办的事,圆融做人都会以非常规的方法巧妙应对。学会圆融,让自己比别人更能适应今天商业化的人际环境。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话不看对象,不仅达不到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即使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也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和聪明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有钱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此乃说话的至高境界。
人心叵测,人际复杂。老实本身没有错,但过于死板就不好了。同样过度地坚持,也会自己把自己逼上绝路。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许允担任吏部侍郎时,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曹睿听说后,就派虎贲武士去拘捕他。他妻子跟随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带到后,明帝核查审问他。许允回答说:“孔子说‘举尔所知’,我的同乡,就是我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考察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我愿意接受应有的罪名。”考察以后,结果各个职位都安排了当用的人,于是才释放了他。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魏国的荐举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不能不说许允是一个善于根据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有“心眼”之人呀!
南齐的徐文远也是这样一个有“心眼”的灵活之人。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 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 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 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 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 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 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 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 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 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 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 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 慎地与他相处。我查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等 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 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之际的乱世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 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做人。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他教育这些弟子从来不用一刀切的办法。有一 次,子路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对。”过了两 天,冉有又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考虑两遍就 行了,不用三思。”别人听了孔子对弟子的两种解释,就问:“您怎么对 弟子的教育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为人鲁莽,所以我让他做事三思;冉有平时做事本来就优柔寡断,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锐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谈话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道理不是绝对的,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灵活一点。做人做事也一样,无不如此。在不同的环境见到不同的人就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讲不同的话。
不过要以平常心对待,否则会得不偿失。“见什么样的人上什么样的菜”,就是要求我们做人会“方”,也要会“圆”,要有心眼,要学会变通。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的方法: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利益说服他。“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是做人的一种变通,更是做人的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