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23

第23章 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弭兵运动,暂时停止了战事,对各国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较安定的环境,有一定进步性。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想暂时休战,于是就出现“弭兵”运动。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做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

春秋中期,中原地区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连祸结,一些小国及人民饱经战乱,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因此,中、小国家反对战争,使争霸战争失去了社会支持;再加上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权力斗争,使得国君无力对外扩张,在此情势之下,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首先倡导和平,向晋楚提出弭兵倡议,晋楚两国接受了这个倡议,但是三年后,楚国毁约,中原诸国又卷入了三十余年的战争。

三十多年后,宋大夫向戌再次倡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双方最后决定,除了齐、秦两个大国和他们的附庸邾、滕等小国之外,其他各国都要“交相见”,同时担负对晋国和对楚国的朝贡义务。

会议的最后一项活动是歃血仪式,所有与会的诸侯代表都要歃血为盟,对天发誓。这时,楚人又要抢先歃血,争当盟主的位置。晋人表示反对,楚人就露出了赴会之时暗藏于衣服内的铠甲,准备与晋人拼命决斗。晋人对此毫无防备,只好眼睁睁地把盟主的地位让给了楚国,让楚国代表先行歃血行誓。

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就是晋楚两国相互承认了彼此的既得利益,两国几乎所有的附属国必须既朝晋又朝楚,同时尊奉晋、楚两国为霸主。这实际是晋、楚两国在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互相妥协,以牺牲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霸权的结果。此后四十年间,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各国得以维持暂时的和平。

弭兵之会,是春秋时期的重大转折。之后,中原地区的霸权之争便告一段落。以往那种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逐渐转向了各国内部的斗争,许多国家内部都渐渐发生了一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一种新兴的社会制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社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延伸阅读

向戌讨赏

向戌身为宋国大夫,在前45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由于他与晋国大夫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友善,他先亲自造访晋、楚二国,借这两人在国内的影响力说服楚晋,并亲自拜访齐国,遣使秦国,使之答应会盟于宋,各小国亦是如此。但晋楚之间对于礼仪细节以及谁为盟主的问题而争议,向戌加以调解,加上晋国赵文子思忖情势决定退让盟主之位,使会议得以顺利在前456年召开进行,最后成功下盟约,使晋楚之间维持了数十年较为和平的日子。

他立下功劳之后,向宋公请赏封邑,大臣子罕认为兵为国家重要之事,完全废兵是危险的,而且他只是用诈术完成使命,还想请赏,是贪得无厌,向戌听到此话,也同意他的看法因此辞去封邑的要求,所以说他是个知过能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