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54

第54章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有利于提高秦国的生产力和秦国的综合国力。变法适应了历史的潮流,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战国时期卫国国君的后代,称卫鞅;又因为他姓公孙,所以又称公孙鞅。他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法律,当时在魏国宰相公叔座的门下任职。公叔座非常看重商鞅,觉得他年轻有为,是栋梁之才,后来在临终之前把他推荐给了魏惠王。当时商鞅还不到30岁,在魏惠王的眼里,商鞅既年轻,地位又低,历练也不够,所以一直没有重用他。后来,商鞅得知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就发奋图强,离开魏国,来到秦国。商鞅先是跟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取得联系,后通过景监的引荐,得以受到秦孝公的接见。在秦孝公面前,商鞅慷慨陈词,把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的理论陈述与孝公,孝公听了大喜,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立木取信

新法令尚未公布之初,商鞅为了取信于民,令人在国都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如有人能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赐十两黄金。一开始,根本就没人相信,大家都以为商鞅在开玩笑。于是商鞅又宣布只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五十两黄金。在如此巨大的诱惑之下,终于有一个人动心了,这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头搬到了北门,结果商鞅当即赏了此人五十两黄金。此事使商鞅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言出必行的形象,获得了百姓对变法的理解和信任,使得新法令得以顺利发布和实施。

新法初行遭阻挠

在秦孝公刚刚决定变法之初,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曾有人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的新法令取消了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以战功授奖的爵位等级秩序,这严重触动了贵族宗室的利益,使他们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同时,连坐法的施行,使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因此,新法令一经颁布,即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攻击。

商鞅在征得秦孝公的同意后,用严酷的手段进行了镇压。

孝公死,商鞅亡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镇压贵族的势力,执法较严,积怨较多,加之他在秦孝公重病期间,一手操控秦国的军政大权,有些独断专行,这样难免引起秦国贵族的普遍怨恨,一时之间,“宗室贵戚多怨望”。

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继位。公子虔等人为报夙怨,乘机诬告商鞅有谋反的企图,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先是逃到了魏国,可是魏国人早已不接纳他。在魏国无存身之地的商鞅无奈之下返回自己的封地,组织了一批人马准备抵抗秦国军队,结果寡不敌众,被秦惠王抓获。

此时的秦国,新法令已经全面实施,改革也早已走上了正轨,效果日显。对新秦王而言,商鞅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再者,商鞅是先王的老臣,魏惠王处决他并不存在感情障碍。因而,秦惠王为了平息旧贵族势力满腔的怒气和怨气,在下令处死了商鞅后,又对他施以“车裂“之刑,并灭其家族。

延伸阅读

魏国人为什么不肯接纳商鞅

马陵之战,以魏国的惨败而告终。而秦国一直把魏国视为心腹大患,瞅准了魏国危难的机会,马陵之战的第二年,商鞅主动请命带兵伐魏。

秦、魏两国摆开阵势后,听说魏国派公子卯率领大军进驻易守难攻的吴城,而公子卯曾经跟商鞅交情深厚。于是,商鞅派人给公子卯送去一封信。在信中,商鞅首先叙两人的旧交情,表达自己对公子卯的感激之情,然后约他在玉泉山见面签订盟约。公子卯深为感动,应邀与商鞅见面。就在他们酒酣耳热之际,当公子卯刚刚提出缔结联盟的问题时,早已埋伏好的两个大力士突然跳出来把公子卯牢牢按住,主帅被擒,结果,魏军大败,魏国把河西之地全部割让给秦国。

对于商鞅欺诈公子卯而使魏国损兵折将和割地的行为,魏国人深为怨恨。所以,当商鞅后来走投无路逃到魏国的时候,魏国没有一个人愿意接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