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65

第65章 禅让制的产生

尧,又称唐尧,中国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在位时间70年,是中国历史上实践禅让制的第一人。禅让制也是权力争夺的结果,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传说部落联盟首领年老后,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选出合适的人选。部落联盟首领对这个人选进行长期考察,确定没有问题后,就举行隆重的问天仪式,以求得上天的允许和庇护。在得到上天的同意后,就把位子正式让给这个大家公认的贤能之人。这就是“禅让制”,这种制度主要在“五帝”时代的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推行。

尧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儿子,是黄帝的后代,本名放勋。尧的父亲帝喾去世以后,哥哥挚继承了帝位。据史料记载,尧15岁的时候,挚封他为唐候。在唐地,尧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成绩斐然,百姓们都很拥戴他,很多部落的首领对他也都持赞赏态度。跟尧相比,挚只不过是个庸长之辈,成绩平平,百姓们对他的印象一般,各部落的首领也越来越疏远他而亲近尧。形势所迫,没过多久,挚就把帝位给了弟弟尧。尧即位后,勤俭持政,整个部落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史书上记载,尧是中国历史上实践“禅让制”的第一人。据说,尧年老的时候,决定不把氏族首领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想把它传给一位德才兼备的人。后来,在一次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的时候,尧提出了首领后继人的问题。当时,有人推荐共工,尧对共工印象不好,觉得他不行,让共工担任了工师一职。后来大家又推荐舜,说舜才德出众,又聪明能干。于是尧让舜协助自己工作了20年。

为了考察舜,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

娥皇、女英嫁给舜以后,舜先是教给她们纺织和耕种的技术,然后又调教她们孝敬老人、尽儿媳之责,一家人生活得和睦美满。一起生活的日子里,舜的宽大胸怀更是让姐妹俩倾心不已,她们如实向父亲汇报。尧帝开始喜欢舜了。

为了更好的考察舜,尧帝又把自己的九个儿子送到舜的家里。舜对待九个内兄弟跟对待自己的亲兄弟没有什么两样:对他们要求很严格,赏罚分明,跟他们一起开荒种地,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尧帝更喜欢舜了,于是开始精心栽培舜。他先让舜负责教化民众,舜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德规范在民众中大力推广,并使之得到了很好的遵从;然后又让舜管理各种政务,舜把各种政务也处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尧帝又让舜负责处理与各邦君长之间的事务。舜接待各邦君长的时候彬彬有礼,赢得了各邦君长的一致尊敬。最后,尧帝让舜去看护山林,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阴晴雨雪,舜都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尧帝对舜的表现非常满意。三年后,老迈的尧帝决定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大权在握的舜随即进行了的一系列改革,把当时被称为“四罪”的欢兜、共工、鲧、三苗四个部族首领流放到遥远的边疆,重用德才兼备的“八恺”和“八元”,最后又除掉了当时闻名天下的四个恶人部落。历经28年大刀阔斧的改革,四海归心,天下太平,舜的地位终于稳固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终于从尧帝手中“禅让”了过来。

尧死后,舜开始正式独立主持部落联盟的事务。当他年老的时候,也效仿尧,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自动让给了因治水而立了大功、深受大家拥戴的禹。

延伸阅读

尧舜禅让新探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在《古史辨》第七册中指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这是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事实上,尧舜禅让并不像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大公无私,而是在禅让之前,经过了惨烈的权力争夺战,最后由胜出者掌握了政权。

据说,当帝位的继承问题真正提上议程之后,尧帝的儿子丹朱自然也不愿意放弃机会。当儿子和女婿都想得到首领的位子时,尧帝最终没有过了血缘这一关,明确支持儿子丹朱。在此情形下,舜无法真正通过禅让方式继承首领的位子,于是发动一场“政变”,把尧帝幽禁深宫,把丹朱也囚禁起来。

此事件发生后,舜并没有马上取代尧帝,而是先摄天子政,摄政八年后又假惺惺的要把政权交给丹朱。此时,丹朱已被囚禁多年,而且早就被扣上不贤的帽子,赤手空拳,又没有民众基础;而舜则掌握政权都快30年了,满朝文武百官几乎都是他当初一手提拔。这种情形之下,没有人同意丹朱做首领,舜登帝位自然成为理所当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