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74

第74章 曹操的屯田制

屯田制起源于汉,在曹魏时期达到了顶峰。大量开垦荒地,不仅保障了当时军粮的充足,还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这是在后来明朝,而民屯和军屯就是本文所说的屯田。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屯田制的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连年的战争造成了人民大量流亡。与战争结伴而行的瘟疫,又使大量流亡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大量的死亡和流徙,使得中原地区户口锐减。越是原来最富庶,最繁华的地方,大抵也是后来战争进行得最为激烈的地方,因而也就是户口减耗最为突出的地方。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原来人烟稠密,后来都被战争破坏的荒凉不堪,甚至到了路断行人的地步。

曹操屯田的原因

曹操曾多次遭到粮荒的困扰。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同吕布争夺衮州,在淮阳一带同吕布相持一百多天后,粮食也出现了短缺问题。他命程昱筹粮,程昱在自己的县里搜刮到三天的军粮,干肉里还杂有人肉在内。后来,终于粮食接济不上,不得不撤退。

粮食的短缺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到了非要解决不可的时候。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曹操屯田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实行屯田,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同任峻一起主管屯田大事。《屯田令》上说:“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厉行耕战,加紧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强病足食,终于统一天下。汉武帝时,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抗击匈奴侵扰,曾在东起朔方,西至今居的大片地区设置屯田,调用大量戍卒屯垦,平定西域后,又在西域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省却了许多转运之劳,对平定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正式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推行屯田这一重要战略决策。

民屯是曹操屯田的主要形式,由设在中央的大司农及地方上的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等官员进行分级管理,最基本的单位是“屯”,每屯50人,设有屯司马管理屯田事宜。为了保证统一战争的需要,曹操还创办了军屯,军屯最基层的单位是“屯营”,每营60人。军屯实行无偿劳役制,所得谷物就地充当军粮。军屯兵士束缚较严且屯兵身份世代相传,成为军户,如果兵士逃亡将罪及妻子。

屯田政策使农村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与稳定,中原地区出现了“数年中,仓储积粟”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粮问题,也使大量流离失所的农民重得生计,使北方的农业得到了恢复,为曹操进一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屯田制的弊端

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八民二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咸熙元年(264年)政府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

延伸阅读

曹操惜才

曹操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陈琳写文章把曹操给骂了,而且骂得很难听,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给囊括了。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曹操问道:“你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嘿嘿的笑道:“我当时写文章,文思泉涌,骂你骂的起兴,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给带上了。”曹操素知陈琳是个人才,听罢他的话后哈哈大笑,竟然宽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边视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