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华伟
对人处事温和大方,把对方当作信赖的朋友,这是公关艺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旦自己的观点、原则、立场与对方发生根本冲突而又一味妥协退让,则会最终将自己出卖给对方。
1938年,希特勒已吞并奥地利,并试图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他以苏台德区纠纷为借口,荒唐地向捷克提出领土要求。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对此却采取绥靖政策,一味退让,不愿与希特勒闹翻,希望能拉住德国一起反对苏联。
张伯伦一开始就给捷克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捷克政府“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德国。希特勒在确信法、英两国不干涉的前提下,蓄意在苏台德地区制造事端。
8月3日,张伯伦加快了妥协步伐,他派员充当捷克政府与苏台德日耳曼人的“调停人”,他派去的人对苏台德日耳曼人姿态越来越高,但对捷克政府却愈来愈苛刻。
正当苏台德日耳曼人与捷克摩擦越演越烈时,德国悍然陈兵数十万于边境,公然进行“军事演习”,一方面希特勒对捷克软硬兼施,一方面对英法又以武力相要挟。
德国政府一再制造事端。9月15日,张伯伦又不顾69岁高龄长途跋涉7小时前往德国最偏远的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会晤。
在此后的一系列谈判中,希特勒玩弄张伯伦于股掌之中。张伯伦则以谋求对德国的妥协为最大原则,一再退让,并且一再表示对希特勒的个人好感和信任。张伯伦一心只想避免战争,什么事都答应。
这一切使希特勒得寸进尺。
1938年9月29日,在慕尼黑召开的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上,捷克被完全出卖给希特勒政府,而张伯伦则在其中充当了不折不扣出卖捷克的“中介人”。
从此,捷克走上沦陷之路。
张伯伦的悲剧是多方面的,但他在外交谋略上的完全妥协方式则是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避免关系破裂,不惜一切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