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113

第113章 永远的三毛

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的54个国家,三毛的文字俏皮而又灵动,三毛的文章浅显而又深邃,吸引了众多两岸三地的读者,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三毛走了,可她留下的作品在我们心中成了永恒。

三毛(1943~1991年),原名陈懋平,又名陈平,浙江省定海县人,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一生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滚滚红尘》等。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出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就读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湾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岁。

三毛生性浪漫,3岁时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

三毛是以自由自在的“游于艺”姿态从事写作的,她所采用的“私小说”文体,在人生经历的写真实录,自我灵魂与生命个性的张扬等方面,更具有女性文体的写作意义。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三毛说过“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

延伸阅读

三毛与荷西

台湾作家三毛与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缠绵悱恻,尽管两人都已逝去,但他们仍是无数少男少女心目中的爱情偶像。三毛和荷西相识在西班牙,当时三毛念大学二年级,两人常常一起看电影、逛公园。一天,荷西对三毛说:“你等我6年,我有4年大学要读,还有2年兵役要服,6年一过,我就娶你。”后来两人分手了。按照承诺,以后的6年中他们没有任何联系,这其间三毛去了德国、美国。6年后命运再度将三毛带回马德里,并于1973年,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痛不欲生的三毛几次试图自杀,终因亲情难舍而止步。然而,数年后三毛还是自缢于医院,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