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烦忧
有一种烦忧,它出于无因,来自无名:它就是生命的一种基调与底色。如果是关联于某个特定的问题,由某个特定的原因所引起的烦恼,那么这就不是什么根本问题,它就可以被解决:随着那个特定的问题的解决、特定的原因被消除,烦恼也就得以解决了。但是,生命作为一个有限的个体,似乎是偶然地出现在这个星球上,他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我是谁”是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所以“认识你自己”才成为一个最核心的教导。这个认识,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也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存在性的对于自己本质存在的体证。只要一个人还没有真正找到他自己,他就是一个漂泊的流浪的灵魂,他就注定要不断地重新回到这样一种根本的生存因境上来:时时感到若有所失,常常觉得内心不安,但又不知道为什么。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无故灵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他想到大观园里的众女儿们终有一天都会化为云烟,禁不住悲从中来。正是这个根本的人生大事没有解决,人才会觉得无家可归,觉得心不踏实。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提醒人们要寻找生命的本源,回归心灵的故乡。然而,大多人都会忽略这个根本的冲动,而把目光转移到外在的名利、欲望的追求上面,在自我的追求中得以暂时地超越他的问题。但这种超越只是一种遗忘和麻醉,他总有一天还会回到人生无意义的感受上来。
既有无原因的烦忧,就有无原因的喜悦。如果一种喜悦是建立在某一特定的欲望的满足上面,如果一种喜悦有一个特定的理由,那么这种喜悦就必定是暂时的,很快地它就会消失,而转变为不满足、不快乐。但是,存在本身的喜悦,那是浩瀚的,不需要条件的,存在是一个无限的海洋,它永不枯竭,与存在的海洋在一起,就会有永恒的富足,就会有心灵的安顿。生命之所以要在尘世受苦,就是为了有一天他会重新回到存在的源头。你的所有的烦恼,正是存在的源头在向你呼唤!正像佛陀所说,每一个人内在都有一个无价之宝珠,但他不知道,因此一直受穷,到处流浪。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直指每个人内在的宝藏,每个人都圆满具足的佛性、本性。生命的意义不是得到一个哲学的答案,而是对于存在源泉的探寻与证悟,而生命意义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个哲学难题的解答,而是一种存在性的体验,在那个体验中所有的问题会消失,而存在的意义会彰显。如Osho所说:“生命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难题,而是一个需要去经验的奥秘。”
烦,是灵魂寻求与存在源头合一这一根本冲动的负向的提醒;爱,则是灵魂寻求与存在源头合一的正向的表现。在爱中,自我会暂时性的退位,而与爱的对象合一。但只有在“神爱”中,人才真正地超越自我而与神圣者合一。而通常的爱情之爱,只是通向神爱的一个阶梯。世俗的爱很快就会转向,而变成一种关系。关系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协定,而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此时无条件的爱已不复存在。因为真爱的不在,人于是愈加孤寂与落寞。只有对真理的爱,对存在源头的爱,才能最终地满足人的根本性的寻找“我是谁”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