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婴幼儿智力开发全书
32889600000011

第11章 6 智力的转换器:创造力

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现代文明。而儿童的创造力有其特殊的内涵,儿童的创造是一种“心向”,是智力的转换器,体现了强烈的个体发展价值。由此可见,儿童创造力之于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绘画语言,创造力的直观表达

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孩子既动手,又动脑,使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教学手段。

绘画与创造力二三事

绘画是孩子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语言。孩子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不仅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表现自我、与人交流的需要。孩子年龄小,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自我、与人交流时,他们会运用其他一些符号系统来表现自我。绘画就是这些符号中的一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他能用笔进行随意涂抹的瞬间起,他就在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自我。可以说,绘画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孩子用以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

孩子绘画观察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创造力并不只是属于有成就的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为父母就要把“孩子是否画得像、画得漂亮”、“能否得奖”这样的想法抛开,而将“孩子是不是敢于大胆下笔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的目标放在前面。有了更多细节,更多情趣,从中就不难发现孩子创造力的火花。有一个孩子,曾画过一幅三个孩子赛跑的画,过了几天,他又画了一幅赛跑内容的画。可这次他又画了许多看比赛的人,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孩子的创造力的体现。

专家方案

(1)在活动中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初期孩子的绘画多数是模仿,培养孩子绘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变形,引导他们想象相关的物体,或是想象事物之间的联系,将这种联系描绘出来。例如树与人的联想,有的孩子会画出一个“树人”,树枝是发辫,树杈是手,树根是脚,这些都是想象的发挥;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从一个事物联想创造成其他的事物,还是拿树来举例子,可以引申为树房子、树上学校等等。让孩子再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有更多创作的自由和表达的机会,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大胆绘画和创作,鼓励孩子突破模式,充分发挥创作才能。

(2)遵照以“练”为主的原则,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使他初步掌握粗浅的美术知识,熟练运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在让孩子画画时,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对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3)当孩子自发作画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成人的要求去画。当孩子画得恰到好处时,成人可以从旁叫声“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以建议启发的口吻给予指点,绝对不能取而代之。

(4)为孩子创造条件。参加各种形式的绘画比赛,让孩子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孩子多学一些适合幼儿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如有条件可让孩子参加美术班的学习或请专家指导。

(5)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或者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可以用孩子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代替用钱购买的礼物。

(6)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目的是让孩子享受艺术的创作过程。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目的是让孩子在平和的气氛中恢复平衡。

(7)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习作尤其要多加鼓励。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可以增强孩子自信心,承认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知识导读

在绘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绘画之前要先仔细观察事物的特点,抓住最关键的部位或角度,这就要求引导者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例如让孩子画叶子,可以带孩子观察各种各样的叶子,除了叶子的形状、颜色等外在特征,还要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观察,例如。可让孩子观察灯光下的叶子、树上的叶子、一片叶子、一堆落叶等等。

在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如在孩子写生时,鼓励孩子大胆地在对周围世界观察的基础上去想象,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的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像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能力培养TIPS:培养孩子绘画才能

●在孩子绘画时,家长切忌以下行为:

(1)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

(2)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3)当孩子要买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4)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受批评而放弃绘画。

(5)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是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

(6)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7)总是不恰当地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更好”,以为这样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8)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9)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当面对孩子讽刺挖苦。

(10)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

善于提问,开发创造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满脑子问号的小精灵,在孩子提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刻的主题,他们在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满足其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充满了创造性的智慧。

提问与儿童创造力二三事

创造力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所以说问题是创造力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时,父母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父母的积极主动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如果孩子一两岁以后,不爱向父母提问题了,这时父母就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提问能力观察

3~6岁的孩子经常爱问“为什么”,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询问期又分为“第一询问期”和“第二询问期”,3~4岁属于第一询问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爱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4~6岁属于第二询问期,孩子提出“怎么会这样”之类的问题。前者询问名称,后者询问原因和过程;前者提问只是想寻找某种表面上的可能,后者则预示着创造能力的萌芽,询问期大脑迅速发展,随之也会促进语言与智力上的发展。提问是思索未知的钥匙,爱提问题的孩子热衷于探索一切未知的东西。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应答得当,就能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健康发展。

专家方案

●以下是一些启发创造思考的发问技巧:

[替代问题]例如:“如果你去郊游却忘了带水杯,你可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它”、“你今天很高兴,你还可以用什么语词来形容自己高兴的心情”,当然,孩子会说,“快乐”或“愉快”等等,你会发现孩子的智慧开始在提升了。

[比较的问题]所谓比较的问题是指拿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让他比较。比如:“人脑和电脑有什么不同”,“这个茶杯和那个茶杯有什么不一样”,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在不断详细观察,而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仔细观察、思考。

[假如的问题]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孩子。例如,看见消防车时,可问孩子:“假如家里失火了,你怎么办?”他可能会说:“我找奥特曼来救我。”“如果奥特曼有事不能来,怎么办?”这时,孩子可能会冷静下来仔细想出很多办法,然后你再问他,就会刺激他的思考,启发他的创造力。

[列举的问题]比如“茶杯有什么用途”,你会发现小孩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可以喝水”、“可以装糖果”、“倒过来,可以当小山”等等。

[除了的问题]“我们全家要到远的地方旅游,除了坐飞机,还能坐什么去?”、“小勺除了能用来吃饭,还可以做什么?”,一般来说,除了的问题都是先将平常的答案剔除,希望孩子能提出别出心裁的答案。

[想象的问题]有关未来或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的问题,例如:“想想看,100年后的北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真有外星人,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呢?”,等等。

[可能的问题]例如:“明天如果下雨,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回家的路上,我们的汽车坏了怎么办?”,可能的问题通常是日常生活中曾经发生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例如“妈妈和警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或者“猫和电冰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类型的问题,虽然可以比较两种性质相近的东西,但为了激发孩子的想像力,通常都选择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来进行比较。对此类问题孩子不容易受现有知识的局限而能自己思考解答。

[6W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经常使用“为什么”、“是什么”、“在哪里”、“谁”、“什么时候”和“怎么办”等所谓的六W的方式来设计问题。例如,为什么要种树、种在哪里、谁来种、什么时候种、怎么种;又如为什么要去露营,去哪里?什么时候去?带什么去……,让孩子对简单的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组合的问题]给他很多不同的材料,让他任意组合。譬如:给他几个不同的字,让他组成一个句子;给他七巧板,让他组成不同的图形;给他不同的线条、图案,让他组合成不同的花边……

知识导读

孩子提问题时往往有特定的背景,如年龄、知识面、情绪、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等等,提问是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的行为方式。

作为父母,首先要认真地回答孩子。回答问题时,父母要分辨孩子提问的动机,理解他提问的意义,再有针对地作答。其次,要适当地启发提问,以引导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当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会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思维更广阔、更自由。

能力培养Tips:培养成孩子提问题的能力

●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

(1)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父母敷衍了事、粗暴制止、不懂装懂,不仅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还会使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

(2)认同孩子。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对错,父母都应该表示赞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也和他一样兴奋、惊奇,从中得到满足,继续提问。如果父母表示不耐烦,嘲笑讽刺,甚至贬低问题的价值,就会打击孩子提问的热情。

(3)尽可能立即回答。孩子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不马上回答,他也许就忘掉了问题,或者兴趣降低。当然,立即回答并不是马上把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立即受理孩子的提问,并促进孩子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4)保持答案简单。回答时要讲究艺术性,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尽量简明、准确、通俗、生动。孩子不需要知道最科学严谨的答案,用他听得懂的词语回答就行了。

(5)不要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让你多心烦,都不要说:“不准问。”即使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的问题,父母也要耐心回答,因为只有保护和提高孩子提问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的思维更广阔、更自由。

(6)以答引思。有些提问有多个答案,如果以一概全,简单作答,是不科学的。父母应该向孩子提问,用反问、设问等方式引导孩子去思考,使孩子能从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父母巧妙启发,抛砖引玉,可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灵感,创造力的源泉

灵感属于人的非理性思维,一般认为,灵感是人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是按常规的思维逻辑,而是受某种机遇或潜意识的触发,使大脑中各种信息重组,突然获得一种新颖的、创造性方法的精神状态。儿童灵感思维的产生和成人的灵感思维过程是大致相似的,所以对儿童进行各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进而产生灵感是至关重要的。

灵感与创造力二三事

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实践能力。所谓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指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灵感。灵感具有以下特点:

(1)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连。

(2)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

(3)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甚至是独特的。

(4)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的,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

灵感观察

人在过量运动时,为防止能量进一步消耗,常常会感觉疲劳、浑身无力、大脑反应减慢;如果长时间过量运动,会严重地损害到大脑的机能。尤其对于儿童,如果长时间地承受超过自身能力几倍甚至更多的大运动量,就有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甚至缺氧,这样会导致儿童的大脑机能受到损伤后无法恢复,严重地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专家认为,儿童的各项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每次运动时间应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运动期间,要每隔十几分钟休息一次;一天的运动量要以运动后孩子不感到疲劳为限。

专家方案

●培养孩子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

[丰富学习环境]有经历才有记忆,比如生活中有的年龄很小的孩子,由于“见多识广”却能记住和讲出很多见闻。因此,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给他尝试各种色彩的、有声响的、能活动的东西,比如听音乐、讲故事、做游戏等等。在他们的耳闻目睹中,对形象鲜明的、感兴趣的或引起他们高兴或惊奇的事物,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较长时间保持在记忆中,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时会引起联想,更容易记住新的东西。

[布置认识任务]为了培养孩子的有意识记能力,可以布置有意识的任务。从最简单的做起,逐步加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布置的任务可趋复杂。如要求记住游戏规则,复述一个故事或讲出参观见闻等等。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要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不能靠强迫命令,而是要激发起其学习兴趣。要了解其记忆的不足之处,记不牢或记不正确的原因,耐心帮助他,要多给予鼓励。从小培养起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

[培养孩子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也有重要意义。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孩子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他们,把幻想转变为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一旦这样,孩子的创造力定会被激发起来,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指导记忆的方法]善于运用各种记忆方法能提高记忆力。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将孩子引入记忆方法之门,让他知道用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促使他去探索、交流、创造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以达到提高记忆的目的。

知识导读

孩子从学会说话的时候就会产生灵感并具备创新想像力了,孩童时代是人一生当中想像力最丰富、最容易产生灵感的人生阶段,父母要注意引导并帮助孩子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建议从孩子说出第一个惊人之语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用灵感日记的方式记录保护,开始的时候需由父母帮助甚至代劳,等孩子学会基本的拼音和汉字的时候就逐步由自己来记。争取至少一天一个好主意。切记从简单开始,只要能坚持,这种日记一定会慢慢地由短变长,同时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会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创新能力。

能力培养TIPS:引发孩子灵感

引发灵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愿用脑、会用脑、多用脑,也就是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科学地用脑。生活中,如何引导孩子会用脑、多用脑呢?

[会用脑]凡是善于引发灵感,能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人,都很会用脑。一般人以为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们会产生疑问;一般人用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却有独创,他们的特点是喜欢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出几个“怎么办”。因为任何创新项目的完成,都是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的结果。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从、不能只用习惯的方法去认识问题,或只用结论了的说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而是要从事实出发,从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结论。

[多用脑]要促进灵感的产生,就必须多用脑,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高的。所谓多用脑,不是指不休息的连续用脑,而是要把人脑的创新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爱因斯坦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刨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脑思考。他自己深有体会地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由此可见,科学用脑是开发大脑创造潜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最一般、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启智玩具,开发儿童创造力

玩具是婴幼儿亲密的伴侣,是开发婴幼儿智力的有益工具。而各类启智玩具,是促进婴幼儿智力开发的启蒙“教师”。父母可利用各类启智玩具,给孩子提出一定的智育要求,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解决,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启智玩具与儿童创造力二三事

启智玩具具有更大的可玩性。所谓可玩性是指孩子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操作玩具,并在不断的变换过程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可玩性应该说是对玩具最基本的要求,但实际上却被相当一部分父母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玩性正是造成孩子对某些玩具,包括高档玩具没有兴趣的原因所在。孩子对一个玩具的注意和喜欢程度除受其外部特征影响之外,更多则与玩具是否多变、是否可操作、即是否具有可玩性等有关。同时,也只有这样的玩具才更有可能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启智玩具观察

●启智玩具可以促使儿童动脑动手,也可以成为父母奖励的手段。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看,父母对启智玩具应了解如下:

(1)要保持玩具有适当程度的珍贵性,以便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并关注这个玩具。当孩子发现了一个不知名的新鲜玩具时,让他们一边自己动手玩,一边自由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过于容易得到大量玩具,会视为平常;但如果过分强调玩具的珍贵,反而会使孩子不肯自己动手来操作,怕损坏了可惜,要细心操作又嫌太麻烦。

(2)一个玩具最好可以在各种游戏中得到使用。价格昂贵的玩具,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玩具太精密、使用方法也容易变成一种类型,要想出各种方法来玩是很困难的。简单的玩具可以一物多用。像皮球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它朴素的外观,还因为它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使用。

专家方案

●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可参考选用以下10类适合婴幼儿各个年龄段的启智玩具:

[响环]3个月的婴儿能一只手握着“响环”玩。他们开始尝试触觉、感觉、视觉或味觉的作用。用手摸摸,体会手上感觉如何;用眼睛看看玩具的各种色彩;用口尝尝玩具的味道;摇动“响环”时的声音又可训练婴儿的听觉。这类最简单的玩具就是婴儿开发智力的第一步。

[球]6个月的婴儿对能动的一切都感兴趣,能滚的彩色球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会向前滚,婴儿还会爬着追逐小球,如果妈妈能陪着他们一起玩那就更妙了。

[复合形状盒]这是用来训练小孩观察物品形状的玩具,通过这种玩具,孩子可以认识一种形状的开口只容许同一形状的物品通过;了解生活用品各种不同的形状,而这对18个月大小的婴儿较合适。

[积木]8个月的婴儿已有了不少的发现,他们已认识玩具、家具等多种用具,他们了解到有些物件是软绵绵的,有些是硬邦邦的,有些有棱有角,有些是圆滚滚的。面对积木,婴儿会开始运用两只手,使两块积木碰发出响声;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就会比单独一块积木高;而且还可以用积木叠成多种不同的形状。

[玩沙]所有的孩子都爱玩沙、玩水。18个月以后的孩子已经懂得不能随便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时就可以提供各种小工具,如小铲、小耙、小桶等让他们玩沙了,让孩子把沙堆砌成各种形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叠杯]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叠杯玩具是最变幻无穷的游戏,既可叠成高塔,又可缩成一只单杯,还可把小积木或其他小东西藏在叠杯内再寻找一番。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能够知道有些东西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娃娃]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个性表现了。这时他们已能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厌恶。如果有了娃娃玩具,特别是女孩子,她们就可以像妈妈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娃娃了,为娃娃洗脸、穿衣、喂食、赞扬或责备娃娃了。

[拉着走的动物玩具]孩子能拉着走动的“动物”会让他们着迷。他们慢慢会理解这一根绳子原来还有这样的牵动力量,这比那些用干电池操控的电动玩具车还更有启智作用。

[图画书]两岁的孩子已经通过眼、口、手认识了不少物品,如果能在图画书中找到自己认识的物品,那该是多大的乐趣。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图画书教导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这类画当然是线条简单,色彩鲜明,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来。

[玩具车]到了两岁末,孩子已能基本控制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可以驾驶“小车”了,可以开快、开慢,也可以骑“大马”了。如果“小车”还能载上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玩具,而自己又能充当运输司机,那真是其乐无穷了。

知识导读

有很多父母认为,给孩子多买些玩具玩,能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但是,医学专家们认为,给孩子买玩具数量不宜太多。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是整个儿童时期的特点。这时,大脑中的触觉、听觉及肌肉运动等区域最先成熟。但是,由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系统尚未健全,如受外界刺激过多,各种兴奋灶就会互相影响、互相抑制,从而出现兴奋灶弱化,这样反而会影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如果平时给孩子买玩具的数量适宜,孩子平时对玩具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其大脑中相应区域产生兴奋灶的时间就会强烈而持久。

能力培养TIPS:为孩子选择启智玩具

●父母给孩子选择启智玩具时一般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适龄性]随着孩子的成长,选择适合年龄阶段的玩具(避免过难或太易)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安全性]孩子的自制力及判断力较弱,不易区别危险与否,因此选购具有安全标志的玩具是相当重要的。

[教育性]孩子可以从玩具中学到一些东西,例如颜色、数字、方位、文字……。

[多样性]玩具的功能不止一种,具有变化性,能够灵活改变,将会刺激孩子的潜能发展。

[创造性]孩子可以从玩具中得到创意启发,例如七巧板、积木、组合玩具等。

[兴趣性]玩具的颜色、造型、合潮流、新奇等都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动机。

意志力,创造力的推动器

意志力强的孩子往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表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毅力;他们会抓住任何疑问和含糊不清的地方,一路问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些都是具有创造能力所必需的品质。

意志力与创造力二三事

凡是称得上创造的事,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或是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它的发展是艰难的,需要长期、反复地探索和研究,甚至还要与世俗偏见作斗争。另一方面,由于当代科技高度发达,要使今日的研究有所突破,并走上发明创造之路,那就更难了。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幼苗,就务必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力。

意志力观察

●孩子意志薄弱的表现: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现在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分呵护,承受能力较弱,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能平安无事地健康成长,但是,一遇到挫折,就无法承受,以致偏离正常的轨道。

[做事没有恒心]在学习上,由于学生缺乏意志力,往往做事虎头蛇尾。原来为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碰到外界的一点挫折便放弃,计划就这样半途而废。长此以往如不改掉这种做事没有恒心的习惯,不但会影响目前的学业,更会影响以后工作事业的发展。

[独立性差]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孩子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凡事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要人操心照顾,结果就造就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专家方案

●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方法:

[从小目标做起]比如在学习上,不能泛泛地督促和考察孩子“坚持学习”,而要将目标具体化,数量化。如: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天背20个单词……

随着每一天的坚持,孩子的信心就会增强,从开始的意志和毅力,变成了习惯。孩子从中可以发现意志力的重要作用,从而不再恐惧较高些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目标不要太低,这样起不到训练意志力的作用;同时又不能把目标订得太高,这样孩子很难达到,就会轻易放弃,使锻炼变成了打击。

[选择一个体育项目]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考验耐力的项目,比如爬山、行走、长跑等等,对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非常有效的。同样,首先要明确目标,此次运动要到达山顶或者某个目标。然后,与孩子一起享受这项运动。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地鼓励孩子,同时还要讲究科学的运动方法,不要把孩子累伤了。

这种经历能够非常直接地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意志对自己潜力激发的作用,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树立自信。而将这种品质发展开来,就形成了孩子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意志力。

[目标导向法]父母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子有努力方向。孩子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盼头”,他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努力,表现出坚毅、顽强和勇气。但目标一定要恰当,应该使孩子明白这目标不经过努力是达不到的,但稍经努力便能达到。太难或太易达到的目标都不能使孩子的意志得到锻炼。另外,目标如果是合理的,那就应当要求孩子坚决执行,直到实现为止,不可迁就,更不能半途而废。

需要提醒的是,目标的确立,是孩子认同的,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这样,才能使孩子切实地实践对“意志力”的锻炼和提高。否则,在一种被强迫的心理下去完成任务,孩子会产生对抗心理,最终难以实现训练目的。

[培养专注力]专注(注意力)时间的长短,也是意志力自我控制的一个方面。而通过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则非常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意志力。

没有专注能力,类似于小猫钓鱼式的,在没有完成手头任务的时候,就好奇于其他的目标,也就没有什么意志力可谈了。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使其专注的时间越长,尤其是使自我管理思想能力的提高,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愿望实现有信心,从而客观上增强了意志力。

[克服障碍法]坚强的意志是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力。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障碍,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历点小小的坡度。倘若把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全部清扫干净,虽然他现在可能平平安安,日后就会逐步失去走坎坷道路的能力。

[自我控制法]孩子的意志品质是在成人严格要求下养成的,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自我控制的结果。父母应经常启发孩子加强自我控制。自我鼓励,自我禁止,自我命令以及自我暗示等都是意志锻炼的好形式。比如,当孩子感到很难开始行动时,可让他自己数“三”,或自己给自己下命令:“大胆些!”“不要怕!”“再坚持一下!”等。

[表扬法]赞扬、鼓励可以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对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努力和取得的点滴进步,父母要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许。在孩子完不成计划时,父母要进行具体分析,切不可说“我就知道你完不成任务”,“我早就说你没长性”等丧气话。否则,只能使孩子一次次增加挫折感,而最终失去自信心。

知识导读

意志力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越强,你越是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强的人表现在:做事情有耐心,不急躁;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把它完成;遇到挫折时,努力想办法解决,直到将它克服;每天都能够坚持做平凡枯燥但又是必须做的事情。相反的,控制力弱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给自己订计划,下决心,却总是不能坚持做下去。

能力培养TIPS:培养孩子意志力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坚韧与意志力:

(1)生活中,父母要果断拒绝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大哭大闹,父母也不能心慈手软。等孩子哭闹过后,父母可以再来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再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2)孩子提出要求,父母最忌的是开始拒绝,等孩子一哭,又看不过去,心就软了下来,反过来又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只能增加孩子频繁哭闹的次数,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3)孩子对父母看待自己成功与失败的态度很敏感。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与安慰,而是鼓励,当然更不要严厉指责。

(4)孩子每一次经受挫折都是对他意志力培养的很好机会,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痛苦与问题,也会影响到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帮助孩子找到原因,正视现实,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损失与过错,才能让孩子的意志与毅力更加坚强。

(5)对于有着自尊的孩子来说,鼓励比指责更为有效,因为经常的指责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与沮丧感。因此,应该向孩子表明,父母已经对他所取得的成就满意了。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分析他为什么失败,帮助孩子找到成功的办法。

游戏开发创造力

游戏在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与孩子的动作、语言、认知、思维发展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创造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其发展也与游戏紧密相关。可以说,游戏作为孩子的主导活动,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游戏与创造力二三事

创造力的研究已经揭示出: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三个条件:一是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即孩子由内心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如兴趣、好奇心等;二是自由民主的环境气氛;三是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这三个条件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游戏的特点恰恰满足了上述条件。

孩子游戏观察

(1)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技能。在没有特别安排下的玩耍中,孩子在解决冲突、协调以及领导等方面变得足智多谋,而这些往往在有成人组织的氛围下难以得到自然显现。在有成人指导的环境下,孩子更多可能是按照成人的规则和要求行事。

(2)无组织、无计划的游戏会让孩子受益无穷。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它有助于孩子变得更具有创造性,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提高解决问题、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专家方案

(1)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孩子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富于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超市”游戏,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来作秤,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斤”,孩子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中才能萌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行为。

(2)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孩子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地创造、活动。

(3)要肯定孩子的大胆创造。在游戏活动中孩子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父母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创造的积极性。另外,孩子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父母应使用正面的评价性语言。如孩子在家玩娃娃时,遇到了娃娃要过生日但没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如果孩子提议,没有蛋糕我们就自己做,父母听到后就应肯定他的想法:“宝宝的办法真好!”

(4)父母应以适当的身份适时地进行指导。父母要根据孩子在游戏中的情况适时改变角色,以相应的身份适时地介入孩子的游戏中。如当孩子在无目的地摆弄操作材料时,父母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妈妈和你一起玩好吗?想想这些拼板能做什么?”孩子拿了一块梯形的拼板说:“可以用来做手枪。”“好,那手枪是谁拿的?”“是警察拿的。”“那你想不想当警察?”“想。”父母就引导了孩子利用手里的玩具当警察,并告诉他要再想出新的点子。

(5)要及时鼓励、表扬孩子,给孩子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孩子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地创造和想象。在游戏结束后,父母可以让孩子来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并给孩子五角星奖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创造力小游戏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小游戏:

[今天换我当主角]

找一个大纸箱,把纸箱的盖子拿掉,并在箱子底部挖一个方形大洞,然后把这个大箱子放在两张椅子之间,挖洞处向外,就成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了。全家每个人轮流上场,表演者站在舞台后表演,其他人则在前面当观众。表演内容可以自由发挥,例如,用自制的手指木偶唱歌跳舞一番,或用现成的小玩偶自编自演一段故事。或者,换个方式,在方形大洞的边缘画上一排按钮,让舞台变成一架电视机;想象自己是电视中的主角,大家轮流播报新闻、演戏、说相声……真人演出,更加精彩!主角卖力表演,观众也别忘了鼓掌!废物利用,打造孩子的创意天堂!

[让孩子涂涂画画]

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除了鼓励孩子自由发挥外,多提供各类素材原料,丰富孩子的创意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

可以将家里的某个角落布置成孩子专用的艺术创作角落,除了放置各种画笔、书纸外,也允许孩子在此收集各种弃置不要的废物,例如纸盒、丝带、瓶罐……。这些形状、颜色、材质各异的材料,或许看起来一文不值,却可以帮孩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

[拼图片游戏]

从杂志上撕下一张图片,然后把大的图片撕成大块儿,给每个孩子一块儿。每个孩子把拿到的图片粘到一张纸上,然后他们就用彩色蜡笔或荧光笔把图片缺少的地方涂好。当每个人都画完的时候,看着具有创造性的、五花八门的图画,孩子们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捏黏土团儿]

在家里捏黏土团儿或者面团儿给孩子看,让孩子照此作成各种形状,然后晾干,涂上颜色。听音乐时,成人不讲解,让孩子随着音乐起舞或者讲出故事。交谈时给孩子看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告诉其出处或者使用方法。

[猜猜是谁]

根据一些动物、东西或者我们认识的人,想出和这些相关的提示。父母给孩子们的提示非常具体,年纪小的孩子猜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好玩儿。比如孩子非常喜欢的小熊,父母可以说,“我非常柔软,我喜欢让人抱着我;我喜欢蜂蜜;它是我的好朋友。我是谁?”有时候可以和孩子们换过来,让孩子编好谜语,然后父母来猜。

能力培养TIPS: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去限制和评价孩子。游戏之所以能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游戏具有想象这个基本成分,孩子可以在游戏中自由想象。正因为如此,才促进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他们的想象在成人看来可能很普通,也可能很独特。但无论如何,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去限制和评价孩子。在实践过程中,父母往往可能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待某件事物,并告诉孩子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不然,在孩子的眼中或许并不是你所想象的事物,它只是孩子想象中的东西。如果你强迫他接受你的思维和观点,那无异于在某种程度上推翻了他的世界,扼杀了他的创造性。

(2)珍视和保护孩子的自发性游戏。孩子的自发性游戏往往是最纯粹意义上的游戏,没有外在的干预和诱惑,往往是孩子出自于对外在世界(尤其是大自然)的探究而自发形成的,因而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大自然无穷的变化和无拘无束的气氛,最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发性游戏。因此,父母尤其是城镇的父母,应该在假期带孩子走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游戏。这样孩子才能自由轻松地嬉戏。除此之外,在为数不多的自发性游戏中,由于其纯粹的意义性和丰富的想像力,值得成人大力保护和珍惜。

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实践过程

科学证明,动手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孩子的智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动的孩子虽然不安分但是很聪明;经常动手做一些小东西的孩子,创造力、想像力特别丰富。所以试着让孩子动动手,培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失为父母的明智之举。

动手能力与创造力二三事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部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孩子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可以说孩子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孩子的手是否灵巧。

孩子动手能力观察

●孩子的动手能力包括两个方面:

(1)孩子生活动手能力的培养。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从“学会生活”作为切入口。让孩子以“我自己做得多棒”为中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叠衣服、穿鞋子、扣纽扣、大小便自理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环境物品的能力,如摆椅子、收玩具、整理鞋架等。这些生活化的动手操作能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孩子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进入幼稚园的孩子有一定的学习任务,要适应集体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首先让他在练习一日常规的行为技能中提高动手能力,如听音乐传书、排队自己倒茶、会关水龙头、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等;然后让他在参与各种主题活动中使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如搭积木比赛、亲子画册的制作等。

专家方案

孩子通过使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1)鼓励孩子自己做事情。孩子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做的事,成人应耐心地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孩子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学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喂他;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时,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

(2)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3)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2岁半的孩子可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父母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4)为孩子的动手操作创造条件。日常生活中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操作内容。如引导孩子自制玩具,可让孩子综合运用折、剪、画、编、扎、钉、粘等方法。又如可引导孩子作科学小试验,为孩子准备纸、布、线、胶水、木块、磁铁、各种小瓶、塑料小管等。

(5)教给孩子操作的方法步骤,鼓励大胆操作,不怕失败。父母的语言和动作要简练清楚,不要嗦,以免影响孩子的情绪。帮助指导孩子总结经验,使孩子明白怎样做会做得更好。在孩子操作的作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观察和及时指导,不断帮助孩子总结经验。

(6)开展各种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动手操作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父母可通过一些游戏活动为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撕纸屑做图案的游戏等,不但使孩子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的小肌肉发展。

(7)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知识导读

●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1)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2)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3)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材料。

能力培养TIPS:提高孩子动手能力

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聪明的父母可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中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拼七窍板、穿珠子、套盒时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当孩子可以自己握笔时,就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着玩。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难免做得不完善,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通过反复运用,孩子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如,可经常让孩子做手工,包括画图、剪贴、泥工、折纸等,能够促进孩子手的动作发展。

如果发现孩子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孩子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最后,要特别注意孩子操作时的安全卫生。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并影响手的正常发育。孩子在使用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和榔头等之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刀子、铲子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工的操作活动后,还要提醒孩子及时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的动力

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产生兴趣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和创造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好问正是孩子共同的特点。一个好奇心强烈的孩子,对于新奇事物总是主动去探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与创造力二三事

好奇心是探索和创造的原动力。在孩子刚降临到人世间时,好奇心最强了,他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唇舌去触摸、去品尝,用他的鼻子去闻,这是他的游戏,是他的乐趣,是他的需要,他在学习!许多父母在孩子渐大的时候,都希望孩子能学点知识,或者为孩子只是贪玩不爱学习而着急,其实,孩子随时都在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本领。从好奇心的角度来说,孩子对于学习的需求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孩子的好奇心就是最好的求知欲,这一点恐怕成人都要向他们学习。

孩子好奇心观察

放暑假了,航航妈妈带3岁的儿子回到父母家。航航拿着手电筒,东照西照,跑前跑后,一会儿扭开盖子,倒出电池,一会儿把光束投射到人的身上、地上、空中。不厌其烦地看着它忽明忽暗,光束忽大忽小,开心极了。

姥姥见状,把手电筒从他手中抢了过来,放在一边,说:“航航要乖一点儿,不要浪费电池!”航航的脸上一下子没了笑容,眼巴巴地望着妈妈,向妈妈发出求救的信号。

航航妈妈对母亲说:“给他玩吧,浪费点电池有什么要紧!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难道要他和大人一样老老实实地坐着听我们说话吗?”

每个接触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非常好奇、好问。诸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下雨?”“白天星星躲在哪里?”“我从哪里来?”孩子还经常充当小破坏分子:他用力砸开收音机或收录机,看看那些唱歌、说话的小人躲在哪里?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专家方案

●生活中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

(1)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孩子好奇心强,富有想像力,常常异想天开。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种民主的环境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去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发现,引导孩子尝试解决疑问,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使能力获得发展。

(2)正确对待孩子的淘气行为。孩子对待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好动的个性使他们常常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成人常将其视为“捣蛋”。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萌发在不太招人喜爱的恶作剧中,俗话说“疯丫头出巧的,淘小子出好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淘气孩子的经验性评价,成人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错误”中的创造成分。孩子的淘气中常常蕴藏着教育契机,父母要抓住这个机会教导他们。例如:孩子把东西往水盆里扔,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和孩子做玩水游戏。在游戏中孩子既获得了有关水的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这样的引导比枯燥的说教或书本教导更易令孩子理解。

(3)耐心倾听孩子提出的问题。孩子常常会问:天为什么是蓝的?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问个没完没了,有时会使人感到厌烦。于是,父母常常搪塞他们或听而不闻,甚至大声呵斥,这样一来就扑灭了孩子的求知的火花,压抑和打击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如果父母耐下心来,便会从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中看出,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这不正是可贵的主动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吗?所以对待孩子智慧的火花,应起助燃作用,对孩子的提问应耐心倾听,并鼓励孩子多问。

(4)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应该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但也不是“有问必答”,因为一旦父母回答,孩子就不再思考,而且会错误地认为知识是储存在大人头脑里的,父母可以提出问题启发他们作深一层次的思考,自己去探索寻求答案,这样更利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想像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5)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对于他的一些问题成人不必急着将答案告诉他,可以启发引导他自己去观察思考,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品尝到自己找到答案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加旺盛的求知欲望。

知识导读

●为了验证自己的孩子是否具有创造力,给父母列出如下好奇心的指标:

(1)具有较强的直觉能力,对环境敏感,观察力强;

(2)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3)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长时间的精神专注,毫不分心;

(4)思维灵活,富于幻想,爱别出心裁,甚至想入非非,脑子总不闲着,总想搞点小聪明、出花样;

(5)喜欢冒险、敢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喜欢强烈的刺激,甚至有时还常抱怨生活单调、没意思等等。

(6)体力充沛,健康状况优于常人;

(7)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独立性强;

(8)幽默、容易兴奋冲动,总是充满激情;

(9)在个人游戏活动受到干扰时,容易烦躁,有时还表现为喜怒无常;

(10)不愿受习惯的约束,不怕与众不同,意志坚强,不达目的不罢休;

能力培养TIPS: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仅仅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当一个孩子把求知当作自己的欲望时,他的创造过程就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他就会主动地去阅读以获取知识、积极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他所学的知识,他学习时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总之就会呈现出一个良好的求知状态。那么,父母又该如何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呢?

(1)抓住孩子的求异心理,鼓励想象。孩子天真无邪,想像力丰富。大人要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结合情景有意识地诱导孩子去想象。对于孩子大胆地凭借科学的原理,进行丰富的联想,要给予肯定。孩子进而会想知道自己所想象的事能不能实现,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

(2)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奥秘的环境,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在家里给孩子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如望远镜、放大镜、地球仪、磁铁、风车等,并演示给孩子看,使孩子对此类物质产生好奇心,大人再用语言给予点拨,进而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3)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巧设疑问。这样可以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疑难问题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对启发孩子的思维很有作用。设问要注意方式,好的设问可点拨孩子的思维,将孩子的思路引向正确的方向。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大自然给予孩子智慧的启迪。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日月星辰、风驰电掣、鸟语花香,那么丰富多彩,变幻多端,充满了奥秘。孩子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思路开阔,会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发求知的欲望。

(5)言传身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父母要尊重孩子,在家里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平等地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父母本身应有很强的求知欲,要热爱知识,经常用知识充实自己,从而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创造条件让孩子做些实验。做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满足孩子的探究心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品尝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引发新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