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
32950500000027

第27章 背后

(一)一个学者型艺术家眼里的“视觉重庆”

——张强教授访谈录

《时代信报》

2007年6月1日晚。重庆几位艺术家齐聚501工厂零空间酒吧。

在他们眼睛中的渝文化是个什么样子的?在他们眼中,对于“重庆视觉”这个概念的意义有怎样的阐说,感性的印象又有哪些?同时,他们对重庆已有的名片,尤其是“美女”这张名片的看法是什么?其中,处于话题核心的自然是张强,这个被重庆人广为知晓的“以美女做画布”进行“仙女山互动书写”的另类艺术家。其另外的身份却被遮蔽了,作为重庆市政府命名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视觉艺术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张强其实还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

不久前,他的五部专著构成的“中国画学丛书”获重庆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而早在十年前,他的《中国画论系统论》,就被列入文化部规划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研究生通用教材”。

近日,刚从欧洲进行学术交流和艺术创作回来的张强,对于“视觉重庆”这个课题开始着手研究。

本报做了跟踪采访。

张强

记得在某家报纸举办的“重庆精神”、“重庆名片”的讨论中,我曾经提出过“视觉重庆”这个概念。

其实,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却是必须要形成的。如果没有概念,就永远无法具备说明的力量。概念是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的途径与力量,同时确定了现象的必然逻辑关系与问题的发生起点。所以,相对的意义阐释与逻辑界定是必须的。如若不然,则不过只是现象的罗列。将“视觉重庆”仅仅停止在现象的陈设上,每一个老重庆人所罗列出来的东西无疑是最详细的。

所以,我们在提出这样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必须明确我们不是在堆砌重庆的掌故,而是从中抽取出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其“核心意义”。作为一个概念,需要的是一个现象的共性与内在的必然化。

每一张名片提出来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同时,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也应该有一个相对明晰的阐说,再次,在进行概念含义比对的时候,“视觉重庆”自身的特点问题?这些都是必须有明确的界定。

1.南北文化差异

时代信报:通过对川东与重庆地区的考察与经验梳理,您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巴渝文化?

张强:我曾经跟随着某家报社的地产栏目,对重庆古镇进行过所谓的“寻根之旅”;同时也对川东地区的民间建筑文化进行了考察;与法国《国际观察》记者,一同对渝、黔交界地区的民间宗教,进行过相对深入的了解,做过相对详细的梳理。为了触摸巴渝文化的真相,我对重庆的土地实地做了亲密的接触。先后去过川西刘氏庄园、川东真佛山、列宁街;大足的佛湾、南山、北山、石门山;重庆的綦江、二佛寺、大佛寺等等地方,可以说有着相对充足的视觉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许许多多非常有趣的东西。比如说,在合川的山顶摩崖造像中,有个临江的石壁,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佛像,而唯独之间突出了一尊稍大的坐佛,看起来极其符合现代视觉构成原理。

大足的一个偏僻的地方的石窟印象给我最深,一个石窟里面有观音送子和天官赐福两个内容。佛家的观音送子之后,道家的天官就开始赐福。这种视觉的叙述逻辑系统,建立得非常完整。毫无疑问,这是为了吸引民间受众更多的关注,而进行的视觉叙事。而宗教本身的僻奥幽深,通过视觉场景的重新设置,予以彻底地消解了。从而提示出民间的诉求愿望——吉祥、平安、富足、繁荣。

从这个意义上,要构建当代的“视觉重庆”,就必须要深入了解重庆的历史文脉,叙事文脉,要把握重庆历史视觉资源的“视觉叙事逻辑”。

时代信报:您认为渝文化是怎样的文化?

张强:重庆的民间宗教,坚持着极端实用主义态度。我在村头路边常常可以看到土地爷、土地奶奶。5块钱就可以塑造出来。而在北方这种现象建筑则是不可能的,不难发现他们常常花很多的钱塑造一个东西。比如,像佛教的石窟造像,每块石头精雕细刻,每个门楣画得精致无比,在北方文化的根子里有一种流芳百世的概念。

其实,我们讲“视觉重庆”,从视觉符号到文脉里面还一个对应,而不是虚构的概念,也不是现象的罗列。古人讲“武入川弱,文入川则强,盖得江山之助也。”江山的奇崛,可以开阔思路,张扬襟怀,形成文学与艺术里的宏阔景象。而且所有的这一切主要通过“视觉”来感受与扩充的。

时代信报:您怎么看渝文化和蜀文化这么多年的离合?

张强:研究川蜀,常常发现,很多资源可以共用,他们和渝文化有相同的文脉,现在却互相疏离,互相攻击。应该整合巴蜀共同的文化资源。我感觉动态媒体好像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不能因为行政区划的差别,而把文化上的共生资源消耗掉。而且,巴蜀可以形成文/武,阴/阳,张/敛的性格互补。

时代信报:您怎么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张强:源于黄河文明的道家思想中,其实有一个、“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不敢为天下先”,在哲学层面上,这无疑是一种“智慧遗产”。但是,翻转成社会处世方面,就形成了北方集体文化意识中的“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的说法。

这就是儒道文化在北方域度中,形成的一个社会性集体意识对个体张扬的高度警戒与制约,它已经转化成为对个体创造性意志的歹毒的遏制力量,是非常阴暗的东西。

而在南方则不同,在南方文化中,社会性集体意识制约的潜网没有那么严密,如果出头的鸟飞得快,就飞走了。开个玩笑,南方枪手反应慢,鸟反应敏捷就飞走了。

在中原文化中的,讲究的是视觉符号的恒定性与材质的坚固性——“万世永宝用”。而在渝文化中,视觉符号的诡变与材质的简陋,则不要求长久地流传下去。我想这也是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反映在视觉上的差异。

2.“码头文化”认知需要现代观念

时代信报:您怎么看渝文化中的码头文化?

张强:码头文化的永存,需要文化上的某些东西来统摄它。只有精神的码头巩固了,才能永葆这种文化的源远流长。比如,陪都时代各国都在重庆有使馆的设立。但是,今天其实却几乎留下任何东西。上海、青岛、厦门等地还有许多殖民时期的建筑遗留下来,成为某种特定时期的文化标本与风格化建筑的作品。

而码头本身不过是一种停靠,是流通的中转。我们需要考量的是留下了什么具体的精神遗产与文化风格。

当前,人们意识中的码头文化,无疑是落后的。而现代的码头文化,并不是落后的。这个是最大的误区。我们经常说重庆的性格是“敢为天下先”。在民国时期,提到白色文化的后现代性、红色文化的革命性,都可以作为性格的考掘。但是,在今日——21世纪的我们,需要对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进行反省。掌握不好就是暴力,引导不好就是破坏的力量。在文化层面上,掌握好就是视觉冲击力。

将某些爆发力转化为能量。如果建立不好,一有合适的场合,就带来可怕的后果。

考究一个文化系统,常常发现,我们如果没有元理层面上的创造,只是陷入简单的现象比对,就“视觉重庆”这个概念之下,需要追问的是哪些“历史重庆”?历史的代表符号?符号系统是什么?价值系统是什么?

关于重庆精神,有的学者提出了“负重自强”,“负重”其实,本身是个示弱的东西,好像显示了一种把握主动权,比如:下棋,可以后发制人。但是,在当代社会里不要把朴素当优点。这是因为负重太多就会趴下了,任何品德都需要在合理的系统中去考察。

3.建筑品质决定几代人的视觉品质

时代信报:怎么看,视觉在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张强:在2006年的一个房地产研讨会上,我提到了关于视觉环境的营造这个问题。作为视觉环境的引导,房地产商业是第一位的。每个地产公司都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趣味。但是,它同时就是一种责任,因为建筑的品质可以决定一个城市的多少年的视觉趣味。

视觉不像音乐,它是通过耳朵听的东西,听觉是可以选择的。建筑是眼睛在看,身体在其空间中驻留或游走,而视觉是无法选择的。我们行走在一个空间中,必须首先以视知感觉的。因此,如果我们的眼睛常常抚摩的都是恶劣粗俗的东西,则会对心灵结构产生久远的影响。就重庆而言,它的建筑品质决定了重庆两三代人甚至四五代人的视觉品质。所以,中国缺乏颠峰的科技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本土科学家,在视觉素养方面是有残缺的。因为文化的成长并不局限在专业的领域,几乎所有大科学家都是哲学家。

时代信报:您怎么理解?

张强:在细枝末节上纠缠永远成不了“大”家。人类的艺术创造,追溯到起源上,从门类本身的高度来看,找到原点的可能性才能找到根本的可能性。例如: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理论成功之前都是有哲学想象的。牛顿在考虑引力问题之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技术问题,而是个哲学的问题。中国的科学没有建立独立的思想体系,就是没有打通文化的、艺术的东西。

现代的视觉文化的创造本身,是面向没有标准的境地的行为发生。它肯定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

时代信报:您怎么看?

张强:现代艺术的标准和作品的产生是同时产生,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有影响的作品出来以后,它本身就是在建立一个标准。所有的标准就在一个作品的出现后建立起来。将文化的根源推到什么程度?现代主义,古代主义,巴洛克。历史有资料作为比对。

比如,在建筑原创的东西中有废墟理论,就是把建筑看做垃圾厂。不知道的人无法理解,其实是把建筑群落要像自然倾倒的那样自然、随意而已。至于说倒具有视觉智慧含量的建筑舒适与否,在现代的技术层面太容易解决了。居住是在内部空间发生的。起居,休息、休闲这些功能,在不同季节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予以解决就是。另外,室内的装潢既关乎个人趣味,同时也与品格相关。

这还要建立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自由是不成立的,自由是在于多项选择中的单项选择。没有视觉经验的话,永远建立不起理论。不能超越经验也不能建立起理论,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4.重庆美女的名片

张强:当前,“重庆出美女”这张名片,我们首先必须予以颠覆。因为它太经不起追问了。

从词源上,我们必须明确“美女”是一个商业用语。

在讨论“重庆美女”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不会把个人的趣味社会化。因为个人的趣味与城市名片之间的距离是很遥远的。名片是个标尺,要把高级的文化含量体现出来。不是生活化的片段。个人名片都会把自己最有价值的头衔写出来,而不会把长痔疮的情况写在上面。

其实“出美女”这个概念,很多人并不知道出处。她来源于“扬州出美女。”并不是扬州女孩生下来就漂亮。在明清的扬州,官商富贾聚集。“性产业制造者”便在外地收购十岁以下的女孩进行训练,然后再在成年之后卖出去,出产美女是这样。“出美女”是个产品,是“出产美女”。每一个外地人一句话就会把它颠覆“到重庆才知道结婚早,”这句话表明重庆是对女性消费的地方。性产业分两种:一是色相产业,一种是器官产业。

作为政府必须标榜代表人们主流文化的东西。

而海南政府很聪明,它是选美——选择美女,贴一个标签上去。当代的选美活动,包括健美,包括体育运动,成为时尚的导航系统,这些引导的都是主流性的东西。

在视觉商业领域也是如此,好莱坞大片,就是主流电影,美国引导的是人类整体的价值取向,在每一个大片中,常常发现它几乎都有活雷锋。

而法国电影作为文艺片,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商业是阳光下的,主流思想都是阳光下的,这样,人类才会有一个共同的向度。一个根本向度。商业主流是最光明的东西,商业的收获都是大面积的东西,向阳才能成功。

在张强的侃侃而谈之余,他周围的艺术家朋友则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用张强的话来说,就是他们肯定会“挣扎的”:米可(艺术家、重庆大学教师):他的话,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在里面。某艺术家:重庆原本没什么代表性的东西。美女是唯一代表重庆的名片。十年后的重庆,设想的名片是应该是一个变化的东西。米可:现在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某艺术家:一个城市环境当中的自然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就是社会因素,美女的标准是有一个三围上的数据标准。米可:四川一个教授去马来西亚。认为重庆美女名片推广得不够,马来西亚很多国家没有重庆美女。仔细一询问,原来他去的都是色情场所。“美女”概念不是这样一个概念。比如重庆美女的自信就是一个概念。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来讲,一切问题都有是非。

某艺术家:重庆美女作为重庆曾经的一张名片不为过,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娱”字是怎么写的?看到美女,男士们都会激动。在一段历史时期以来,这张名片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陈伟明(香港某公司老板、张强古典艺术的收藏者):美女成为名片,只是消费而已。作为商人,我们不是看美女来投资的。对投资者来说,只有赚钱环境才会去投资。在苏州建厂,可以马上收获到具体的利润,不是因为那里有美女。到重庆还能投资什么东西吗?重庆还能消费别的东西吗。只有从经济中考虑才是的最重要因素。这是个很简单的东西。

《时代信报》:您认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应当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形式与内涵?

张强:其实,我们从一个人的名片上,他所放置的内容本身,就可以大体地揣度他的性格与品位。所以,在决定选择放置什么样的头衔在名片上,其趣味心态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流露。

有的人的名片上,密密麻麻地布满各色兼职头衔,不仅让人无法判定其基本的身份,反而觉得其人对自己的界定过于暧昧,而会产生相反的印象。而且,选择与自己的职业、身份相关的头衔也必须慎重。太多的人在名片上由于莫名其妙的称呼,而留下无尽的笑柄。倒是有的人,名片上寥寥数字,联络方式,基本职业,反倒会增添了数倍的想象空间。

当然,城市名片,与作为个人的名片不尽相同。但是,其性格标识的功用,却是一致的:就是通过最简要的方式,让外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过,城市名片与个人名片的实质不同在于,毕竟城市是一个大的族群的聚集地,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社会群体功能的、同时又保持了与外界相互交流的人员、物流、信息的集散地。因此,现代城市的基本性格中,其开放性、动态性、糅杂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作为区域的、封闭的、僵硬的城市特征,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因此,要定位于自己所处城市的基本身份与性格,就必须有一种形式上的简明、扼要、概括、独特的要求,同时,内涵上要标识出具有现代城市文化的空间倾向,或者说,就是要具备一种发展意义上的可能性,同时,也要勾画出其历史资源中所具有必然趋向性。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名片,既要具有现代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历史的规定,同时,现实中要有更多对接的资源。

《时代信报》:重庆以前的、包括火锅在内的名片,您认为合适吗?

张强:其实,从以前选出的10张重庆名片中,我们尚看不到符合我们以上所描述城市名片的基本特征。

其内容如是:美女、火锅、解放碑、红岩、雄起、三峡、邹容、桥都、钓鱼城、温泉之都美女不可以作为名片的理由我不再赘述。

看一下下面的九个符号中,解放碑是一个革命符号,代表的抗战胜利的纪念性建筑物而已。由于所处位置的核心性,被包围在大规模的商业卖场之中。已经被悄然地转化成一个商业符号。红岩、三峡、钓鱼城分别是红色旅游与自然旅游、历史旅游地带的景点。桥都、温泉之都是对人为建设与自然属性密度的夸张性描述。邹容:一个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雄起”的粗鄙性自不待言。从其词源上,无疑是对男性性征的状态描述,之后演绎到性格的描述而已。而“火锅”说破天也不过是一道食菜而已。至于说涮火锅如此可以达到兼容并蓄境地,拿煮动物内脏的举动可以妄喻煮天下,则更是痴人的梦呓。

(二)“视觉重庆”之城市报告

(一)重庆现状的视觉分析

如果我们审视眼下的重庆,会发现,改革开放后,在经历了城市建设的几番轮回之后,重庆已经出现了很多让我们感觉“冲突”和“惊讶”的视觉元素。

1.主题性视觉族群

金阳映像——近代记忆的视觉复现。

以记忆的复现来体现重庆的“历史断层”与“心理截面”,这无疑是“金阳映像”建筑族群的重要特征。通过将老建筑的单体直接的移植,来体现历史的民俗、社会、文化的踪迹。也是他们试图走出类“复古景观”的沉重与凝滞。因为地方性格的建筑表述,并不是一种古代的复原。而是将本土元素消融在现代的架构之中。

“金阳映像”的确有一种记忆蒙太奇的感觉。将不同的历史片段插入到现代的时空之中。但是,在这里剪辑就成为一个更为艰险的任务。而将剪辑之后的结果,加以必然的推扬也变得与移植同样重要。

2.风格化视觉族群

蓝湖郡——被移植的异域文化表象。

远在欧洲的西班牙民族异域风尚别墅群,被整体移植到中国的内陆城市之中,在当代居住选择多样化的时代,这也许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件。但是,它除了在建筑的色调、造型、空间上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之外,以期使得这种移植不是天外来客。同时,在视觉文化层面上的阐释,在风格方面的解读,或许远比在功能上的推扬更具有“全面感官”居住的意义。因为居住不仅是人的身体的简单安放,它必定包含了对人全面感官的尊重。

3.符号化视觉族群

中安翡翠湖的——陷入身体政治学的窠臼。作为当下重庆建筑的现代主义代表符号,中安翡翠湖建筑群的设计品质与环境关系,是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尤其是经过近6年间成长,不仅是湖岸植被、湿地、树木在蓬勃地成长,即使是建筑环境,也在不断地向着成熟的境地营造。我们说建筑本身是一个视觉的造型物,尤其是现代主义的建筑。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定的象征主义内涵包容,但是,当这些无机物盛载着人的躯体的时候,其社会学、甚至政治学含义都会被凸显出来。

在中安翡翠湖项目初建期间,我曾应邀参加其研讨会。在那个会议上,我提出其后来被后来炒卖到3000万的湖心建筑物,是不可以被私人所拥有,因为,在它的周围,如众星拱月般散落着不同价位的别墅。这个核心拥有者,也就自然地成为凌驾于周围的居住者,形成了新的、由于经济力量带来的“权力专断”。

融侨半岛——神话般的想象世界。

在融侨半岛面前,我突然心生妄想,如果将这个地方作为重庆的地标式的建筑,将它塑造成为最具重庆性格的视觉空间,应该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在这里,山地建筑特有的高空凌驾,盘旋而上的公路层次蜿蜒不绝,江面的开阔,险绝的断崖,无尽的“江山之助”……

4.黄桷坪涂鸦一条街——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营造

不管如何评说,黄桷坪涂鸦一条街已经成为现实,尤其是在夜晚,魔幻现实主义场景的营造也已经成为规模。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说它是政府的暴力也好,低劣的图景模拟也罢,作为视觉重庆的一个主题性空间阐释,也在无意识中——或者说是在集体的潜意识中,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完整证据。

5.四川美院的绘画——干预社会风潮中的现代主义领衔图景

中国最负盛名的油画家,也许不在四川美院,但是,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油画作品,却是由四川美院创作的。罗中立的《父亲》是80年代社会文化学意义上的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它因社会文化学层面上的全面充溢而具备了真正的象征性,也就是说,80年代所有的社会文化思潮所裹挟的各类范畴,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当然的对应:根源主义、社会批判主义,文化批判主义,民族主义,乡土主义,表现主义……诸如此类,《父亲》成为8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的座标点。更准确地讲是一个社会文化在视觉形式上完美结合的座标点,予以后来艺术家以顺应与反叛的表述终点与心理起点,90年代上半叶,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则一举冲破了一般社会学意义,而进入到一个更为冷峻的国际化艺术史情境之中。由此,使得中国经验而真正成为“图像的力量”,从而可以参与到人类视觉经验的再造之中。从某种意义上,张哓刚的“视觉力量”,却又是《父亲》反向的逻辑指认:深度的平面化,热切的冷漠化,关怀的距离化,人性的标本化,个性的共同化……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生于60年代的艺术家钟飙对于都市化进程的心理关注,将西方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进行了后现代式的文化拼贴。在这些图像的嫁接中,开始显示出特定的比照性选择空间。最摩登的与最原始的,最国际的与最区域的、最丰富的写实与最草图化的表现。所以,钟飙可以成为影象时代的油画蒙太奇代表:调度一切可以调度的图像资源,将拼接进行到底。

实际上,90年代四川美院的艺术家,已经在自觉地反思自我生存环境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们切实地意识到,要将艺术的历史推进,必定要在当代文化的冲突前沿中,进行最大可能的推展。

进入新世纪,四川美院又涌现出更为新生的代表性艺术家,比如熊莉钧、比如沈娜,所体现出来的后影象消费时代徒手绘的可能性,与钟飙不同的是,她们已经不再是对图像的调度,而是对于视觉的调度,对于徒手绘的神经性延展。在油画笔触与图象幻觉之间,以期达成最大程度的谅解。

同时,后影像消费时代的艺术家,又不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表现与非表现之间进行视觉的搏杀,而更注重影像的表达能力与影像在笔触引导下的运动感。同时,以最大的可能体现消费时代的视觉表征,而成为当代文化敏感的先行者。

这样的视觉资源与表现,在全国所有的城市中,重庆是独一无二的。重庆在这方面所进行的积极的探索,也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对类似现象的研究和对类似行为的规范,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学术命题,必将对重庆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2年9月,我刚刚结束香港艺术公社国际美术馆的相关视觉艺术项目之后抵达重庆。当时,我对重庆(尤其是解放碑建筑群落)的第一感觉是,重庆已经逼近香港了。一些学术与媒体的公开场合,我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当重庆成为香港的时候,重庆在哪里?进而我向中国的建筑界发问:当中国成为纽约的时候,中国在哪里?随后在重庆的一些具体城市空间项目研讨中,也在不断地强化我的有关建筑的多学科含义。

(二)视觉理论的建立

1.重庆视觉之方法论

建筑不仅是躯体的驻留地,也是“身体视觉学”的最佳放逸场所,更是“身体政”身体社会学“身体文化学”“治学”的完美实践。事实上,这些项目在后来运营的结果,也在某些程度上印证了我的某些判断。

“美术学”、“设计学”“建筑学”三大学科之间,由来形成的格局是相互割裂的。但是,现代建筑,已经不仅仅是能够承载居住功能的物品,而是充斥我们视觉感官的“城市艺术品”。因此,当“视觉文化学研究”这一学科出现的时候,人们发现,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新的研究途径出现了。

视觉文化学研究,是在当代人文学科发展背景之中,提示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同时,它既不是一个简单的视网膜映象的原理研究,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学概念的联系,而是在以“视觉”为对象所激发的智慧系统,并由此进入到一个元理论的层面之上。

“视觉文化”一词首先打破“美术学”、“设计学”、“建筑学”三大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扩充行政给定的空间。使得原来因管理的便利而进行的设置的逻辑关系,回归到“艺术”其次可以关联到、自身发展的轨道上来。“时尚”“影像”“数字艺术”等等前沿性社会腹地之中。作为以“视觉”感官为特征进行学术整合,无疑符合当代瞬息万变“互联网络”时代特征。而“文化”一词,也将超越泛社会性背景下的“审美”、的古典文化特征。从而真正能够切入到当代文化的“智慧”层“愉悦”“快感”面。因此,之城市报告,比对一个城市空间“视觉重庆”只是我的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概念效应。同时,“城市报告”也不过是“视觉重庆”这个文化、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层面而已,它更无法包括、替代其他层面上的生动内容。

2.视觉重庆的关照基础

建筑——已经成为每个当代人的必然经验成分

建筑——是每个游历者的最好读本

建筑——成为每个学者无法忽略的视觉对象

建筑——是每个人无法逃逸的生存空间

什么是城市?在我看来,它就是正方形与长方形条子状连接而成的、格式化的人造世界,当我们登高鸟瞰,在几百米到几千米的高空展望这个人间的造物,它们均是由无数方形聚集而成的图样……

把城市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中的建筑也就相应地具备了完整丰满的生命特质。当我们从生命形态的不同侧面去对城市进行关照的时候,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有趣的结论:作为生命体的城市,其魅力是独特的;作为城市眼的建筑,其观感是强迫的。

城市——她的视觉经验是别致的;城市——她的艺术史逻辑是明晰的。这种观念主义的样式,陈述的是城市与人本身的必然关系,即方形形体空间为人所用。当方形形体具备了人的栖息意义,它就具有了建筑的概念。建筑的空壳是围绕着某个特定的空壳注入时代的内容以及文化符号,它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文化的结果。它不仅是为了人的栖息,更具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并使人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

观念城市,表现的是城市最普遍的综合形象。

同时,我们关照城市的行为注定是在某种独立的观念形态之下进行的。于是,城市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色彩主义、装饰主义、造型主义与空间主义的艺术史体系。在如此背景之下的所有判断,也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主义或对形态主义的分析,而是可以直接切入到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之中。

于是,“观念城市”这个概念的设置也就不同于城市建筑极其内部的工程程序;同时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行的常规建筑评论;而且迥异于坊间流传的、港台的、个人经验主义的阅读。因此,“解剖城市”将以一种全新的经验体系形态,展开一幅别致新颖的文化与艺术之双重视野。

(1)城市记忆——新古典主义

(2)城市纹理——书写主义

(3)城市边缘——自然主义

(4)城市形状——造型主义

(5)城市动势——影像主义

(6)城市皮肤——表现主义

(7)城市规划——行为主义

(8)城市颜面——装饰主义

(9)城市头冠——装置主义

从这九个方面来分解、剖析“城市”这个与人类共生同在的生命肌体,从视觉文化、造型体系、艺术史经验的多重视角,来反观人类自身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自觉的被规定性。

3.视觉重庆的历史资源系统

(1)古代资源

1.巴人视觉资源系统

巴人视觉资源系统主要体现在雕刻形式之上,通过石、陶、木、青铜等载体显见的图腾符号。它与中原地区如鼎等家国重器的概念中恐吓迥然相异。巴人更多地是以这些诡谲的想象,怪诞的造型,建立起通灵的观念。代表作为青铜神鸟、陶塑神鸟、青铜矛面具等。

2.汉代以来的巴渝视觉资源系统

汉代的画像砖、汉阙等视觉形式与建筑形制中,造型的稚拙与形象的诡诞,使得它的民间草根性格显见无遗。代表作品为忠县汉阙群、石雕男女裸像、交媾画像砖、綦江中锋镇生殖崇拜石刻群。

3.大足视觉资源系统

大足的视觉资源,代表了重庆视觉这个概念在历史维度中典型与高峰。同时,也建立起一个自足的视觉叙述的独立体系。代表作为圆觉洞、地狱变相、石门山观音送子、天官赐福、五子登科窟。

(2)近代资源

1.红色资源系统

川东地区的红色革命遗迹中,显见出来造型系统中的拼贴、挪移手法与性格。代表作为列宁街等。

2.白色资源系统

将古代西方的罗马建筑的连续拱门建筑形制,放置在一条川东农村古镇之上。上面由古希腊发明的爱奥尼亚柱式、陶立克柱式,以及希腊化时期的科林斯柱式,被混淆杂置,甚至在柱头上面安置大白菜、大萝卜等农村常见蔬菜。而一些地主庄园中,也往往将欧洲哥特式教堂上面的怪兽移植期间。代表作为川东大竹清河镇、傻儿师长府邸等。

(3)民间资源

1.民间雕刻系统

重庆地区的民间雕刻,与大足宗教系统的雕刻既有传承,同时也有分别。其装饰性、玩赏性、娱乐性、细节性、视觉性成为主要特征。代表作如江北王家墓地等。

2.民间宗教视觉资源系统

3.重庆地区的宗教仪式感,往往会被视觉叙述关系所取代。因此,其材料之粗陋、造型之单调、色彩只浓艳,反而构成其重要的特点。代表作如綦江东溪镇等。

(三)视觉重庆的研究意义

1.视觉文化的学术特征

作为传统的学术研究线路,或中国画、或建筑、或设计,其学科的成立标志,实际上来自于对象的特征的差异性,或者说是以差异的基线为标志来划分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系统内研究”。而以视觉文化为逻辑起点的研究,则是属于逾越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是“系统外研究”,它的前提显然是对传统学科的超越。是在基本逻辑趋同性、归向性为标志进行问题考掘的。这种逾越不同具体学科的差异性,进而寻绎其共同性的“系统外研究”,较之于着眼于各种差异性的具体学科的研究,其学术归旨迥然不同。前者的问题视角之围绕具体的细节,力图获得某种具体而微的实证性结论。而后者则深入到问题内部的逻辑纽结之中,其相应的学术洞视更具有逻辑协同力量。

视觉文化学方向的课题生发,一方面来自于对于各种一般性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理论抽绎、穿越、归纳、整合,构建全新的理论系统,同时,在以“视觉文化学”为新的逻辑起点上,重新生发出不同的课题。

换言之,当传统意义的分类系统、概念与命名被重置到“视觉文化”的系统基点的时候,则所以表述系统、概念系统以及相关的意义系统,都将得到全面的翻修。从而在新语境中被沉淀成新的视觉经验价值体系。

2.视觉重庆的战略意义

(1)视觉重庆的教育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国内的许多现代艺术展现新奇的视觉场景,或者是面对城市中出现一些反常造型的建筑物,为什么当一些中国的观众因为不懂而漫骂和诅咒的时候,在场的西方人往往会保持平静的观察态度,其实是现代视觉经验已经沉淀在他所接受的教育血液之中。

忽略掉人类20世纪整整100年的现代视觉经验的积累,也许并不那么可怕。可怕是20世纪的整体科技、哲学、人文所遭受到的现代视觉智慧的浸润的这样一个事实已经形成,更不要说那些更为紧邻的学科——建筑、服装、设计、工业造型与现代艺术的血缘关系。

中国的科技、人文就是在这样现代视觉素养残缺的背景下,缔造了缺乏先天原创性品质的东西。因为技术链条是可以弥补的,而现代视觉素养注定要从大学之前完成的,所以,它的弥补也就几乎成为不可能的。

低劣的视觉语境,必将造就低劣而残缺的视觉判断力。

……周而复始,贻害无穷。

因此,系统之下,“视觉文化”实施全民教育的一个最佳平“视觉重庆”将是以台,也就是在现代体格框架之下,对于公众的现代视觉素养的培育与视觉判断力的提高,同时,也将会使得在这个环境里培育出来的下一代,在视觉智慧层面上,会有一个先天高度。

(2)视觉重庆的导向意义

其实,否决重庆美女作为城市名片的社会学意义背后,并没有否定重庆女性所带来的视觉的愉悦感、时尚感与综合的审美指数。从某种意义上,与其说重庆女性天然的美丽,倒不如说重庆女性在文化皮肤(时尚元素)的装扮上,具有与生俱来的敏感与天赋。这同时也是她们自身血液里的浪漫情怀所致。她在性格中体现出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性特征,而在视觉上则天然地契合了“后现代主义”感官性特征。

在“视觉重庆”的概念之下,所有的这些天然的因素,会必然地贯穿起来,成为一种系统的特征。同时,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背景下,也会得到映衬、发生与推扬。

(3)视觉重庆的前沿意义其实,从被重庆各大媒体广为传播的“教授涂鸦七美女”,到今日政府行为下的“黄桷坪涂鸦一条街”。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不言而喻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视觉重庆”的叙述逻辑成全了这个艺术个案的发生。这是因为,作为“张强踪迹学报告”之“女性的互动书写”,除却在欧洲、亚洲的公共空间的现场表演之外语境不同另议之外,曾经在国内诸如上海、广州等地进行过现场的表演,但是,却从没有获得如重庆这般主流媒体的全方位的报道,从平面各大报媒、电视台的新闻跟踪报道、专题报道,到大型谈话节目,甚至音乐台的连续访谈,都会对一个具有视觉效应的事件,保持了集体性的热切与亢奋。

姑且不论“教授涂鸦七美女”事件本身被媒体如何改写,政府行为下的“黄桷坪涂鸦一条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与社会问题可以再讨论。但是,当下的重庆作为视觉城市的性格标识,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