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33027900000019

第19章 家用电器工业效益

提要

家用电器工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工业之一。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家电工业形成了从消费类电子、白电到小家电,从原材料、零配件到组装的完整配套,并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产业集群地带;培育了一批有一定市场影响和竞争力的国产家电品牌;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家电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及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功能丰富的产品,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社会提供了相当的就业机会。然而,由于主要家电核心技术缺乏,我国家电工业依然是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虽然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但整个产业还没有进入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家电工业的经济效益日益下滑。在能源、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家电企业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家电工业发展模式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2000年以来,在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下,国内消费增势强劲,居民对家电的需求也呈现出稳中见旺的趋势。从总体看,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和销售量大幅攀升,国产家电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进出口稳步上升,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家用电器工业发展现状

1.中国作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2000年以来,中国作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地位的增强首先表现在中国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与快速增长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和彩电四种主要家电产品产量达到3105万台、2953万台、7469万台和8778万台,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4倍、1倍、3倍和1.2倍。2006年,电冰箱和洗衣机产量继续扩大,分别达到3531万台和3492万台,空调器与彩电虽然与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年产量仍分别高达6849万台和8613万台。2006年,中国彩电、空调、空调压缩机、微波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70%、68%和70%,冰箱、冰箱压缩机、洗衣机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3,中国作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其次,中国家电市场对跨国家电企业的影响日益重要。有些跨国公司甚至认为,在中国竞争的成败决定了其全球竞争地位。因此,尽管一些美国家电企业(比如GE家电、惠而浦洗衣机)因在中国的投资长期亏损而逐渐退出市场,但其他跨国家电企业,比如松下、西门子、三星、LG等公司则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或者建设新的生产设施。

采购也是跨国公司战略改变的重要一环,它能有效地降低跨国公司的成本。目前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采购一部分集中在零部件领域,另一部分则是国内家电企业的成品。一直在中国家电市场上鲜有作为的GE实际上把家用电器成品与零部件的采购作为其中国战略的主线,GE家电集团采购的1/3在中国完成。松下、日立、夏普、三菱等日本公司也在中国大批量采购彩电、冰箱、IT产品和部分电子、电机等其所需的重要零部件。当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家电生产和采购业务形成规模后,国内家电企业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所扮演的“生产基地”的角色将会愈加明显,也必将对中国各个产业的竞争进程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2.本土品牌竞争力有明显上升

本土家电品牌在国内市场竞争力上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二是主要家电产品在细分市场的技术开发能力增强,逐渐向高端市场渗透。

(1)彩电。我国彩电制造起步早,企业多,生产规模大。经过多年市场竞争,彩电市场集中度有相当提高。2006年4月彩电市场零售量前3名的占有率为41.8%,前10名零售量占有率为86.2%。以零售额计算,前3名市场占有率为31.8%,前10名市场占有率为68.2%。

以彩电零售量和零售额比重排定的前10强中,本土彩电品牌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前10名中只有三洋和飞利浦是外资品牌。此外,所有的本土彩电品牌的零售额比重都小于零售量比重。这表明本土彩电品牌在中低端市场优势明显。

(2)空调。我国空调市场中外品牌根据市场地位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集团:海尔、格力和美的构成第一集团;志高、奥克斯、格兰仕、海信、科龙、春兰、松下、TCL、长虹、LG为第二集团;其他品牌构成第三集团。从空调产业竞争格局看有两个特点比较突出,一是集中度继续提高,或者说一、二集团企业分化开始加大。2006年,空调市场销量前3名(第一集团)市场占有率为52.6%,市场集中度比2003年增加了17.6个百分点,第二集团市场占有率为35.6%,第三集团市场占有率为10.8%。

(3)洗衣机。洗衣机行业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并且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中怡康200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洗衣机累计零售量占有率排名前10位中,前3位都被本地品牌囊括,分别是海尔29.3%、小天鹅18.3%、荣事达11.6%,其零售量合计占有率达59.2%。从第4位至第9位全部为外资品牌,依次是松下、西门子、惠而浦、LG、三洋、三星。市场前10位品牌的零售量占有率已经从2005年的89.1%上升到90.3%。

(4)冰箱。2006年中国城市居民冰箱每百户拥有率达到94.90%,城市冰箱市场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程度,上升空间较小。冰箱市场品牌竞争激烈,但已经显出品牌集中化趋势。冰箱品牌前五名占有率合计达60%,分别为:海尔26.1%,西门子11.5%,新飞8.9%,海信7.2%,美菱6.3%。

以2004年为分水岭,中外家电企业第一轮以价格为中心的竞争基本结束,开始了高端市场上以技术为核心的第二轮较量。本土品牌中,海尔在低、中、高端市场均取得不错的成绩。据中怡康公司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上半年国内的冰箱市场,海尔的销量和销售额稳居第1位。

3.家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全面增长,出口规模逐年递增。2006年,包括传统白色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在内的家电产业出口达到471.9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1.5倍。其中传统白色家电产品(即家用电力器具)出口规模从2002年的89.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4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55.4%,消费电子产品(家用视听设备)出口从2002年的99.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23.9亿美元,年均增长45.1%,远远超过主要家电产品的产量增长率。这一方面表明出口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家电成长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家电制造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强。

主要家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2006年,我国彩电的总出口量为4639万台,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7.8%,电冰箱出口1739.2万台,同比增长26.54%,洗衣机出口1140万台,同比增长20.12%,微波炉出口4641.2万台,同比增长9.88%,空调器出口2632.4万台,同比增长5.98%。制冷压缩机是近年新增的出口热点,2006年累计,冰箱压缩机出口763.5万台,同比增长25.32%。

4.外资品牌占据高端家电产品市场绝对优势地位

尽管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电市场,国产品牌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但在价格高、利润大的高端市场,外资品牌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国产品牌还有相当的差距。

(1)彩电。从市场份额看,从2006年10月开始,国产高清平板电视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七成,并且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平板电视的关键技术和元器件依赖国外厂商的局面没有根本变化,国内彩电企业被困在平板显示产业链的低端组装区间。因此,国产平板彩电是“赢得了市场,牺牲了利润”。国内9家主要彩电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0.5%。2005年,三星电子销售规模接近600亿美元,是海尔(130亿美元)的5倍多,但实现净利润却是海尔的64倍。

(2)冰箱。高端冰箱市场,三开门及以上的冰箱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占40%左右,对开门冰箱销售量占10%左右,销售额占20%,但进入这一领域的国产品牌很少。根据赛诺的监测数据显示,国内品牌只有17.3%的产品能够进入高端市场,而外资品牌均超过50%,韩国品牌更是高达68%。国内品牌几乎只有海尔一家对高端市场有足够的投入,其他均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只有极少的产品能够进入高端市场。

(3)洗衣机。国产品牌在整个洗衣机市场中的占有率为58.68%,但洗衣机高端市场中,外资品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其销售量、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均在70%左右。外资品牌之所以能够占领高端市场的原因在于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对消费者高端需求的准确把握。在高端洗衣机市场中,外资企业的产品较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例如,高端市场中极具创新性的松下斜式滚筒洗衣机,生产滚筒洗衣机的企业很多,但松下第一个研发生产了斜式滚筒洗衣机,斜式滚筒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及其实用性深受广大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5.跨国公司在中国家电工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我国家电工业进入产业整合期,家电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但出于对加入WTO后我国家电市场前景的信心,跨国公司以独资、并购等方式加大在中国家电工业的投资。与以前的投资不同的是,跨国公司在这一轮的投资中已经明显体现出产业升级的趋势,在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占领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制高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通过与我国家电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差异竞争,进一步提升其在中国家电工业的影响力。2003~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家电工业中总资产、总产值(当年价格)、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比重变化,除了利润比重外,其余指标比重都有所提升。2003年,家电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总资产、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480亿元、2515亿元、2406亿元,其在家电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1.3%、49.4%、49.7%,到2006年,上述比重分别上升到45.5%、51.4%、51.4%。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比重从2003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5亿元,其在家电工业的份额则从56%下降到52%。

6.小家电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从现阶段来看,国内城镇每户小家电拥有量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据统计,目前国内城镇家庭小家电的平均拥有量只有三四种,而欧美国家这一统计数字高达37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厨房”和“卫生间”的日益重视。而且小家电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3~6年,更新换代快,市场潜力大。赛迪顾问发布的小家电市场研究年度报告和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小家电整体市场规模达到了853.1亿元,同比增长14.1%。预计未来5年将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2007~2011年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中国小家电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海尔、松下、格兰仕、方太、老板、帅康、华帝、万和、万家乐、苏泊尔、尚朋堂等数十家业界巨头。从产品细分角度看,厨房小家电市场,微波炉、电饭煲、燃气灶、抽油烟机等主要产品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品牌竞争局面,国内品牌市场份额暂时领先,格兰仕、美的、华帝、帅康、老板等品牌已经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吸尘器、电熨斗、热水器等居家小家电产品市场集中度也相对较高,但与大型家电相比,品牌结构仍较分散,海尔、灿坤、万和、万家乐等国内品牌在这一领域有较强竞争力。

二、家用电器工业的效益特点与变化趋势

1.经济效益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产能长期过剩,国内家电市场竞争一直非常激烈。近几年来,我国家电企业受到原材料涨价、流通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行业经济效益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1)销售收入稳步上升,但增速下降较快。2003~2006年,家用电器工业销售收入从4716亿元稳步增长到2006年的7821亿元,但增长速度则从26.3%下滑到13.6%。家用电器工业的两大构成行业——家用电力器具和家用视听设备业销售收入同样也呈现出上述特点。

(2)行业利润波动较大,增长预期不容乐观。2003年,家用电器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49亿元,其中家用电力器具为89亿元,家用视听设备为60亿元。2004年,工业利润突降为75亿元,下降幅度接近50%,其中家用电力器具为81亿元,下降不大,而家用视听设备利润从上一年的60亿元减少到——6亿元!2005年,家用电器工业利润回升到170亿元,同比增长126.6%,2006年利润为173亿元,同比增长1.8%。

(3)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持续下滑。2003年,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71%和2.65%,2004年分别下降为——0.22%和——0.22%,2005年又回升到2.15%和2.11%,但仍低于2003年水平,2006年进一步下降为1.87%和1.81%。而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03年的3.77%下降到2006年的2.59%,销售利润率从3.64%下降到1.84%。

(4)家电龙头企业盈利能力与跨国公司差距较大。尽管在国内市场,我国家电企业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并且个别企业,比如海尔,还在一些细分产品市场具有与跨国家电企业竞争的能力,但我国家电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还有相当的差距。

海尔、TCL和上广电是入选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家电企业,分别列百强第1、3、5名,应该可以作为中国家电工业的优秀企业。把这三家企业的经营与研发情况与跨国家电企业比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中国家电企业在全球竞争力方面的差距。

家电类跨国公司松下、索尼在产品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方面占绝对优势,远远高于我国本土企业的海尔、TCL和上广电等,其差距在10倍以上;在产品销售利润率方面,跨国公司也远高于本土企业;在人均销售收入方面,海尔的差距正在缩小。这表明海尔的竞争实力已有所提高。

2.社会效益表现较好

家电工业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电工业就业人数不断增长。2006年,我国家电工业就业人数为140万人,其中家用电力器具行业为85万人,家用视听设备行业为55万人。比2003年增加44万人。家电工业就业人口在全部工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1.7%上升到2006年的1.9%。

二是家电产品更新周期快,价格下降趋势明显,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家电产品价格产生极大的下降压力,因而家电企业一方面不得不大打价格战,另一方面不断加快新产品更新来维持产品价格稳定或者不至于下降过快。

从2002年3月~2007年3月间家电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季度变化特点看,家电产品的价格指数从94缓慢上升到98左右,但一直在100以下。这表明,家电产品这几年的市场价格实际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只不过下降的幅度在减小,因而价格指数在100以下缓慢上升。并且2002年以来,家电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基本都低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至少4个百分点。从这个角度看,家电工业发展为国内消费者性价比相当高的产品。

三是价廉物美的家电产品加快了其在我国普及率的提高。2005年,我国洗衣机、冰箱、彩电、空调四大主要家电产品在城镇的普及率分别达到了95.51台、90.72台、134.8台、80.67台,农村彩电的普及率业已达到84台,洗衣机和冰箱分别达到40.2和20.1台。这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生态效益:电子垃圾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已经废旧或者不能使用的电子产品,都属于电子垃圾。电子垃圾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它是一种隐藏的杀手,随时散发可能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电子垃圾含铅、镉、汞、六价铬、聚合溴化联苯(PBB)、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6种有毒有害材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社会保有量分别为3.7亿台、1.5亿台和1.9亿台。这些电器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家庭,按照10年至15年的使用寿命计算,现已步入报废高峰期。从2003年起,我国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需要报废。然而,我国电子垃圾污染防治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电子垃圾的回收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的大量电子垃圾的回收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作为普通垃圾被填埋,二是被商贩收购后,把电子垃圾用硫酸腐蚀,将大量有害物质丢弃或排入河流、渗入地下或通过燃烧,将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形成严重的污染。

目前,我国解决家电产品带来的电子垃圾的法律法规框架已初步建立。2006年2月28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7部委联合颁布《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限制与禁止电子信息产品使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6种有毒有害物质。对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进行了规范。2005年,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废旧电子家电回收条例》,国家环保总局起草了《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分别封堵《办法》所不能涵盖的上下环节。然而,由于这些法规的实施将直接影响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在家电工业经济效益日益下降的情况下,这些法规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

三、家用电器工业发展前景与影响因素

1.家用电器工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家用电器工业由于产能长期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企业长期受到“价格战”困扰,因而行业长期处于“量增效益不增”的状况。从需求面看,未来家电工业在我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概括起来,我国家电工业发展的利好因素主要有:

(1)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有利于家电产品市场的扩大。2005年我国人口达13亿人,其中每年新增900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08亿人,这将为家电工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市镇人口为56157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增加10563万人,增长23.2%。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09%提高到2005年的42.99%,平均每年提高1.38个百分点。按照这一速度,每年将有近20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794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2555元,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3.1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绝对差为5388元。因此,2000万人口的转型每年可增加购买力约1000亿元。

(2)农村家电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加快。近年来,中央连续加大对“三农”支持的政策力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2004年终于摆脱了连续7年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低于5%的困局,近两年农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达到5.7%以上,农民消费的实际增长率也在同步加快。自2000年起,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50以下(2005年为45.5),农村整体开始步入小康阶段。农村将进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居民所经历的,以家电产品加快进入家庭为特点的消费升级阶段。目前,农村居民家庭除了彩电、电风扇的普及率相对较高外,其余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城镇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冰箱、空调和抽油烟机分别为40.2台、20.1台、6.4台、6台,与同期城镇居民家庭的差距分别为55.41台、70.62台、74.27台、61.93台。因此,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家用电器在农村有相当的潜在需求。

(3)城镇居民的家电需求仍有相当的增长潜力。城镇家电市场增长潜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家电需求。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2006年为11647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降至35.6,整体进入富裕阶段,消费结构将进入重大变化阶段。高档和各类新型家电将成为消费支出的重要部分。二是按照家用电器10年左右的使用周期,我国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最初购买的家电从2000年开始进入淘汰期,2003年开始进入淘汰高峰。由此,城镇居民每年产生相当的需求。三是虽然城镇居民目前主要家电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但部分家电的普及率仍然偏低。2005年,城镇家庭照相机、音响、微波炉每百户的普及率为28.8台、15.5台、47.6台,吸尘器的普及率仅有13.5台,摄像机仅有4.3台。

2.我国家电工业发展的长期影响因素

2004年以来,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成为影响家电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产能过剩的压力又使上涨的成本难以通过产品价格的提升来转嫁,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高额亏损。不过,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只不过是影响家电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短期因素,真正对我国家电工业发展产生持续影响的是如下长期趋势或因素:

(1)家电连锁企业的强势地位及其影响。在大型家电连锁企业与家电厂商的关系方面,大型家电连锁企业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主要家电产品长期以来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状态,产能过剩使得制造企业不得不放下架子,寄希望于强势流通企业与自己合作,从而使自己的产能得到最大释放。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占据了一级市场的主导地位,具有强大的分销能力。长期以来,国美、苏宁、永乐、五星、大中等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利用其强势地位,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包括:促销费、管理费、进场费、产品上架费等,成为家电生产企业的沉重负担。

2006年以来,大型家电流通企业并购趋势明显。2006年5月,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商“百思买”(Bestbuy),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原国内排名第4位的“五星电器”,目前正寻求并购国内排名第5的“三联电器”。2006年7月25日,国美电器采用现金加换股方式,正式收购中国永乐。国美和永乐合并后,新公司的门店数量将达到600多家,销售规模可能达到650亿元,是位居第二的苏宁电器销售规模的1.64倍,这意味着国内家电连锁业巨头的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原有均衡已被打破,新一轮“洗牌”开始。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家电生产厂家也开始担心今后自己的利益会被家电连锁商不断挤压。因此,一些家电生产企业开始试图开辟另一条道路。格力空调退出国美后主打自建销售渠道的路子,而海尔则两条腿走路:在不放弃家电连锁渠道的同时,开设“专卖店”,并投巨资以形成海尔产品直接面对顾客的营销结构,此后海尔开通了网上购物、专卖店,加强经销商队伍建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电生产企业都能够负担自建销售渠道的成本。为解决家电连锁企业与生产厂商之间公平贸易问题,2006年11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五部委制定并发布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限制家电连锁企业利用强势地位向家电生产厂家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等行为,但效果还有待观察。

(2)新的节能降耗与环保标准日趋严格。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价格改革、税收制度改革,推动节能降耗,节能家电成为大势所趋。国家纷纷出台能效标准来强制推动节能产品的普及,淘汰技术水平落后功耗大的产品。继冰箱、空调的节能标准出台后,彩电、洗衣机、燃气灶、微波炉、燃气热水器的节能标准也将逐步实施。节能标准推动着新节能技术的不断涌现,也预示节能家电产品必然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成为新利润的增长点。

环保方面主要要求家电企业生产的产品排放物污染度更低,噪音更小,也要求废弃家电产品形成自身的回收处理的体系。目前与家电工业环保要求相关的国内政策、法规、标准主要有“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噪声标准”、《废旧家电回收条例》、《产品安装维修服务规定》、《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而出口方面主要是欧盟的两个国际指令规定了对电子产品环保性能要求和电子垃圾回收的一些规定。

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欧盟的两个国际指令的实施,在短期内将会增加家电企业的制造工艺难度,提升家电产品的成本,降低家电企业的利润,甚至会大幅度降低家电产品的出口市场份额,但从较长时期来看,则会带来整个产业的生产制造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提高行业门槛,凸显有实力企业的优势,通过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最终实现行业的进步。

(3)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我国成为世界家电产品制造基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劳动力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开始逐渐削弱,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时代已经快要过去,吸引FDI的优势将逐渐削弱。

1990~2004年间,中国是制造业雇员平均月工资上涨得最快的国家,高达576.9%。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则分别上涨273.9%、131.9%、134.7%、91.6%。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雇员平均工资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2005年日本在华的507个制造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企业在日本国内增加投资。例如,家电产品的制造费用中,60%~70%是配件费用,其中除了工厂建设费和各种附带费用以外,劳动费用只占10%~15%。原来这些日本家电企业要减少劳动成本,纷纷投资在中国。可目前中国劳动成本明显上升,留在中国生产家电商品不值得。因此Cannon公司和松下电器在中国生产的配件工厂都搬到日本国内生产。虽然日本劳动成本比中国高,但通过高技术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也一样出现了这种现象。在苏州,韩国商会2005年公布了300多个韩国企业,其劳动密集型企业占70%,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正在进行考察,计划将工厂转移到越南或者中国的内地。

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家电工业中,无论是总资产、销售收入,还是利润,都占有“半壁江山”,劳动力成本优势这种变化趋势将对我国家电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人民币升值趋势。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水平一次性升值2%。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8.0702起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按照2006年12月29日的汇率中间价7.8087计算,人民币在这一年中升值3.24%。从目前的趋势看,人民币仍将保持继续升值的趋势。

家电工业是传统出口优势型工业,属低附加值产品,大部分原材料是国内供应,出口所占比例又较大。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对家电工业出口影响较大。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导致出口家电产品价格下降,而国内采购成本不变,因此利润下降。此外,人民币的升值还导致国际厂商的家电产品以人民币价格计算时下降,从而削弱了本土产品的竞争能力,影响家电工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不过,从2006年家电工业经济效益变化看,人民币目前的升值幅度还没有对家电工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这是因为,空调行业所需要的铜、铝材料,彩电行业的液晶显示屏和等离子显示屏等,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所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业务盈利的负面影响正为进口原材料受到的利好所冲淡。但是,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对家电工业出口成本的不利影响将逐渐加大。

四、改善家电工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我国家电工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又面临经济效益日趋下降,市场与政策环境使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压力日益加大等现实困境。要使我国家电工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提升我国家电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必须构建一个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1.进一步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明确提出后,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配套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等,提出了10个方面60条政策措施,非常系统。这些政策如何能在家电工业真正得到落实,是当前家电工业创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的关键。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家电工业已经培育出了海尔等一批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如果能够获得系统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不仅对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而且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四个问题:第一,要有监督检查机制,防止政策实施机构(比如地方政府、银行等)不落实或歪曲政策。比如,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购时订购的通常是价格高的外国产品。第二,要防止出现所有制歧视。政策实施对象应该是所有的内资企业,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股份制企业。第三,大中小企业区别对待。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比较弱,如果按照单一标准,政策实施中对于中小企业显然不利。第四,建立政策资金使用过程和效果的追踪制度,以防止企业套取国家创新扶持资金事件的发生。

2.利用综合配套政策抑制家电企业“数量”扩张冲动

对企业来说,数量扩张比质量提升要容易得多。我国家电工业发展在规模驱动模式上运行难以转型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相关政策的激励无疑是直接的推动力。比如,项目投资以“规模”为控制变量,而不是以“技术含量”,比如,制定高比率不加区分的出口退税政策以鼓励家电产品出口,企业为增加出口量不惜亏本大打价格战。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来抑制出口冲动。2004年1月1日起,出口退税率整体降低4个百分点,从17%下降到13%,其中包括冰箱、彩电、空调为主的家电产品。2007年,电风扇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降到9%。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总的趋势是不鼓励,最终限制一般资源性、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对家电类产品,政策趋势是逐渐下调出口退税率,而技术含量低的家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会最终取消,甚至可以考虑对这一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从而使一些创新能力差的家电企业面临亏损,最终退出市场,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则最终获得更大的市场。这将对家电企业单纯的“出口”冲动产生相当的抑制效果。

此外,还应该在家电企业的信贷政策方面也贯彻这种差别原则: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提高信用级别,降低贷款利率。

3.积极推动家电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

我国家电企业盈利能力差的一个关键,是我国大部分家电产品的关键部件为外国企业所控制。并且,通过我国企业在使用这些关键部件生产和销售家电品,这些关键部件成为相关家电产品市场的“事实标准”。一旦成为“事实标准”,拥有这些核心技术和部件的外国企业就获得了向中国企业索要垄断高价的“资本”,因此,产品卖得越好,市场越大,结果是交的专利费就越多,利润越薄。我国DVD、彩电行业的发展莫不如此。可见,虽然技术创新的能力是基础和前提,但使技术转化为“标准”,并使之带来更多收益的“能力”——即“战略”也很重要: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强化的。

基于我国部分家电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整体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的现实,一方面我们当然应该创造条件培育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对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鼓励和推动。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行,不仅可以增加企业技术成果的“价值”,还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投入成本和进入门槛。而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是为国内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成立和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已经成立的联盟,比如,数字家电标准联盟、彩电专利联盟等,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该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来推动和协调联盟发挥作用。

4.鼓励和推动节能家电和环保家电的发展

节能和环保因素已经成为家电工业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绿色壁垒也成为我国家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从而也成为影响家电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如果我国采取措施,大力推动节能家电和绿色家电的发展,就能把这一对当前家电工业经济效益的不利影响因素转换为推动家电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动力。

然而,从市场现状看,节能和绿色家电还处于“叫好不叫座”阶段。原因在于,企业生产节能和绿色家电需要增加成本,抬高产品售价,而产品价格高,消费者直接感受是节能家电“节能不省钱”。因此,节能和绿色家电的推广还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比如,可以考虑对企业开发节能和绿色家电进行补贴,或税收减免,对消费者购买节能和绿色家电实行补贴等。当然,同时还要通过强制标准的实施加快节能和绿色家电的推广和普及。

专栏18—1

家电企业:以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

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全民共识,国内家电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创新开始实实在在地实现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央空调:冰蓄冷技术日益兴盛

中央空调作为传统耗能大户,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节能不够重视,能源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中央空调的高能耗以及波及全球的能源危机催生了中央空调节能技术的变革。一种“夜间用电低谷制冰、白天用电高峰制冷”的“冰蓄冷”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引发了全球研发、推广热潮。据统计,北美、日本冰蓄冷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和75%。在借鉴国外冰蓄冷技术的基础上,志高已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变频冰蓄冷空调模块机”,并在日前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中,通过广东省经贸委及有关专家评审并中标,获得广东省政府300万元支持资金。

家用空调:节能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在过去以成本压缩为核心的竞争模式下,家用空调是白电中科技含量最低、利润最薄的产品。而在新的市场竞争规则下,擅长不正当竞争、内功虚弱的品牌被排除出了市场,而真正具有科技实力,在研发上投入成本的企业在市场上扩大了份额,美的与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联合推出了采用新型压缩机的美的超强制热空调——“新高效冷静星”。采用“旋涡增压”技术的空调突破了制热技术的瓶颈,不但能有效解决冬季家用空调制热和采暖效果差的技术难题,而且大大提高了家用空调的冬季制热和节能技术水平。

洗衣机:少用洗衣粉减少污染

《电动洗衣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于2007年3月1日起强制实施,继空调和冰箱以后,洗衣机成为第三种强制节能产品,非节能洗衣机将逐渐被市场淘汰。随着环保节能成为家电市场的流行趋势,各洗衣机厂商也抓住了节水、节电等热点进行技术创新。海尔力推不用洗衣粉洗衣机系列,三星亦将“银离子技术”引入精工数码系列滚筒洗衣机,推出高洗净比产品。在水污染、能源紧缺的当代社会,作为首家进行全系列能效标识资料备案的企业,海尔不用洗衣粉洗衣机实现了消费者对健康洗衣的需求,同时实现了无污染排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媒体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