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33027900000005

第5章 产业组织效益

提要

我国工业化进入以重化工业快速增长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连年平稳较快扩张,工业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资源支撑,资源和原材料消耗规模大、增长快,产业组织不合理、重点生产装置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日趋突出。与之相适应,国家制定了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竞争秩序、完善市场准入为核心的产业组织政策,强化了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之间的一致性,新型产业组织格局开始出现,产业组织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章运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从规模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各项规模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变动来分析我国工业产业组织及其效益的变动状况和趋势。为了尽快从整体上改变我国工业产业组织技术层次低、分工不合理、资源和环境制约严峻的问题,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关系,优化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制度环境,加强和完善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政策,着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新型专业化协作分工体系的建立。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化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阶段,也对改善我国工业产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不断完善,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市场准入制度、金融政策、竞争政策之间的衔接和互相强化受到重视,重点产业的主要生产装置的技术和消耗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工业产业组织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改善了,工业产业组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工业产业组织还存在技术层次低、分工不合理、资源和环境制约严峻的问题。

一、我国工业产业组织变化的状况和特点

在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在萨伊的土地、劳动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生产要素——“组织”。马歇尔提出的“组织”,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之间的组织、不同产业之间的组织以及政府组织等。这里侧重研究工业内部各行业组织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形成和演进的状况。

1.规模企业快速成长,企业平均规模连年扩大

2000~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量从162885个增加到271835个,增加了67%;增加值从25394.80亿元增加到72186.99亿元,增加了184%;总资产从126211.24亿元增加到244784.25亿元,增加了94%;主营业务收入从84151.75亿元增加到248544.00亿元,增加了195%;从业人员从5559.36万人增加到6895.96万人,增加了24%。相应地,以上述指标反映的企业平均规模,除了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下降外,均呈连年扩大之势。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增加值、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从2000年的1559万元、7748万元、516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656万元、9005万元、9143万元,增长率依次为70.37%、16.22%、76.98%。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增加值增长率明显高于总资产增长率,这既是工业产品市场需求扩张和价格提高的结果,也与生产装备更充分利用有关。

2.各行业企业平均规模均呈扩张趋势,行业间企业平均规模差距扩大

从规模变化指标看,各行业企业平均规模普遍扩大,但不同行业企业规模扩大的幅度差距较大。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增加值、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三个指标,2005年分别为2000年的1.7倍、1.16倍和1.77倍。各行业差异,以增加值指标为例,烟草制品业增加值2005年为2000年的3.97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5年增加值均为2000年的2倍以上。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个行业2005年增加值为2000年的1.8倍以上。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为企业平均规模扩大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从企业绝对规模看,不同行业差异较显著。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量为271835个,平均每个企业增加值2656万元,平均每个企业总资产9005万元,平均每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143万元,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254人。企业平均增加值超过10亿元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企业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企业平均增加值分别超过27亿元和10亿元。企业平均增加值超过1亿元的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超过5000万元的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平均增加值最小的是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这两个行业企业平均增加值均在1000万元以下。

3.大中型企业绝对指标快速扩张,结构地位略有下降但基本稳定

一些行业大企业的崛起是近几年我国工业化中的一个新现象。大中型企业主要规模指标及其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积聚和组织生产要素的能力,也能反映在整个工业部门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消除资源环境利用方式不合理和企业内部效率低下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问题。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和补偿机制,创造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消除外部性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政府职能只有同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相结合,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工业发展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路。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核心是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在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各自的作用,优化企业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制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业组织政策,强化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的市场准入标准。根据土地、水、矿产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出发,对采掘业和制造业中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做出明确的准入规定,对相关企业生产工艺与装备技术水平、资源能源消耗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指标、废物处置方法、危险废物管理、废物回收利用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环保等规定,予以关停和淘汰。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源和环境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培育资源和环境产权交易市场,使市场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