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33027900000007

第7章 劳动力利用效率

提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劳动力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为工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从工业整体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应主要归因于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就业结构变化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很小。这说明中国工业企业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劳动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管理等途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还很落后,甚至还不及某些中等发达国家。中国还有必要提高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要迅速地、全面地提高劳动力素质,使人力资源在附加价值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在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近5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及技术的变化,我国工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在效率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工业效率中,劳动力利用效率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显示了劳动力对附加价值产出的贡献程度,同时也是劳动报酬分配的重要依据,是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的源泉。本章将对2001年以来的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以下简称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状况,从实际水平、增长率、增长因素、行业比较、国际比较等角度做出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工业劳动力总量及结构的变化

1.劳动力总量稳步增加

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是6895.96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26.7%。工业从业人数在2001~2005年之间持续增加,且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为工业从业人数在此前的1995~2000年一直处于持续减少状态,所以,可以说,工业劳动力总量减少的局面,在2001年以后已经得到了扭转,劳动力总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2.各行业劳动力比重增减状况不同

各行业从业人数占工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2005年,比重最大的10个行业是(按降序排列):纺织业(8.5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3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0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33%);通用设备制造业(5.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0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9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17%)。比重最小的10个行业是(按升序排列):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22%);烟草制品业(0.2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5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61%);化学纤维制造业(0.62%);非金属矿采选业(0.6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6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97%);家具制造业(1.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8%)。

2005年与2001年比较,15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占工业从业总人数比重有所提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按降序排列):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提高2.6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提高1.1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提高0.99%);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提高0.66%);塑料制品业(提高0.51%)。21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占工业从业总人数比重有所下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按降序排列):非金属矿采选业(下降0.3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0.9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0.5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56%);饮料制造业(下降0.46%)。

3.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

工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各行业劳动力比重的增减上,在对劳动力的质的需求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近年,工业部门对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快速增加,企业不仅要求在职员工掌握更高、更多、更新的技能,在招聘员工时,也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等。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这样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掌握新技术、技能的劳动力越来越供不应求。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监测显示,“十一五”期间,工业部门对有技术等级的工人、有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的需求量,一直超过具有同等条件的求职者的数量,由此产生了“技能劳动力短缺”现象,其程度越来越严重。2001~2006年部分城市的有技术等级、技术职称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与具有同等条件的求职者的数量的比值,即所谓的求人倍率。求人倍率大于1,则表示劳动力供不应求,求人倍率小于1,则表示劳动力供大于求。2002年是一个分界线,在它之前所有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率都小于1,在它之后求人倍率都超过了1,并且数值越来越大。这说明,社会各部门对有技术等级、技术职称人员的需求数量在2002年后不断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具有同等条件的劳动力的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在有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的劳动力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需求量较大,不足程度也较严重。

另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对全国40个城市单位岗位空缺和技能人才情况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在不同规模企业及不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从规模来看,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组织的需求量最大,第二位是中型企业,第三位是大型企业;按地区看,西部地区的需求量最大,中部地区位于第二位,东部地区第三。

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供不应求,所以中高级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不断上涨。以上海市为例。2006年,高级技师车工的工资中位数为54992元,比2005年增长了11%,磨工和镗工的高级工的工资中位数为40266元和42844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0.6%和14.8%,技师等级的锅炉维修工、电机检修工、变电检修工的工资中位数也达到了91568元、88681元和79696元,汽车制造业中的车身设计人员、车辆零部件设计人员、汽车电机电器设计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也处于不断上涨的状况。

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状况

1.工业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投入一单位所得到的工业产出,在统计上等于工业增加值除以劳动投入(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因此,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取决于工业增加值的增加幅度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幅度的相对大小。如果工业增加值的增加幅度大于劳动投入的增加幅度,劳动生产率就提高,如果工业增加值的增加幅度小于劳动投入的增加幅度,劳动生产率就降低。

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104680元/人,比2001年增加了101.1%,按照这个增长率除以4计算,2001~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比上年提高了25.3%,这个增长速度是很高的。这表明工业的劳动力利用效率得到改善,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001年以来,工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并且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和劳动投入的增长来看,工业增加值高速增长,劳动投入相对增长较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明显大大超出了劳动投入的增长。虽然劳动投入的增长整体上也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它与工业增加值增长之间的差距没有缩小,相反越来越大。由此可以认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大大超出劳动投入的增长,是工业劳动生产率不断快速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2.行业因素贡献率高于就业结构变化因素

从理论上讲,也可以把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原因理解为两个:一个是工业内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以下简称为“行业因素作用”;另一个是工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化的作用,以下简称为“就业结构变化因素作用”。行业因素作用,是指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导致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多种原因。例如,增加先进设备、技术革新、改善管理、提高劳动力素质等都能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上升。行业因素作用综合反映各行业在多种原因作用下改善生产效率、提高劳动投入效益的状况。就业结构变化因素的作用,则是指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的就业人数在工业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上升,以及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工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对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由于资金积累多,生产规模扩大迅速,其结果导致就业规模扩大迅速,劳动力向这些行业移动。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的转移,带来了工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结构变化因素的作用,实质上也就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它表明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就业结构,也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当我们把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分解为行业因素作用和就业结构变化因素作用时,就可以认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过程,不仅包括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也包括工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即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的过程。

以上这两个因素,经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地说,即使没有技术进步、要素投入的增加,仅有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行业向生产率高的行业流动,工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也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最简单明了的就业结构变化的作用。而行业因素,本身就是指各行业通过技术进步、减少劳动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管理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程度,它当然会促成整个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分析,可以增进对劳动生产率的认识。

36个行业组成的工业全体劳动生产率(2001~2005)的增长因素贡献率的计算结果。从中可以看到,2001~2005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比上年增长24.8%,其中有26.1个百分点是由行业因素作用所带来的,行业因素作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5.2%,而就业结构变化因素对劳动生产率增长仅起到了负作用,就业结构变化因素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负作用率是——5.2%。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应主要归因于行业因素的作用。

对比2000~2001年与2003~2005年,可以发现,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13.3%上升到21.7%,行业因素作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从98.5%上升到104.6%,而由就业结构变化因素作用所带来的增长则从1.5%下降到——5.1%。这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伴随着各行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改善和劳动投入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这是工业增长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所带来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工业在与国际接轨的竞争过程中不断提高效率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了在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过程中,由就业结构优化所带来的作用很小。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虽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此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很小,就业规模增长很低,它在工业总就业规模中的比重上升很慢,甚至是下降的。

三、工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状况

1.行业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差别

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差别很大。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为137925元/人,36个行业中6个行业超过了平均值,30个行业低于平均值,最高劳动生产率(烟草制品业)为1047313元/人,最低劳动生产率(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是34583元/人,最高劳动生产率约是最低劳动生产率的30倍,行业之间的差距较大。

衡发展所带来的差距。首先是行业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均衡,利于构建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整个工业的水平。所以,要根据长期的发展战略,对重点行业给予政策支持。另外,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社会角度来看,私营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生产率低就意味劳动者缺少提高收入的依据,这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投入的减少。所以,要解决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从前面分析中可以看到,资本集约型行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低。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有的资本集约型行业的劳动需求将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不变,有的资本集约型行业的劳动需求则将趋于减少。因此,资本集约型行业不可能吸收从其他行业分流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劳动集约型行业中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如装备行业等,具有较高的就业规模,这些行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大力促进劳动集约型行业中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我国装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提高很快,但劳动投入增长不平衡,电气机械、通信计算机等设备行业增长很快,而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的劳动力投入增长较慢。尽管发展服务行业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一个有力措施,但工业内部对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引进方向也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结合国情,摸索出既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又能具有高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的技术来。

专栏6—1

全球劳动生产率排行榜出炉 中国增速第一

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仅增长了1.4%,而中国、印度等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增长非常强劲,分别是9.5%和6.9%。欧盟12个新成员国的平均生产率增长有明显复苏,由2005年的2.5%上升至3.9%。由于中国新生的市场需求,促使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

据英国媒体报道,随着欧洲经济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强劲增长,欧洲的劳动生产率表现也在去年得到了改善。但是,尽管北欧国家和德国的生产率出现改善,但南欧国家的生产率却持续疲软。在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这些南欧国家,其经济增长更多来源于就业率的攀升,而不是经济效率的提高。

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依然保持着极高的生产率增速。在这些地方,低效率的公司不断被淘汰,大量工人从农业等相对低效的行业转移到制造业。

美国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放慢,仅增长了1.4%,创下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并远落后于德国和日本。2006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日本生产率复苏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的出口业绩较好,但是服务业生产率增长仍然令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