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气场大全集
33029100000014

第14章 气场来自处世智慧(2)

去过庙里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财务,所以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分厘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分工合作以后,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韦陀身上,体现的是做人的“方”;弥勒佛则是“圆”的代表。很显然,无论是方或是圆,都没有方圆合一来得好。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学校时成绩是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有的人在学校时成绩是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十分赞赏“外圆内方”的做人原则。他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老先生的话,实际上是对“外圆内方”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他看来,“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真可谓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同样,动为方,静为圆;刚为方,柔为圆。以不变应万变是方,以万变应不变是圆。凡事都在圆中预、方中立,这是古人谋事的原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事物都在这方圆之中,而方圆也是历史和哲学的辩证。

大学者纪晓岚身处清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过渡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官场中,随机应变,方圆相济,上得天道,下抚黎民,生前显赫,死后留芳。他传奇般的成功就在于他巧妙地将方和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成了天理与人欲、品德与才华、生活与事业、为学为官等一系列看似对立的事物之间的高度统一。从方圆的角度来看待纪晓岚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发现:就人际交往而言,纪晓岚认为,一个人与最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有对立面;与最仇恨的敌人之间,也有依赖面。处理好人际关系,主要就是根据彼此依赖面大还是对立面大,巧妙地把握方与圆的转化。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纪晓岚在处理自己与皇帝的关系时,也充分地运用了方圆之道。一天,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大佛寺。君臣二人来到天王殿,但见殿内正中一尊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正在看着他们憨笑。乾隆问:“此佛为何见朕笑?”纪晓岚从容答道:“此乃佛见佛笑。”乾隆问:“此话怎讲?”纪晓岚道:“圣上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今之活佛,今朝又来佛殿礼佛,所以说是佛见佛笑。”乾隆暗暗赞许,转身欲走,忽见大肚弥勒佛正对纪晓岚笑,回身又问:“那佛也看卿笑,又是为何?”纪晓岚说:“圣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总之,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

宽容待人的人受人尊敬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有时甚至是恶意的攻击,针锋相对,会让你徒增懊恼。但如果你能宽容别人的过失,以豁达的心胸面对,你会发觉宽容比发怒更让你畅快。

阿诺德说过,“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宽容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使人明辨是非,同时,不计个人得失,可以让人着眼于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时一事。宽容胜过一剂良药,不仅能给对方带来好心情,而且可以使自己身心舒畅。宽容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如果说苛责、仇恨和嫉妒是人心中的沙漠,那么宽容便是那沙漠之中的绿洲和河流。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赢得多少人。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宽待,多一分善意,我们身边就会更加和谐,人生也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有一次,在开往费城的火车上,中途一个妇人上了车,走进一节车厢,坐在了座位上。这时候,走过来一位略显肥胖的男子,坐在她对面的坐位上,点了一根香烟。她禁不住咳了几声,身子也挪来挪去。

可是,那个男子丝毫没有注意到她的暗示。最后,妇人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你多半是外国人吧?大概不知道这趟车有一节吸烟车厢,这里是不让抽烟的。”

那个男子一声不吭地掐灭了香烟,扔出了窗外。

过了一会儿,列车员过来对老妇人说,这里是格兰特将军的私人车厢,请她离开。她听了大吃一惊,站起身就往门口走。她看着将军一动不动的身影,心里有些慌张和害怕。而整个过程中,将军仍像刚才一样表现出了他的宽容大度,没有给她任何难堪,甚至没有取笑嘲弄她的神情。

将军在妇人面前表现出了自己的涵养,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贵而轻视她;相反,却顾及到了妇人的尊严,让妇人备受感动,也让我们学到了做人的学问。

一个有志于事业成功的人,宽容对他来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人生必修课。胸襟博大,心宽志广,万事顺达,他就会上下和睦,左右逢源,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使自己的事业大有成就。学会宽容,也许这正是人生处世最高深、最艰难的修炼,谁的修炼最独特、最成功,谁在生活中得到的益处就最多。正所谓吃亏是福,忍让是德。宽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良好道德和修养。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一天他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椅子,他知道这是贪玩的小和尚借此越墙到寺外去玩。于是长老搬走了椅子,站在那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来了,他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踩上去的感觉有点儿怪,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儿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被挪走了,刚才是长老用背脊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不已,以后的一段日子他都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甚至压根儿没提及这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沉默和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寺院的住持。

一个人没有容人的肚量就不会有大的成就。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很容易与别人融洽相处,同时也很容易获得朋友。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并非有三头六臂,也并非功力过人,而是因为他们有容人的肚量。法国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美德。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宽容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能融化心头的冰霜。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变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我们生活在茫茫人世间,难免会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心怀仇恨之时,仇恨便会悄悄成长,最终会导致堵塞通往成功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在自己的心里装满宽容,那样我们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机遇。

总之,宽容是一种胸怀。人要成大事,就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只有养成了坦然面对、包容一些人和事的习惯,才能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宽容是一门交际的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能够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它像一种明澈而柔润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宽容是一种自我解脱。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赐予自己幸福和快乐;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微笑和友善,你的心灵会很踏实和轻松;也只有怀有一颗宽容之心的人,才会看到生活中更美好更真诚的一面。宽容了他人,受益了自己,是做人的大度和涵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它不仅体现着人性的仁爱,更体现着一种智慧的心态。

谦逊更能提高身价

谦逊不仅是一种为人的品格,而且是一种做人的策略。

做人贵在谦逊。《周易·谦卦》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总是以谦恭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自身。一个谦虚的人总能获得周围人的认同赞扬,从而使自己的社会交往更加游刃有余。同时,谦逊的心态又会使自己具备一种认真做事的精神,更加踏实和敬业,同时会使事情完成得更好。

谦逊做人就是低调做人。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事情很好地获得解决。

如果一个人执著于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可能就会发生落难的悲剧;如果放下身段,抛开身份,也许会发现,面前的路越走越宽;如果降低姿态,低调做人,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现,自己得到的会更多。

瑞典前首相帕尔梅是位十分受人尊敬的领导人。他当时虽贵为政府首相,但仍住在平民公寓里。他生活十分简朴,平易近人,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帕尔梅的信条是:“我是人民的一员。”除了正式出访或特别重要的国务活动外,帕尔梅去国内外参加会议、访问、视察和私人活动,一向很少带随行人员和保卫人员。只是在参加重要国务活动时才乘坐防弹汽车,并有两名警察保护。

在1984年3月,帕尔梅去维也纳参加奥地利社会党代表大会,也是独自前往的。当他走入会场的时候,还没有人注意到他,直到他在插有瑞典国旗的座位上坐下来,人们才发现他。对他的举动,与会者称赞不已。

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是帕尔梅为人的重要特点。帕尔梅从家到首相府,每天都坚持步行,在这一刻钟左右的时间里,他不时与路上的行人打招呼,有时甚至与同路人闲聊几句。帕尔梅和他周围人的关系处得都很好。在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帮助别人,毫无高贵者的派头。帕尔梅一家经常到法罗群岛度假,和那里的居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那里的人都将他看做朋友。他常常在闲暇时间独自骑车闲逛、铡草打水、劈柴生火、干些杂活,以此来联系和接触群众,使彼此之间亲如家人。

帕尔梅喜欢独自微服私访,去学校、商店、厂矿等地,找学生、店员、工人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他从没有首相的架子,谈吐文雅、态度诚恳,也从不搞前呼后拥的威严场面。这些都使他深得瑞典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