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嘴边”的面子,也就是几句得体的话就能得到的面子。我们说不死要面子,但另有一些面子又是不能不要的,比如迎来送往、求人办事过程中,简单的场面话就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何乐而不为呢?
1.会套近乎赢得好感
一踏入社会,应酬的机会就多了,这些应酬包括去别人家做客、赴宴、会议及其他聚会等。要想不丢面子不管你对某一次应酬满不满意,“场面话”一定要讲,套近乎的话也一定要会说。
什么是“场面话”?简言之,就是让主人高兴的话。既然说是“场面话”,可想而知就是在某个“场面”才讲的话,这种话不一定代表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一定合乎事实,但讲出来之后,就算主人明知你“言不由衷”,也会感到高兴。说起来,讲“场面话”实在无聊之至,因为这几乎能和“虚伪”划上等号,但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不讲就好像不通人情世故了。
聪明人懂得:“场面之言”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应酬的技巧和生存的智慧,在世间生存的人都要懂得去说,习惯于说。为此:
(1)学会几种场面话
当面称赞他人的话——如称赞他人的孩子聪明可爱,称赞他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他人教子有方等等。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存在相当的差距,有时正好相反,而且这种话说起来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有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人越多他越高兴。
当面答应他人的话——如“我会全力帮忙的”、“这事包在我身上”、“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得罪人;对方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一下,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之计的作用。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场面话我们不想说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2)如何说场面话
去别人家做客,要谢谢主人的邀请,并盛赞菜肴的精美丰盛可口,并看实际情况,称赞主人的室内布置,小孩的乖巧聪明……
赴宴时,要称赞主人选择的餐厅和菜色,当然感谢主人的邀请这一点绝不能免。
参加酒会,要称赞酒会的成功,以及你如何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参加会议,如有机会发言,要称赞会议准备得周详……
参加婚礼,除了菜色之外,一定要记得称赞新郎新娘的“郎才女貌”……
说“场面话”的“场面”当然不只以上几种,不过一般大概离不了这些场面。至于“场面话”的说法,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要看当时的情况决定。不过切忌讲得太多,要点到为止最好,太多了就显得虚伪而且令人肉麻,这样就让人看出我们的真面目了。
说场面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与对方套近乎,套近乎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套近乎的技巧就是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通过套近乎而顺利达成谈判目的的轶事:
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
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终于产生了奇效。
在这次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做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日本议员先后五处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结实,套得牢靠。
2.没话找话免冷场
不善言谈在交际场合很容易陷入尴尬局面。要想成为沟通的高手,首先必须掌握善于没话找话的诀窍。
没话找话说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是深入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
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1)众人都关心的话题
面对所求的对象,要选择人家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他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他想谈、爱谈、又能谈的,自然能说个不停了。
(2)借用新闻或身边的材料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收到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提问的方式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老兄在哪儿发财?”“您孩子多大了?”等。
(4)找到共同爱好
问明对方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足球,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最近的精彩赛事,某球星在场上的表现,以及中国队与外国队的差距等,都可以作为话题而引起对方的谈兴。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搭上关系,由浅入深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想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几个方法:
①适时切入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②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③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对方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3.拉近距离好说话
日常交往并不总是在熟人间进行,求人办事则常常要闯入陌生人的领地。进入一个陌生的家庭环境里,要迅速打开局面,首先要寻求理想的“突破口”。有了“突破口”,便可以以点带面或由此及彼地发挥开去,从而实现让对方在感情上接受你的效果。老人、小孩容易接近,也喜欢你接近,融洽全家气氛,这样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套近乎”的目的。
人常说:要讨母亲的欢心,莫过于赞扬她的孩子。聪明的人应该利用孩子在交际过程中充当沟通的媒介,一桩看似希望渺茫的事,经过孩子的起承转合,反倒迎刃而解。
纽约某大银行的乔·理特奉上司指示,秘密进入某家公司进行信用调查。正巧理特认识另一家大企业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董事长很清楚该公司的行政情形,理特便亲自登门拜访。
当他进入董事长室,才坐定不久,女秘书便从门口探头对董事长说:
“很抱歉,今天我没有邮票拿给您。”
“我那12岁的儿子正在收集邮票,所以……”董事长不好意思地向理特解释。
接着理特便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可是董事长却含糊其词,一直不愿做正面回答。理特见此情景,只好离去,没得到一点儿收获。
不久,理特突然想起那位女秘书向董事长说的话,邮票和12岁的儿子。同时,也联想到他服务的银行国外科,每天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有许多各国的邮票。
第二天下午,理特又去找那位董事长,告诉他是专程替他儿子送邮票来的。董事长热诚地欢迎了他。理特把邮票交给他,他面露微笑,双手接过邮票,就像得到稀世珍宝似地自言自语:
“我儿子一定高兴得不得了。啊!多有价值!”
董事长和理特谈了40分钟有关集邮的事情,又让理特看他儿子照片。一会儿,没等理特开口,他就自动地说出了理特要知道的内幕消息,足足说了一个钟头。他不但把所知道的消息都告诉了理特,又召来部下询问,还打电话请教朋友。理特没想到区区几十张邮票竟让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其实,再强硬、再难打交道的人,只要能找到他感情的软肋事情就好办。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的话如能让他的心窝子热乎乎的,求人办事会变成别人主动为你办事。
4.说话不能惹人厌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交际效果。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社交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
(1)考虑对方的年龄特征
见到长者,一定要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妇女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合适。
(2)考虑对方的职业特征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难免使人反感。可见在称呼上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听着不舒服。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和复杂,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既不能都叫“师傅”,也不能统称“同志”。比如,对外企的经理、对外商,就不能称“同志”,而应称“先生”、“小姐”、“夫人”等。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称呼倒会使人们感到自然亲切。这种称呼,在开放特区也逐渐为国内的一般工作人员所接受。
(3)考虑对方的身份
有位大学生一次到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他的爱人开门迎接,当时不知称呼什么为好,脱口说了声“师母”。老师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这位学生大10多岁左右。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称呼呢?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应称呼“师母”,但这是旧称,人家因年龄关系可能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
(4)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小姐”之类的称呼,反倒显得外道、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外交场合,宴请外宾时,这种称呼先后有序更为重要。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这样称呼:“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5)考虑说话的场合
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别不同的场合。在正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你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6)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鸡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了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礼仪看起来好像简单,但处理不好会耽误大事。三国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向曹操献了一计,致使袁绍失败,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进冀城城门时一句“阿瞒,汝不得我,焉得入此门?”为自己掘好了墓坑。所以,有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他再次以“汝等无我安得入此门”时,被许褚怒而杀之了。并且将其人头献给了曹操。虽然曹操深责许褚,但从许褚献头时所说:“许攸无礼,某杀之矣!”的理由看,不能不说许攸是死于曹操之手,因为光其对许褚“无礼”是不可能被随便杀之的,最起码曹操有默许之嫌。可见礼与无礼有生死之别。
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礼貌举止有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说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在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
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无疑处于一个“求人”的地位,她能靠一句话而求人成功,聪明之处正在于以一个“礼”字把对方架在了很高的位置:他应该休息,而且他是个好人,因为如果他不“睡”了,他会主动让给你的。显然,一个再无礼的人面对这样的礼貌也不会无动于衷。
谁都愿听顺耳话,何况是在被人求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在求人办事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5.说话不怕驳面子
求人办事有时得硬往上缠,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一次不行,再求一次,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听什么,一被驳回就打退堂鼓的人办不成事。
有这么一位朋友,去找别人办事,拿出烟来递给对方,对方拒绝了,他便一下子失去了托他办事的信心。这样不行,这样的心态什么事也办不成。俗话说,张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见硬就退是求人办事的大忌。有道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想当乞丐又不想张口,有几个这样的大头,愿意主动地把好处让给你?要是真有那样的事倒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他的动机了。所以我们说,要想求人应该有张厚脸皮。如上例所说,对方不要你的烟,可能是因为怕你找他去办事,所以才拒绝的。但话说回来,你应该这样想才对,对方不要你的烟,并不等于你不找他去办事,尽管他用这种办法给了你求他的念头降了温,但俗话说,让到是礼,你同他一直是处在同一个高度上讲话。虽说求人三分短,但刘备尚能三顾茅庐,你比刘备如何?更何况不图二分利,不起大五更。如果你决定求人,对方一时不能合作,你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申请,反复渲染,反复强调,那么就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宋朝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是个性格坚韧的人。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二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般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不得不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感动。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再硬的心也经不住硬磨。求人的精髓在于一个“求”字,只要你下定决心,一求再求,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另外,平常说话办事中还有一种较好的办法,叫“泡蘑菇”,也属这个范畴。就是不管对方答应不答应,采取不软不硬的蘑菇战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不怕对方不高兴,在保证对方不发怒的前提下,让对方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你的要求。但使用这种方法要适度,就是说想“泡蘑菇”,不仅要能“泡”,还要会“泡”。换言之,“泡”,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硬和人家耍无赖,而是要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某市保险公司张科长到一个乡开展保险业务,因群众对保险工作性质不了解,怕吃亏,不愿参加,其中村长最为固执。张科长决心攻下这个堡垒,他天天跑几十里路去向他们宣传、动员,村长怕见他,就躲着走。一次听说村长到几十里外的邻县亲戚家帮助盖房,他骑车追了去,车子一放,袖子一挽就干活。干完活还和村长磨。
为了找一个长谈的时机,张科长干脆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赶到村里,在村长家门外一站两个钟头,村长起床开门愣住了,见张科长淋得像水鸡,便一把将他拉进屋里说:“张科长,你就别‘泡’了,我们参加还不成吗?你这种精神头,就是‘上帝’也得举手投降!”
村长这个堡垒一攻破,这个村参加保险工作的局面就打开了。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认识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但需说明的是“厚脸皮”决不是不要脸,所以不管“泡”也好,还是“厚”也好,都要有度,度是办事成功的标尺。
6.顺便提起免遭拒绝
有时候,开口就把所求之事告诉对方,一旦被对方回绝,便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不妨尝试着用“顺便提起”的说话技巧,好像不经意间说出来,让对方不知不觉中答应下来。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他需要他帮助自己成名,帮助格里莱成为这家大报的成功出版家。而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州从事律师业。
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从许多电讯中间,他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为明天的报纸写段关于这一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做。社论写得很棒,格里莱看后很赞赏,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一个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由此可以得出求人办事儿的规律: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在运用这一策略的时候,要注意的是:诱导别人参与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应当首先引起别人的兴趣。
当你要诱导别人去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时,先得给他一点小胜利。当你要诱导别人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时,你最好给他一个强烈刺激,使他对做这件事有一个要求成功的希求。在此情形下,他的自尊心被激起来了,他已经被一种渴望成功的意识刺激着了,于是,他就会很高兴地为了愉快的经验再尝试一下了。
凡是领袖人物,都懂得这是使人合作的重要策略。但有的时候,常常要费许多心机才能运用这个策略,有时候又很便当。像雷特猎获约翰一例,他只是稍许做了些安排。
总之,要引起别人对你的计划的热心参与,必须先诱导他们尝试一下,可能的话,不妨使他们先从做一点容易的事儿入手,这些容易成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往往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真正的成功。
实际上,这种说话技巧在中国传统智慧中并不少见。
东北军阀张作霖喜欢搓麻将,在玩牌中,发生过一件趣事。
有一个政客,想在东北谋一个美差,曾经请了个有势力的大老板,把他推荐给张作霖,张也表示同意委以重任。可一等再等,委任状迟迟不下来,急得那个政客像热锅上的蚂蚁。
说来也巧,他有一次遇到了一位旧友,此人正好是张作霖的顾问。这位政客把自己的处境告诉了他,请求他催催张作霖。
哪知那顾问一个劲摇头:“不好办啊!你既有人推荐了,我再为你去说情,好像是追问他一般。他是一个多疑的人,便会想到你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在他那里谋事。本来也许会给你个差事,这样一来,非便不给,搞不好还会招来祸殃呢!”
不过,顾问到底是顾问。他见政客一脸的失望,竟也为朋友想出条主意:
“我想到一计,老头子近来很高兴打牌,我们就借某总长家里,请人来吃饭打牌。打牌时你也来,你是打麻将的老手,每次是包赢不输。这回你只许输,不许赢。不妨连自己的底也输光,一定要让老头子赢得满意。到那时候,我自有妙计。”
到了约定的那天,在某总长家里,由那位顾问出面请张作霖吃饭。酒饭之后,拉出桌子来作方阵之战。
一切照顾问的计划进行,这天,张作霖的牌风可顺呢!要什么牌就来什么牌,要吃有吃,要碰有碰,要做庄就连庄。他高兴得一个劲儿地乐!
那政客真不愧是打麻将的能手,张作霖手中的十三张牌他摸得透透的。知道张在等和了,就拆了搭子给他和满贯。十二圈牌打下来,一结算,那政客输了2000元,张作霖赢了1800元。
1800元在张作霖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可他这次却玩得十分开心得意,自然以为牌摸得好,运气也好!那政客开了支票,付了赌款,匆匆去了。
打过牌后,张作霖要吸筒烟提神,那顾问就陪在烟榻旁烧烟。两人边吸边聊,顾问捧他:“大帅,您这牌可打得太棒了!”
张作霖吸了口烟,笑道:
“哪里,碰运气罢了!”
那顾问话锋一转:
“今天那一位可输苦了!他也不是个富有的人,这次到北京来,是想谋一个差事的。”
张作霖听了把烟枪一搁道:
“他是你的朋友,那就把支票还给他得了,咱们一千两千的也不在乎!”
说着就去口袋掏支票。
那顾问连连摆手道:
“使不得,使不得,他也是个要面子的人,输了的钱,他决不会收回的。他在前清也是个京官,还有些才干呢!大帅要可怜他。就周全周全他,给他个什么职司,他就感激不尽啦!”
张作霖突然想起了什么,拍拍脑袋道:
“噢,想起来了,某老也曾经推荐过他,我就成全了他吧!”
那顾问忙道:
“那我先替他向大帅谢恩啦!”
不出一个星期,那个政客就到东北去做官了。
顺便提起的说话求人方式实在是高,即使不成,也避免了直来直去可能遭遇的尴尬。
7.话不在多全在点上
求人办事尤其是场面上对方对你还有一定距离感的时候,要想让人家心甘情愿地替你办事,一味靠夸夸其谈不一定能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摸清对方底细,对症下药,话不必多,一定要说到点子上。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办事说话时可以说深得其中真味。
自从胡雪岩的靠山王有龄就任“海运局”坐办后,抚台交托王有龄去上海买商米来代垫漕米,以期早日完成浙粮京运的任务。漕米运达的速度,与江南诸省地方官的前途关系甚大。至于买商米的银款,由胡雪岩出面,到他原来的钱庄去争取垫拨。
在松江,胡雪岩听到他的一位朋友说,松江漕帮已有十几万石米想脱手求现,于是他弃舟登岸,进一步打听这一帮的情形,了解到松江漕帮中现管事的姓魏,人称“魏老五”。胡雪岩知道这宗生意不容易做,但一旦做成,浙江漕米交运的任务随即就可以完成,可减免许多麻烦。所以他决定亲自上门谒见魏老爷子。
胡雪岩在他的两位朋友刘老板和王老板的带领下,来到了魏家。时值魏老爷子不在家,只其母在家,她请三人客厅候茶。只见到魏老爷子的母亲,刘、王二老板颇觉失望,然而胡雪岩细心观察,发现这位老妇人慈祥中透出一股英气,颇有女中豪杰的味道,便猜定她必定对魏当家的有着很深的影响力,心下暗想,要想说动姓魏的,就全都着落在说服这位老妇人身上了。
胡雪岩以后辈之礼谒见,魏老太太微微点头用谦逊中带着傲岸的语气请三人喝茶,一双锐利的眼光也直射胡雪岩。当三人品了一口茶之后,魏老太太开门见山地问道:“不知三位远道而来,有何见教?”
胡雪岩很谦卑地说道:“我知道魏当家的名气在上海这一带是响当当的,无人不晓,这次路过,有幸拜访。并想请魏大哥和晚辈小饮几杯,以结交结交友情。”
寒暄过后,在魏老太太的要求下,胡雪岩也不便再拐弯抹角了,便把这次的来意向魏老太太直说了。听完胡雪岩的话后,魏老太太缓缓地闭上眼睛。胡雪岩感觉到整个空气似乎凝固了,时间过得很慢。良久,魏老太太又缓缓地睁开眼睛,紧紧地凝视着胡雪岩说道:“胡老板,你知不知道,这样做是砸我们漕帮弟兄的饭碗?至于在裕丰买米的事,虽然我少于出门,但也略知一二,胡老板有钱买米,若裕丰不肯卖,道理可讲不通,这点江湖道义我还是要出来维持的。倘若只是垫一垫,于胡老板无益可得,对于做生意的,那可就不明所以然了。”
听了魏老太太的话,胡雪岩并没有灰心,相反却更加胸有成竹地大声说道:“老前辈,我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如今战事急迫,这浙米京运可就被朝廷盯得紧了,如若误期,朝廷追究下来不但我等难脱罪责,我想漕帮也难辞其咎吧!为漕帮弟兄想想,若误在河运,追究下来,全帮弟兄休戚相关,很有可能被扣上通匪的嫌疑,魏老前辈可对得起全帮弟兄?”
这句软中带硬的话正好击中魏老太太的要害之处,使得魏老太太不得不仔细思量,终于答应了胡雪岩的要求。
胡雪岩再三强调其中道理,魏老太太听完之后,终于心中暗肯,于是吩咐手下人将儿子魏老五叫来。
过不多久,一男子风尘仆仆地冲了进来,只见他约摸四十上下,个头不高,但浑身肌肉饱满黝黑,两眼目光也是如鹰一样,内行人一见便知是个厉害角色。此人正是漕帮现在的执事魏老五。魏老五向魏老太太请安后,魏老太太引见了胡雪岩和刘、王二位老板,看着老人家对胡雪岩三人的尊敬劲,魏老五也很客气地称呼胡雪岩为“胡先生”。
魏老太太说:“胡先生虽是道外之人,却难得一片侠义心肠。老五,胡先生这个朋友一定要交,以后就称他‘爷叔’,吧。”
老五很听话地改口叫道:“爷叔。”
“爷叔”是漕帮中人对帮外的至交的敬称,漕帮向来言出必行,虽然胡雪岩极力谦辞,但魏老五喊出第一声“爷叔”,其余的人也就跟着齐呼“爷叔”。
当晚,魏家杀鸡宰鹅,华灯高掌。魏老太太、魏老五、胡雪岩、刘、王二位老板频频举杯,以祝友谊。就这样,凭着胡雪岩的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与漕帮的龙头老大魏老五由初识而结成莫逆之交。以魏老五的威信,胡雪岩买米的事已不成问题。
在与魏老五的关门弟子尤老五,也就是现行的漕帮老大商谈买米一事中,胡雪岩见尤老五面露难色,只是迫于师父魏老五的面子不好讲,所以口头上虽然答应了,心里面却是十二分的不愿意。见此情景,胡雪岩并没有乘人之危,买了米就走。他打开天窗说亮话,告诉尤老五,有什么难处只管说,不然我胡雪岩就不买这批米了。尤老五见胡雪岩如此直爽,也没什么顾虑了,就把自己心中的隐衷对胡雪岩一吐为快。原来自从官粮海运以后,漕帮的处境十分艰难,目前正是缺银少钱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现钱,而胡雪岩的“买”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待官粮收齐后,又要退还漕帮,现在买,只是一时的周转之计,以后到漕帮手里的还是米,这使尤老五很为难,但魏老五已经答应下来了,他也不敢有所怨言。
胡雪岩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上与出资买米的钱庄总管张福康商量,看钱庄能不能待漕帮以后把退还的米卖掉后再收回现在支出的银两,而不是一俟退米之后,就急于收回银两。张福康知道胡雪岩是值得信赖的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尤老五的难处解决了,他自然非常高兴,也极为欣赏胡雪岩的为人。于是,买米的事很快就谈妥了。
胡雪岩这次买到的不仅仅是米,还买到了与尤老五的“情”。自此以后,尤老五对胡雪岩“惟命是听”,只要是胡雪岩的货,漕帮绝对是优先运输。所以胡雪岩的货运向来是畅通无阻来往迅速。不仅如此,尤老五还把他在漕帮中了解到的商业信息,及时向胡雪岩汇报。胡雪岩有此商业“密探”,自然增加了对商场情况的了解,在商业活动中抢占了不少有利时机。
作为一个商人,自然要就货论价谈生意。但是当时中国的生意场是十分复杂的,有洋商、有买办,有亦官亦商、有亦匪亦商,还有像魏老五这样的帮派之商。所以经商时既要讲商道,又要能进什么门说什么话讲什么规矩。胡雪岩与魏老五、尤老五的漕帮打交道,首先以漕帮尊崇的一个“义”字打动了魏老五之母,又以其母之情去压魏老五,不管魏老五愿不愿意,漕帮的力量算是借定了。再加上胡雪岩替对方着想的善后处理而不是以情压人达到目的就走,更使他赢得对方完全的信任。对于胡氏的说话技巧我们不能不由衷地佩服。
8.说话要讲究拒绝的技巧
任何人都有得到别人理解与帮助的需要,任何人也都常常会收到来自别人的请求和希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谁也无法做到有求必应,所以,掌握好说“不”的分寸和技巧就显得很有必要。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开口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而如果话语中让他感觉到“不”的意思,从而委婉地拒绝对方,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你可以利用哪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避免与对方直接对立。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销一套家具,而你却并不需要,这时候,你可以对对方说:“这样的家具确实比较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样的家具更适合现代家庭,据说有些人对家具的要求是比较复杂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这种情况下,同事只好带着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离去,因为他们听出了“不买”的意思,想要继续说服你什么,“更适合现代的家庭”,却是一个十分笼统而模糊的概念,这样,即使同事想组织“第二次进攻”,也因为找不到明确的目标而只好作罢。
当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很可能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来请你帮忙的,其心情多半是既无奈而又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先不要急着拒绝对方,而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从头到尾认真听完对方的请求,先说一些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一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也能够理解你的。
例如有个朋友想请长假外出经商,来找某医院想让对方出具一份假的肝炎病历和报告单。对此作假行为医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于是该医生就婉转地把他的难处讲给朋友听,最后朋友说:“我一时没想那么多,经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个办法不行。”
这样的拒绝,既不会影响朋友间的感情,又能体现出你的善意和坦诚。
拒绝对方,你还可以幽默轻松、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场,那样既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又可以使双方摆脱尴尬处境,活跃融洽气氛。
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部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地看着他,“我也能。”
弗兰克林·罗斯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对方,在朋友面前既坚持了不能泄密的原则立场,又没有使朋友陷入难堪,取得了极好的语言交际效果。以致于在罗斯福死后多年,这位朋友还能愉快地谈及这段总统轶事。相反,如果罗斯福表情严肃、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甚至心怀疑虑,认真盘问对方为什么打听这个、有什么目的、受谁指使,岂不是小题大作、有煞风景,其结果必然是两人之间的友情出现裂痕甚至危机。
委婉的拒绝能让对方知难而退。例如,有人想让庄子去做官,庄子并未直接拒绝,而是打了一个比方,说:“你看到太庙里被当作供品的牛马吗?当它尚未被宰杀时,披着华丽的布料,吃着最好的饲料,的确风光,但一到了太庙,被宰杀成为牺牲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能吗?”庄子虽没有正面回答,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已经回答了,让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对方自然也就不再坚持了。
其实,拒绝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给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或者运用缓兵之计,当着对方的面暂时不做答复。或者用一种模糊笼统的方式让对方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请求不感兴趣,从而达到巧妙地拒绝效果。
9.人前人后会说人情话
一句人情话能让听者笑逐颜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说之前要观察准确,确保做到投其所好;二是这经过精心准备的话要以“不经意”的方式“随口”说出来,这让对方不会产生被刻意讨好的不快。
美国著名的柯达公司创始人伊斯曼,捐出巨款在罗彻斯特建造一座音乐堂、一座纪念馆和一座戏院。为承接这批建筑物内的座椅,许多制造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但是,找伊斯曼谈生意的商人无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无所获。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美座位公司”的经理亚当森,前来会见伊斯曼,希望能够得到这笔价值9万美元的生意。
伊斯曼的秘书在引见亚当森前,就对亚当森说:“我知道您急于想得到这批订货,但我现在可以告诉您,如果您占用了伊斯曼先生5分钟以上的时间,您就完了。他是一个很严厉的大忙人,所以您进去后要快快地讲。”
亚当森微笑着点头称是。
亚当森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后,看见伊斯曼正埋头处理桌上的一堆文件,于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仔细地打量起这间办公室来。
过一会儿,伊斯曼抬起头来,发现了亚当森,便问道:“先生有何见教?”
秘书把亚当森做了简单的介绍后,便退了出去。这时,亚当森没有谈生意,而是说:
“伊斯曼先生,在我们等您的时候,我仔细地观察了您这间办公室。我本人长期从事室内的木工装修,但从来没见过装修得这么精致的办公室。”
伊斯曼回答说:“哎呀!您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记了的事情。这间办公室是我亲自设计的,当初刚建好的时候,我喜欢极了。但是后来一忙,一连几个星期我都没有机会仔细欣赏一下这个房间。”
亚当森走到墙边,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说:
“我想这是英国橡木,是不是?意大利的橡木质地不是这样的。”
“是的,”伊斯曼高兴得站起身来回答说:“那是从英国进口的橡木,是我的一位专门研究室内橡木的朋友专程去英国为我订的货。”
伊斯曼心情极好,便带着亚当森仔细地参观起办公室来了。
他把办公室内所有的装饰一件件向亚当森做了介绍,从木质谈到比例,又从比例谈到颜色,从手艺谈到价格,然后又详细介绍了他设计的经过。
此时,亚当森微笑着聆听,饶有兴致。
亚当森看到伊斯曼谈兴正浓,便好奇地询问起他的经历。伊斯曼便向他讲述了自己苦难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母子俩如何在贫困中挣扎的情景,自己发明柯达相机的经过,以及自己打算为社会所做的巨额的捐赠……
亚当森由衷地赞扬他的功德心。
本来秘书已警告过亚当森,谈话不要超过5分钟。结果,亚当森和伊斯曼谈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一直谈到中午。
最后伊斯曼对亚当森说:
“上次我在日本买了几张椅子,打算由我自己把它们重新油好。您有兴趣看看我的油漆表演吗?好了,到我家里和我一起吃午饭,再看看我的手艺。”
午饭以后,伊斯曼便动手把椅子一一漆好,并深感自豪。
直到亚当森告别的时候,两人都未谈及生意。
最后,亚当森不但得到了大批的订单,而且和伊斯曼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为什么伊斯曼把这笔大生意给了亚当森,而没给别人?如果他一进办公室就谈生意,十有八九要被赶出来。
亚当森成功的“绝”窍,就在于他了解谈判对象。他从伊斯曼的办公室入手,以几句人情话巧妙地赞扬了伊斯曼的成就,使伊斯曼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把他视为知己。这笔生意当然非亚当森莫属了。
10.事到临头说话要能快速应变
有时你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或一个刁钻的问题,不知所措固然不行,试图一五一十地把问题解释清楚也不是一个好办法。这时最好面不改色心不跳,同时迅速作出反应,以简单而又能避其锋芒的语言化解。
1972年5月,在维也纳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性问题”。
“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回答:“我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顿时哄然大笑。
那位记者发问的方式是选择提问,如果基辛格照他提问选择其中一个来回答的话,都不算是妥当的。基辛格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机智地摆脱尴尬的困境。
我们不可能乞求梦想有一种完美、和谐、符合逻辑的人际关系的存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一些无法料到的困境,譬如说失言、恶意谣言、被冒犯等等。
当你拿起一件精美的装饰品,问主人关于它的来历,他回答说:“这是我曾祖母的遗物。”这时,你却不小心把它掉落在地上,打得粉碎;当你应邀参加一个家庭宴会时穿得西装革履,有头有脸,而其他人却是简单的便服时;当你在人们面前发表高论,人们却在小声散布谣言时……
这些事情显然令你面子上非常难堪,你不能够视若无睹,而应该及时补救,以摆脱尴尬的困境。
第一种情况,你应向主人道歉,相信他会谅解你内心的难过。然后,你第二天就到商店寻购礼物,直到找到合意的为止,把它送给他,并附上一封短笺说明你知道这不能弥补被你损坏之物,但你希望他能喜欢它。
第二种情况,为了更好地融洽当时的环境气氛,你可以除去外套,并表示你必须参加另外一个约会,又必须及时到达,这样可以免去更衣的时间。
至于第三种情况,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加理睬,继续你的发言。就算是下来之后,也不要辩解,因为你越是在公开场合为自己辩解,人们就会越相信那些谣言,真是越抹越黑。有许多很有才气的人,都是被恶意的指控所陷害,又拼命去解释,结果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因为只要你一开始顶嘴,马上会丧失别人对你的同情和支持。
有一次,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寄给丘吉尔两张戏票,并附了一张纸条:“来看我的戏吧,带上一个朋友,如果您有一个朋友的话。”
丘吉尔回复:“我很忙,不能去看首场演出,请给我第二场的票,如果你的戏会演第二场的话。”
丘吉尔好像总是受到来自各方的恶意攻击。一次会议上,一个女议员恨恨地对他说:“如果我是你的妻子,就在你的咖啡里放上毒药。”
丘吉尔马上说:“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马上把它喝下去。”
面对无礼的冲撞,要掌握这样的应变技巧:
(1)探求出口伤人背后的原因。出言不逊的人,内心往往有许多痛苦要发泄。如果你猜不出他有什么真正的烦恼,不妨问问。记住,对方说的尖酸话不一定都是冲着你而来的,因此,不妨退一步,想想他这样做是否有其他原因。
(2)分析言语本身是否真的含有恶意,抑或是自己神经过敏。
(3)勇敢面对口出恶言者,不要回避。
(4)一笑了之,开点儿玩笑对付侮辱你的话。
(5)通过某一举措来警告对方,令他自动停止恶言。
(6)不予理会,人家说什么,你不要马上动怒,可以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令他的话落空。
(7)假装懒得理会。人最怕别人认为他无聊讨厌,你可以假装不感兴趣,眨眨眼,打个呵欠,然后用一副“懒得理会”的表情望向别处。
(8)你不可能完全避免受到尖酸话的攻击,试试把一些伤人的话看作是人们失意时的正常发泄,而失意是人人都会有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尽量不去侮辱人,不过偶尔也会犯错。
失言,是容易被人谅解的,因为有很多是出于无意的。正所谓“马有漏蹄,人有失言。”在日常交谈中,难免说滑了嘴,出现了纰漏而使自己陷入窘境。
我的一位好友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一次会议上和一位要人谈话,为了想使谈话活泼轻松,于是很随意地说道:“看那一位穿圆点花衣服的女人,看到她我就反胃!”
没想到对方这样说:“那是我的太太。”
可想而知,当时我的朋友听到这话时的处境是多么无地自容。后来他跟我提起,表示他一回想起来心头上就有点儿发毛。
这也难怪,这样的窘境总是特别地难以补救,但并不是所有的困境都是这样。
果戈理有一句话:“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如果说,我们在遇到尴尬的局面时都是心慌意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的话,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自然会穷于应付。这时,我们不妨来个将错就错。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快捷灵巧,机智过人。有一次,乾隆想开个玩笑为难纪晓岚,便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
纪晓岚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
乾隆立即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
“这……”纪晓岚没料到他竟然会这么说,“臣领旨!”
“你打算怎样死?”
“跳河。”
“好,去吧!”
但纪晓岚走了一会儿,又跑回来了。
乾隆问:“纪卿,你怎么没死?”
纪晓岚答:“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大夫从水里出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不对了,想当初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你应该先问问当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不迟啊!’”
就凭这一句,不仅抑制了皇帝的“圣旨”,也化解了困境。
或许人人都有好奇心,他们有时会问一些根本就不适合问的东西,也许他们是无意的,但你却可以不答。比如说,一些很私人化的问题,一些涉及到某方面的机密问题等。
但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假如你较重地伤害了别人,应立即承认并向别人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希望得到宽容,然后闭口不语,不要在其余时间再去谈论这件事。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冒失,也应表示不在意,并迅速和尽可能地使他感到自然。
11.说话能以正压邪才能有面子
有些人说话嘴硬,但因为自己也知道事没做在理上,说话自也气短,只是强词夺理而已,这时候只要你义正词严、针锋相对,保准他退避三舍。
20世纪20年代初,冯玉祥将军任陕西督军,一天,美国亚洲古物调查团的安德里和一位英国人高士林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条珍贵的野牛。他们洋洋自得,回到西安来见冯督军。
冯督军在帐篷内会见他们。他们十分得意地述说了行猎的收获,以为冯将军会赞赏他们的枪法。只见冯督军听着听着眉头就皱了起来。冯督军问:“你们到终南山打猎,曾和谁打过招呼?你们领到许可证没有?”
这两位洋人骄横惯了,居然不把冯督军放在眼里,他们十分傲慢地说:“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所以不用通知任何人!”
冯督军-听,更加生气,慷慨激愤地驳斥他们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我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的呢?你们不通知地方官府,私自行猎,这是违法的行为,你们知道吗?”
他们不服,辩解说:“我们此次到陕西,贵国外部交发给的护照上,明明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字样,可见,我们行猎已蒙贵国政府的允许。怎么会是私自行猎呢?”
冯督军立即反问:“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行猎吗?若是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那你们岂不是要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罗!”
美国人安德里自知理屈,便沉默不言,而英国人高士林仍狡辩说:“我在中国已经15年,所到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准许行猎的!再说,中国的法律也没有不准行猎的条文。”
“中国法律上没有不准外国人行猎的条文,难道又具有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吗?”冯玉祥慷慨激昂地质问道:“你15年前没有遇到过官府禁止你行猎,那是他们睡着了。现在我们陕西的地方官,没有睡着。我负有国家和人民交托的保土维权之任,我就非禁止不可!”
在冯玉祥将军慷慨激昂的正义言辞面前,两个外国人无言以对,只好低头认罪,并请求饶恕他们,以后再也不重犯。
有些时候,有的人因为有某种权势或优势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以某种邪恶的手段践踏人间公理和社会公德,对付这种事也一样要义正辞严,当堂断喝。因为不管坏人怎么坏,在公理和道德面前他们也会有所畏缩的。这就叫邪不压正。
江竹筠同志被捕之后,无论敌人怎样严刑拷打,始终宁死不屈。
有一天,特务头子徐远举审问江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江姐都置之不理。
徐远举恼羞成怒,准备用他审讯女犯人的绝招——把她的衣服当众全部剥掉,使她害羞之极而不得不招供。
只听得徐远举朝江姐大吼一声:“给我把她的衣裤全部剥下来!”
江姐忽地拍案而起,怒目圆睁,指着徐远举厉声喝道:“我是连死也不怕的人,还怕你们用剥衣服的卑劣手段来侮辱我吗?不过,我要告诉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女人养的,你妈妈也是女人,你老婆、女儿、姐妹都是女人,你用这种手段来侮辱我,遭侮辱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女人,连你妈妈在内,也被你侮辱了!你不害怕对不起你妈妈、姐妹和所有的女人,那你就来脱吧!”
江姐一席话,大义凛然,势不可挡,把徐远举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好作罢。
江姐以浩然正气压倒了敌人的卑劣和嚣张。
从上面两则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故事中,我们应该受到教育和启发。当我们的人格和尊严受到侵犯时,不应该软弱,也应该像江姐一样,拍案而起,给敌人以迎头痛击。自从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国外一些犯罪团伙以投资为名,在境内干些有损我中华民族尊严的事。对这些不法分子,我们决不轻饶,应该拍案而起,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以维护祖国的尊严。
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不知深浅的人,好在公众场合聚众闹事,一方面污辱人格,一方面寻衅滋事,对于这种人也要毫不客气,予以痛击。
中纪委常委刘丽英到某县查处一起案件,驱车返回时,突然被300多名闹事的群众拦住了汽车。在一些人的煽动下,不明真相的群众要求公布调查结果,有的甚至谩骂动手。
在这种群情激愤的情况下,靠一般讲理是无济于事的。于是她来了个下马威,面对乱哄哄的人群,用十分威严的口气大喝道:“我是奉命来执行任务的,不是来发动群众的,村有村规,国有国法。法律不允许把调查的情况公开,你们的要求是无理的。你们辱骂国家的办案人员,拦截车辆,妨碍公务,也是法律不允许的。”
接着刘丽英义正词严地介绍了《民法》、《刑法》,说明了妨碍公务罪等法律内容。刘丽英以法律为武器,一声断喝,把闹事群众震慑住了。
在你洞明对方故意耍弄手腕欲寻衅挑事时,就可抓住要害,先发制人,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不啻于给对方以“当头棒喝”,给他一个下马威,制服对方,从而避免冲撞的发生或升级。
总之,只要你站在正义的一方,大可不必怕这怕那不敢说话,而是应大胆地说清事实,摆明道理,让他气短,让他理亏,最后让他服输认错。
12.说谎让事情更圆满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只有谎言才能体现些“人文色彩”。
生活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时候,甚至只有说谎,才会更加圆满。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的树叶装饰树枝,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他,对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
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同样,作为病人亲友的人,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撒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是会创造奇迹的,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在医疗方面,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把能力相当的初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以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给三个组以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做,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星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一开始有进步,中途就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不好;第三组学生前三天成绩上升,以后成绩变得直线下降。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要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能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也可能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来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的时候,必定在其中夸大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撒这样的谎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谎言是社会礼仪中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都含水分、夸张、空话连篇,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虽然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人类缺少这些空话与谎话,社交礼仪就无从谈起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
王员外家添了个孙子,在喝满月酒的那天,来了许多庆贺的宾客,大家都看着孩子在有意无意地闲谈。
李秀才说:“令孙将来一定福寿双全,飞黄腾达,富贵荣华,光宗耀祖!”
罗秀才说:“人都是一样的,这孩子将来也会长大、变老、死去!”
李秀才受到热烈的欢迎,被奉为上宾,而罗秀才则受到客人的鄙视,主人的嫉恨与冷遇。
难道罗秀才说的不是实话吗?当然是实话,可是实话是不中听的。相反,李秀才说的极有可能是假话,一个人“福寿双全”是很难的,但就是假话讨得了主人的欢心,因为主人正是这么期望的。
礼节性语言和奉承话可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卢梭在《忏悔录》中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我一直苦苦思索,由是发现了以下三点:一,说谎……二,具有像绅士样说谎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来看,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二忌 单打独斗: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才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