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晋江县志道光本
33046300000035

第35章 津梁志(1)

古不称桥,梁即桥也。文王造舟为梁,后世遂有比舟以渡之法。然近者以多舟联之,远者仍以孤舟泛之。以舟联者,不若徒杠舆梁之便而成;以岁戍亥月,又不若石桥之久而坚。我晋洛阳一桥为宇内推,而安平西桥虽居其亚,长且过之。他如笋江、顺济,皆能于洪波巨浪之中,截险阻而奠康庄。车马安驱,蛟龙退避,真雄观也。计全邑之桥,无但用木以致毁。昔人艰难成之,后人修举废坠,功勿让于古人,德且与石而并寿。至于远济之津,约举其处,不患欲问而迷矣。志津梁。

子城外濠桥当与城池部叙池参看。无名者以其地及宫巷之名标之。旧志失其次序,且或举古名,或举铺名,又不尽详其原委。更有遗漏,有差错,故改订之。

泉山桥 在北泉山门外,今北门街示现庵前。

梅花桥 在子城外东北,水心亭顶,广平仓口。桥畔有小宫,两面,分南北向。

迎春桥 在东行春门外。近里美巷口,桥已不存。水关尚在其下。

坂仓桥 “坂”作“板”。非。在于城外西北、新街顶西、清军驿东。

肃清桥 在西肃清门外,北裴巷口、南井亭巷口。

放生桥 在子城外西南,梦果巷尾,真济宫前。

登瀛桥 在子城外东南,桂檀巷尾,伯府庭头,佛祖宫前。因上横铺小版,行者不悟。然宫后沟自明。现子城中水,及以上六桥之水,皆归此桥。县志不载,大错。又崇阳门外西,梦果巷口东,小泉涧巷口大街中,当有一桥。盖收坂仓、肃清、放生三桥之水,以归登瀛者。时未拓罗城,至镇南桥当如此。后拓至镇南。(近泮宫处。)则坂仓、肃清、放生三桥水,可由西南直注镇南桥。而崇阳门前之桥,可省矣。故城池图于放生桥至登瀛桥用一黑线,以其迹已失也。后拓罗城至翼城,而为今之德济门并镇南门亦可省矣。故镇南门亦无其迹也。

子城中支沟桥

四科桥 在东街头四科亭前。今亭已废。从粜籴庙西数十跬步观之,可见领南街右坊巷口内之水以注沟尾下者。左坊巷口内就玉犀巷口内数步观之自悟。

文锦桥 在西街头造士、多士两坊中间,(多士坊,匾已失。)领南街右坊巷口之水,以注崇阳门内大街中镇抚桥而入沟尾下者。右坊巷口内就奎章巷、通政巷、员石巷、奎霞巷口内数步观之自悟。

镇抚桥 在崇阳门内,大街中西奎霞东,镇抚两巷相对处。盖收南街右巷坊之水入镇抚巷,与左坊巷之水相会,以归承天巷内之登贤矫。

观东巷口桥 在府署前大街辑和五邑坊内。即旧志城池部所云:县前东沟者是。循观巷东注观口桥。

观口桥 在元妙观前左畔。收观东巷口桥水入豆腐巷,由观前外横巷以注于登贤桥。

詹厝巷口桥 在詹厝、邱厝西巷相对之西数十跬步,即旧志城池部所云中和坊东之车坊沟并小注,即今前田巷口者是。然车坊已无迹,而去前田巷口更远矣。故曰詹厝巷口此桥水,经前田巷尾由观前外横巷以同注于登贤桥。

帽巷口桥 在肃清门内,黄养蒙会魁前水,今止由奎章巷北注南街右坊巷支沟。按以上四科、文锦、观东巷口、詹厝巷口、帽巷口五桥,即所云子城内支沟五是也。观口桥则县署东水所经镇抚桥,则凡西水皆会。

登贤桥 在承天巷内,登贤宫前。即旧士所云沟尾桥也。收五支沟水,由清源书院口桥,注子城外登瀛桥。

书院口桥 在今清源书院口下,入书院内,出子城外登瀛桥。

子城外支沟桥

一峯书桥 以近罗一峯梅石书院,故名。此只收湖坝顶等水,注杜厝池出北门水关。

十一版桥 在东门内沟墘古井处。收前营庭、广平仓、水心亭、中营街、后营前等水。

七版桥、六版桥 二桥相近,在城边收十一版桥水,出东门水关。

东城门兜桥 收行春楼、县学口东流之水,北向注沟墘十一版桥,以出东门水关,不南流矣。

西城门兜桥 收西城街水,南流注于城边田。

奉圣宫桥 在奉圣宫口,亦收西街水南流注田。

甲第巷口桥 在恩荣坊下。收半巷及大街水,东流注于开元寺口井前桥。

开元口桥 在寺口井前。收西塔前大街水,经新巷古榕宫后及古树下,注镇南门外大濠。注处近叠芳桥。

旧馆驿口桥 在巷口大街。收西街水,经古榕宫前,至古树下。与上条同流。

官园桥 在庄府巷内,凤春宫前。收放生桥水以南注。

又:官园桥 此在金鱼巷内。收放生桥及上官园桥水,南注镇南门外大濠。按:镇南门外大濠,从西而东,由临漳门(即新门。)水关至通淮门(即涂门。)水关,共十四桥间列于后。

临漳桥 在临漳门北水关处。

留先生巷桥 在留先生巷中。收龙头山以下之水。

铺仔巷桥 在铺仔巷内。收赵厝园、塔仔下、玉霄、绛宫、崎头庙等水。

通津桥 在傅府前之东,状元坊之西。折南,将出新门街处,与师公宫相对,收傅府前之水。府志谓,临漳门内四桥联络:一水关贴城,一留先生巷,一铺仔巷,一状元坊西。此桥正在状元坊西而居第四桥。桥碑明镌“通津”。县志补一句云:上四桥皆为临漳桥。而下条别载一通津桥,似误。

叠芳桥 在金鱼巷尾,折南,将出新门街处;尚在井巷之西。

井巷桥 在金鱼巷中,折南,将出新门街处,北在叠芳桥之东。巷口有井,故曰井巷。

镇南桥 在旧镇南门前。今府学之西,一名“南门桥”。又以蓝贞烈名“蓝桥”。详见烈女。崇阳门外。南街左右坊巷口内。东小泉涧、大泉涧,西梦果巷、庄府巷、金鱼巷又各有小沟之水,同注此桥。

府学内桥 在府学门内,棂星门外。

洙泗桥 在海滨邹鲁亭前。

祖师巷桥 在祖师巷内,将出涂门街处。

礼拜寺桥 一名清净寺桥,在寺内。

隐居桥 在后城街中。折南,将出涂门街处。城中桥版皆平,惟比穹窿而上,如瘻痀然。易以美名,故曰隐居。非因名人隐此也。

舍人宫桥 在舍人宫巷。将出涂门街处。

兵马司桥 在通淮门北水关处。自临漳桥至此凡十有四,皆镇南门外大濠也。依序自西而东焉。

登仙桥 一名离井桥,在登仙宫前西北。收登瀛桥水,东南注兵马司桥,以出涂门水关。

田中央桥 在田中央。水出舍人宫桥,注涂门水关。

鹊鸟桥 原名“通籴桥”。在南薰门(即水门)右水关处。

八兴桥 在马坂巷内。接鹊鸟桥,以注于花桥。

花桥 在保生大帝宫前大街。接八兴桥,注通淮桥。

通淮桥 在涂山街头、燕支巷口。收花桥水,北折入镇南门外大濠,注府学内桥。按:通淮桥即“通远桥”。府志分为二,于通淮条谓为子城外濠桥。府学前河乃罗城外濠,殊欠明白,不知子城正南外濠桥已无迹也。

文相桥 在溪亭铺大街,即排铺街文天祥庙前。以水路已失,不列图。

灵慈宫沟桥 在惠义铺灵慈宫前。以今水源短,不列图。

南门城中桥 在德济门下墙与关之中。收铳池天妃宫左畔之水,出第二城门外之右一桥,以注今罗城外濠。按:以上六城门皆有水关。北门、西门、新门、水门,其关皆在城门之右。东门、涂门,其关皆在城门之左。惟此不在左右,直从城门閾内横过,未有言其故者。

城外附近之桥

仁风桥 在仁风街尾。南唐保大间建。按:环城之水归于东南。此自北而南者,下则自西而东。

甘棠桥 出临漳门外,第一桥,明宣德间里人张实修。

棠阴桥 出临漳门外,第二桥。

龟山桥 出临漳门外,第三桥。〔宋淳祐志〕以上三桥庆元四年僧了性重修,嘉定己卯真文忠公立石。

石笋桥 在临漳门外笋江。宋皇祐初,郡守陆广造舟为梁,名日“履坦”。一名“浮桥”。元丰七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绩梁道,改名“通济”。淳熙间,桥北有亭,以为放生处。绍兴三十年,提刑陈公与弟贺州同谋,枢密囗公及僧文会助之,作石桥,长八十余丈,翼以扶栏。明景泰间,同知谢琛倡修。弘治间,南梁断,知府李哲修。正德间,北梁断,知府葛恒修。嘉靖三十八年,倭寇至,佥事万民英断桥梁以御寇。国朝康熙二十七年,邑人施琅修。雍正四年,桥崩,知县叶祖烈修。〔宋王十朋诗〕记清源郡城之西,有渡名笋溪,与江会,险而深,涉者病之。初,浮木为梁,屡修屡坏,议更以石,费重而役艰。时提刑陈君慨然为之倡,弟贺州叶其谋,今枢密囗公力助之。经始于绍兴庚辰,讫工于乾道己丑。提刑屡约予观,夫果。明年春三月庚寅,(己丑之明年是庚寅,乾隆府志作卒酉,误。)迓客出郊,过而观之,因记以诗: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黄龙窟宅占江头,呼吸风涛势湍紧。怒潮拍岸鸣霹雳,淫潦滔天没畦畛。行人欲渡无翼飞,鱼腹蛟涎吁可悯!二三大士为时出,目睹狂澜心不忍。小试闲居济川手,远水孤舟寇忠愍。亦有山僧愿力深,解使邦人捐仓囷。五丁挽石投浩渺,万指硺山登峋嶙。辛勤填海效精卫,突兀横空飞海蜃。趾于千尺鲛人室,护以两旁狮子楯。南通百粤北三吴,担负舆肩走騋牝。论功不减商舟楫,遗利宜书汉平准。莫将风月比扬州,二十四桥真蠢蠢。我昨出郊春雨后,鹭点沙汀扬鹰隼。江亭矫首独遐观,有客南来杯共引。欲咏河梁拟苏李,颇类鑑湖逢元稹。江山不逢贤太守,袖手沈吟觉才窘。况无铁笔拟端明,徒使时人笑蚯蚓。绣衣屡约吾来游,未遂堪嗟德星陨。向来尝以记属我,固避牢辞惭不敏。传闻江欲飞栋初,异论纷纷互矛盾。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明朱鑑记略〕通济桥者,泉郡晋江之名桥也。宋皇祐元年,太守陆广守是邦,始造舟为梁于石笋之江,民得履坦,因名浮桥。嘉祐间,守卢革及僧本观重修,又于两岸作亭以翼卫之,名曰“济民”。至元丰七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绍兴三十年,陈提刑、囗枢密、僧文会作石桥一十六间,长七十丈五尺,广一丈七尺,翼以扶栏,镇以浮屠,如桥之长,两夹之。越乾道五年,始克落成。后至庆元间,有僧了性者,复修三小石桥。于是桥之北相贯联络,以达于临漳之门。逮永乐十有一年,桥中石断一梁。洪熙间,复断一梁,往来险之。里人张实,以木梁暂葺,以通人行。惟皇上御极之四年,郡之别驾四明谢公琛。由进士来佐是邦。一日公余,经是桥而目击之,愁然谓曰:惠民莫先于为政,作善莫大于修桥。遂命张实之子钦领其事。复命禅师愍默董其工。虽不能如僧文会之取大石成功于前,亦能捐赀募匠,复取木石收功于后。至于三小石桥,亦皆修葺,焕然一新,俾往过来续之人无病涉之虞者,皆钦辈之力也。

巨济南桥 在石笋桥西。明景泰七年里人王叔济、林健建。长十八丈,阔八尺。

浯浦桥 在德济门外。

浯浦东桥 在德济门外左。

车桥 在车桥市东。〔隆庆府志〕海舶聚此。国朝乾隆十一年,令裘思通立石示禁,不许跨桥盖屋,以避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