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晋江县志道光本
33046300000037

第37章 津梁志(3)

海岸长桥 在二十六都。宋时建。明成化间圮。弘治正德间,里人林孔彰等,与僧智镜协修。〔明蔡清记〕出泉城南里许,折而东,行二十里,曰陈江;由陈江复东,历玉澜渡至于龟湖,盖又十五六里,此海滨地也。海滨之地,咸流浸润,不可田。昔人因筑大堤以止其流,而内蓄涧水以溉田,殆千余顷。傍堤之边,驾石以便行者,计七百七十余间,通名“海岸长桥”。中有亭,有庵,以为憩息祈赛之所。其工最钜,其利最溥矣。据故老遗文所传,桥成于宋乾道间。主其事者陈君亢,今亦未详何许人也。是后修治之功莫考。入本朝成化间,桥有圮者,弘治乙卯莲江林孔彰、仑后吴怀荆、桐城吴则敬、玉田詹勤立、承天寺僧智镜,各舍银两合而修之。督工者吴茂实、蔡成端也。于是圮者以完。至弘治乙丑,值洪水冲决之圮视前为甚,而前人之乐善事多已沦谢,久不克修,行者病焉。怀荆左顾无与共工者,而孔彰之子时学与怀荆复倡捐。于是则敬及余某、王某、吴某、张某、姚某、灵源室僧体然,或助以力,或督以工,而余某所助独厚。于是桥复完而功视昔为固矣。时正德丁卯也。诸里人无长少,咸壮其功。不可无纪载以示来者,遂相率诣予请记。惟古人有言: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此一事也,使有乾道之创,而无弘治之修,则先功将自成化而堕矣。有弘治之修,而无正德之续,则前功又将自今日而堕矣。今日之修者,岁久不能无圮,设当其时莫之修,则举今日之功并墮矣。且修之贵乎及时,或小圮不修,驯至于圮之甚,然后图之,则为害已多,而亦难乎其为功矣。此皆所谓莫为之后者也。此皆后人之所常念也。然则是记之作,岂但以既往。道光辛卯五月,蚶江通之续,亦将以为来者之规也。判华文瑛捐俸倡修。

吴店桥 在二十七都。宋淳祐八年筑。蔡常卿建,凡四十间。〔县志〕并甃石路一百七十丈。

官桥 在二十七都。明成化四年,里人庄士彻、林崇重建。

汾溪桥 在二十七都。

横沟桥 在二十七都蔡青埭。

乘驷桥 在二十七都浔尾渡。宋宝历间,里人高晔建。

结甎福利桥 在二十九都沟头里。吟啸桥之水经此入海。元大德五年,僧法助建。国朝康熙间,施韬修。

后尾桥 在二十九都。吟啸桥水东行一支,经结甎桥,一支经此桥。

适南桥 在二十九都。宋绍兴间,司石王元建。元大德六年修。僧法助重建。〔县志〕吟啸桥之水东分一支,至陈埭西陡门经此。

涵口桥 在二十九都。国朝康熙间施韬建。

陈翁桥 在二十九都茅坂里、前头里交界处。结甎桥之水经此入海。宋建隆间建。旧传陈洪进筑陈埭并造此桥,故名。明崇祯壬午重修。国朝康熙三十三年修。

苏埭桥 在二十九都苏埭里。九十九溪之水,分一支灌苏埭者,经流其下。桥凡四。《方舆纪要》:宋绍兴二十四年,僧守徽建,又造小石桥,百四十间,长二千四百余丈,以通泥淖难行处。

姑坑桥 在三十都。“姑”,一作“高”。

吟啸桥 在三十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历大桥及沿江陡门,经此通烟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唐日辉(万历府志作“日映”)禅师架木为梁,刺史王延彬、余廷相继修。宋咸平中,邑人王养及僧行珍始为石桥。长十五丈,广丈余。《图经》:唐欧阳詹尝吟啸于此,故名。〔明庄一俊诗〕欧子考盘处,潘湖是故村。偶寻山水迹,乘兴到桥门。逝者空怀古,鸥来欲断魂。平田野望阔,吾此驻黄昏。

小桥 在三十一都。〔县志〕白石九十九溪之水,顺流经此至沿江陡门,出与大桥之水会。

大桥 在三十二都。〔县志〕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经此桥,兴沿江陡门会。以上二桥,俱宋太平兴国间建。

玉京桥 在三十三都。(县志〕在金粟洞前。宋嘉定四年,道士黄去华建。

青濛桥 在三十四都。(县志〕在紫帽山东、龙首山北。宋淳化中建。

御亭头桥 在三十五都。元至正二十三年,僧法助建。

下辇桥 在三十五都。〔隆庆府志〕宋幼主自万岁山南行,经此下辇,故名。元至正间,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间。明洪武间,桥南沿江一带陷于江。二十九年,参议李庸、知府金孟浩,命道士林正宗、里人黄胜生,募赀徙入田中。

东山桥 在三十五都。旧以舟济,名“东山渡”。国朝康熙间施韬建。桥长五里余。

上保桥 在三十五都乌洲洋。

下保桥 在三十五都乌洲洋。已上二桥,俱宋淳熙间建。

停车桥、王桥 俱在三十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