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义海百门
33069300000011

第11章 决择成就门

夫缘情未泯。见有正邪。法体随迷故。随缘而生灭。法界冲寂。泯寂灭以是非。今欲显其实趣简彼权门。使皂白以双分令真妄而两别。略举大纲。题兹十义。

初简正见者。如见尘名相是邪。见尘空寂是正。又若以见见于尘。此非为正。以不见见于尘。此亦非正。但知尘全是见。不复更见。以不见见于尘也。然见此尘时。不可以慧眼见法眼看佛眼观肉眼视天眼瞻见于尘也。以尘即慧即法即佛即肉即天。不复更以慧眼见眼见。又若见即不见。谓以见见即不契尘也。若不见即见。谓更将不见以见于尘。亦不契于尘也。若不见即不见。谓不知尘是见。名为总不见也。若见即见。谓知尘全是见。方名为见。经云。见者即是垢。彼则无所见。诸佛离所见。是故见清净。

二辨染净者。谓见尘生灭有无是染。即体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是净。若空异于有。则净不名净。以迷空故。若有异于空。则染不名染。以执有故。今有即全空。方名染分。空即全有。方名净分。由空有无碍。是故染净自在也。经云。染而不染。不染而染。

三显无知者。谓了知尘时。尘全是知也。终不以知知于尘也。若以知知于尘。有所不知也。若知于知。此无知不异知也。今尘即是知。不复更以不知知于无知者。但无能所之知非无知也。经云。显现一切法。各各不相知。

四佛出世者。今如来出现。全以尘无自性。法界缘起菩提涅槃。以为如来身也。此身通三世间。是故于一切国土一切众生。一切事物。一切缘起。一切业报。一切尘毛等。各各显现。如上诸义。菩提涅槃等。为佛出世也。若一处不了即不成佛。亦不出现。何以故。由不了尘处。仍是无明。是故不成佛。亦不出现也。具如性起品文思之。

五辨四依者。谓心了尘空寂不缘名相。是依智不依识。谓了尘是缘起之法非在分别。是依法不依人。谓了尘无生无相之义。不在文字。是依义不依语。谓了尘上。若具显一切法界。非有分限。此则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六除业报者。谓尘上不了自心。谓心外有法。即生憎爱。从贪业成报。然此业报。由心迷尘妄计而生。但以有显现。皆无真实。经云。犹如净明镜随其面像现。内外无所有。业报亦如是。迷者谓尘相有所从来而复生灭。是迷。今了尘相无体。是悟。迷本无从来。悟亦无所去。何以故。以妄心为有。本无体故。如绳上蛇。本无从来。亦无所去。何以故。蛇是妄心。横计为有。本无体故。若计有来处去处还是迷。了无来去是悟。然悟之与迷。相待安立。非是先有净心后有无明。此非二物不可两解。但了妄无妄。即为净心。终无先净心而后无明。知之。

七定权实者。谓尘事是权。空寂是实。然实非实。以理不碍事故。权亦非权。以事体即空故。若作权解实解。此非善解。若知权实俱不可得寄言以明法体。是名善解也。

八明顿渐者。若于尘处。了幻相不可得。方见无相。了尘无自性。方见无生。了尘色无体。方见空。如此推寻。方见名为渐。今不待推寻。而直见诸法无性空寂。如镜现像。不待次第。对缘即现为顿。

九入佛海者。谓全尘处。见如上百门义。并是佛大愿海。大智慧海。大方便海之所显现。乃至一切尘。一切毛。一切国土刹海。一切佛及众生。一切事物等。莫不皆空。是佛智慧大海无边无尽。深广不可测也。当知。学者若于尘处见一切法界者。即是入佛法界智慧海也。若以开合卷舒或尘内或毛孔而能资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说即不可说。主伴自在。依正无碍。普是如来智海之业用。若人如是通达者。与如来等也。

十证佛地者。谓尘空无我无相是地。然此地体性。犹未清净。以从我相彰得。了心犹未宁。亦是垢见。若作远离空无相之念者。犹为垢心。谓有远离之想未止也。今不作远离之想。亦无动念者。由初得念息。近从动念处显也。今者无作远离之念。亦无不作远离之念者。此地显时。即智慧不得以方便诠。不得以文字说。当自显然。此犹假论。若称理而言。非智所知。如空中鸟飞之时迹。不可求依止迹处也。然空中之迹。虽无体相可得。然迹非无。此迹寻之逾广。要依鸟飞方论迹之深广。当知。佛地要因心相而得证佛地之深广也。然证入此地。不可一向住于寂灭。一切诸佛法不应尔。当示教利喜。学佛方便。学佛智慧。具如此地义处。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