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安东·契诃夫
出生地:俄罗斯罗斯托夫省塔干罗格市
生卒年:1860年—1904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安东·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的剧作家。
契诃夫出生在一个农奴出身的小商人家庭。父亲多才多艺,酷爱音乐和绘画,曾在教堂乐队里担任过指挥。母亲是一个性格温和的才女,曾写过小说,并把这些小说念给子女们听。契诃夫就是在这种温馨的母爱中接受启蒙教育的。
父亲曾开设杂货铺,在他16岁时,父亲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契诃夫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地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在开始创作时,契诃夫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19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虽然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这些优秀做品不仅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民主主义的优良传统,还针砭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但契诃夫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
1886年,在著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的精心指导下,他深受启发,开始尊重自己的才华,严肃地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契诃夫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通过描绘和歌颂祖国的大自然,来思考农民的命运,并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和《公爵夫人》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可以说,这些作品,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的进展。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
此时,随着自己在文坛上声誉和地位的日益提高,使他自己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作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开始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于是,他将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里。
这时,契诃夫的创作又在戏剧领域进行了新的拓展。一些轻松喜剧,如:独幕剧《结婚》《论烟草的危害》《蠢货》《求婚》《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纪念日》等,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都较接近他早期的幽默作品。而剧本《伊凡诺夫》则批判了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多余的人”。
1890年的4月到12月,体弱多病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了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和《在流放中》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后来,列宁读后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像也被关在了‘第六病室’里了”。
1890年到1900年这十年间,契诃夫曾先后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1892年,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契诃夫创作的繁盛时期,是在19世纪的九十年代到20世纪初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激昂情绪的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阶层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到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能更为深刻地观察社会生活的底层,对酝酿中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了隐约的“火光”。
契诃夫的创作也由此就进入了新阶段。他在一系列作品里都触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即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的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另外,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和《三年》等作品;而《出诊》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在《套中人》里,他揭示19世纪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和《姚内奇》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20世纪初,随着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由于病情突然恶化,契诃夫立即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不幸离开人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可以说,抒情心理小说就是契诃夫的创造。他截取了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着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做出真实的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出重要的社会内容,抒发了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契诃夫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给读者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整体印象。
在世界文学中,契诃夫也享有相当的地位。他的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许多欧美作家谈到了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烦人的乞丐
契诃夫上中学以后,逐渐显露出他的表演才能。他平时很注意观察,对周围一些可笑的事尤其敏感。他喜欢模仿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不但形象举止模仿得惟妙惟肖,就连说话的语气腔调、面部表情都非常逼真。
有一天,一个乞丐在契诃夫的叔叔家门前乞讨。这个乞丐不停地哀求,契诃夫的叔叔“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乞丐似乎不依不饶,依旧拍打着厚厚的门,叔叔忍无可忍,把门打开,大声地吼着:“烦人的乞丐,赶快走。”顺手丢给他一块面包。
让叔叔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乞丐竟然得寸进尺,用乞求的眼神说:“先生,行行好,给我几个硬币吧。”
叔叔气不打一处来,说:“你这个叫花子,快给我滚!”
这时,契诃夫扯掉头顶的帽子,对着叔叔嘿嘿一笑。叔叔瞪大了双眼:“怎么是你!”契诃夫拉着叔叔的手说:“叔叔,我扮乞丐像吗?”叔叔说:“像,像,小契诃夫让叔叔很惊讶实在是太像了!”
不但可以扮乞丐,契诃夫还扮演过很多的角色,都是惟妙惟肖,这都是与他细心观察分不开的。
后来,契诃夫开始在写作上下工夫。而他的表演才华和对周围的细心观察都对他的创作帮助很大。
契诃夫在父母的熏陶下,自幼就酷爱戏剧和文学,而且他广泛地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写出了一篇篇题材多样、寓意深刻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