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造力:你就是你的整个世界
33278200000033

第33章 铅笔成长史

任何一项创新发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与恒心,期望三下五除二就能将一件事搞定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16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天,一场狂风暴雨袭击了苏格兰边境的博罗戴尔山谷一带。风暴所过之处,山地被冲得沟壑纵横。很多大树被刮倒,有些甚至被连根拔起。

风暴过后,天气转晴,一个牧羊人赶着羊群到山上放牧。他吆喝着羊群,惊讶地打量着这片经过疾风骤雨洗礼的土地。突然,一棵翻倒的大树下,一片黑乎乎的东西映入牧羊人的眼帘。这是什么东西?出于好奇,牧羊人跳到坑里,用手摸那东西,他的手立刻被涂得乌黑,怎么擦也擦不掉。他用指甲划一划,上面竟出现了一道深深的划痕。牧羊人心想:这种又黑又软的“石头”可从来没有见过。这东西有什么用呢?牧羊人灵机一动,就用这东西在羊身上做出各种各样的记号。这样,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羊会丢了。他还挖了很多这种东西带回家,用它在墙上、地上、纸上涂写。后来这种东西很快在当地传开,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因为它能像铅一样使接触到的东西变黑,大家就称它为“黑铅”。

这种黑铅就是石墨,牧羊人发现了一处石墨矿——英国有史以来最纯粹的一处石墨矿。石墨一出现,立刻引起精明商人的注意。当时,英国的贸易比较发达,商人做买卖时需要在货物包装袋上标号码、写字,但一直苦于没有理想的书写工具,石墨优良的性能正好合适。于是,商人就把它们切成细条状,在伦敦街头作为“打印石”出售。一时间,“打印石”生意火得不得了,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被整船整船地运送到欧美大陆。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铅笔”的萌芽。不过,当时人们并不叫它铅笔。后来英国人才使用了“铅笔”一词,它是由罗马人所说的“小尾巴”演化而来的。石墨切成细条做成的“铅笔”的缺点是很明显的:污手和易断,而且笔迹颜色太深。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呢?许多专家耗尽心血,也没有找到一个好办法。

直到18世纪,德国科学家法贝尔才攻克了这个难关。法贝尔认为,要改良石墨,必须将石墨碾成粉末,然后将它和某种物质黏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目的。他反复试验,最后发现在石墨中掺进一定量的硫黄锑和松香,经过加热凝固,就能得到改良的石墨。这种改良石墨硬度合适,书写流畅,字迹清晰,且不易弄脏手。他又用纸条裹绕笔芯,于是,一种新式的铅笔出现了。1760年,法贝尔筹资建起了铅笔工厂,大量生产铅笔,产品销往许多国家。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使“铅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此之前,法国使用的铅笔都靠从英国、德国进口。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后,英、德先后与法国断绝往来,法国失去了“铅笔”来源。拿破仑请著名发明家兼化学家雅克·孔特研制“法国式铅笔”。由于法国石墨质量差、数量少,孔特只好掺入黏土与石墨粉压成条形并在窑内烘干焙烧。结果发现烧出来的铅笔不但坚硬耐用,而且可根据掺入黏土量的不同来控制画线颜色的深浅。他还在外面包上松雪木,这是现代铅笔的雏形。这种铅笔很快就开始风靡全世界。

然而,无论是法贝尔还是孔特的铅笔,都存在易折断的毛病。后来,还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康考德镇做家具的木匠威廉·门罗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美国式铅笔和法国一样,也诞生于战争。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下令对美国实行禁运政策,原本来自英国的铅笔贸易通道中断了。美国打算自己生产铅笔,可美国石墨比法国的质量更差,无论掺入什么物质都无法与当时制造的粗糙木壳黏在一起。

木匠门罗非常的心灵手巧,1812年门罗用一台简单的机器生产出2~7英寸(1英寸=0.0254米)的细木条,木条中间用机器挖出一条凹槽,然后把与凹槽一样粗细的石墨条放在槽内,露出的一半石墨再用另一根有同样凹槽的木条涂胶后盖上黏合。这样,门罗轻轻松松地给铅笔穿上了木头外衣。由于这种铅笔价廉、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所以为“工业革命”后产生的大批坐办公室的“白领”喜爱。美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铅笔出口国。美国制铅笔的木料多来自加利福尼亚州高山上的杉树。这种木材纹理直、质地一致、相当松软,易精确加工、上色、上蜡,使用非常方便。

历经两百多年的时间,铅笔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种类和式样也越来越繁多,形成了庞大的铅笔家族。有活动铅笔、彩色铅笔、立体铅笔等。如今,铅笔仍是我们重要的书写工具之一。

一支并不复杂的铅笔,如果从它“出生”时算起,到如今“长大成人”,大约有250年之久。它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来之不易,而这全来自人类的集体智慧和长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