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造力:你就是你的整个世界
33278200000060

第60章 打破权威的限制

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全世界都能够考出优秀的成绩,但往往缺乏创造性的突破和独立的思维呢?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造。”延续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文化中形成的亲、尊、长、幼,君、臣、父、子,逐级服从的社会风尚,所要求的是孩子们必须服从父母;学生必须相信老师所讲的一切;教科书上的东西都是对的,权威的训导必须服从,科学定律不准讨论或修改。试卷设标准答案,不允许考生有所发挥。正是这些无形的枷锁钳制着人们挑战权威的勇气,禁锢了我们成长的翅膀,让我们无法飞翔。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更不要被经验所束缚,拥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天空。

打破权威神话的关键是打破地位的神话和年龄的神话。

所谓知识权威,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掌握者。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书本、专家都是神圣的权威,是知识的化身,对其充满了崇拜与信赖。其实,权威的知识未必代表真理。《小学自然学习辅导》《十万个为什么》上都说,蜜蜂没有发音器官,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才产生“嗡嗡”的声音。监利县黄歇中心小学聂利同学却大胆挑战这一权威论断。她通过40多次的观察实验,得到的结论是:蜜蜂不靠翅膀振动也能发音。她撰写的论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音》荣获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奖。她的惊人发现挑战了权威论断。不迷信权威的独立思维的品格十分难得。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清华大学讲“中国青年人的胆子要大一些”。拿专家们的话来讲,现在不少孩子的思维受惯性影响,顺着成人模式来想事情,很少从相反方向考虑,这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敢想、不唯上、不唯书的品质。可贵的是,聂利同学大胆怀疑、科学认真地求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虽还未最后确认这个结论究竟怎么样,但小学生的挑战权威,能发现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事情。

从幼儿时期咿呀学语到今天,我们阅读过的书籍应该是很多了。

那么,书本、老师、专家在我们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呢?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书本、老师、专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但是,在创造的天空里,又常常是由于对书本、教师、专家的崇拜,反而阻碍了我们探索的脚步。

只有敢于突破权威束缚,打破权威神话,我们才会产生更多的创意。

正确的可能会成为权威,但权威未必正确。上面的例子中聂利同学所展现的就是一种敢于挑战书本权威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提出了自由独特的见解。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对教师、书本、专家等权威持有批判态度,不能盲目地崇拜。在某些时候,突破权威的束缚,可能就会有重大的发明、创造产生,为人类社会增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敢于对权威提出疑问,才是年轻人必须具备的难能可贵的精神气质。

打破权威神话的另一个含义是打破年龄的神话。一般来说,掌握知识权的人都是年龄长于我们中学生的人。许多人不敢挑战权威是认为自己年少,见识少,怎么可能向见识多的人挑战。年长的人当然见识多,可是见识多的人往往又比较保守和麻木,恰恰需要年轻人的冲劲和敏感。所以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毛泽东曾经对留学生说过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人类科技的许多重大突破都产生于科学家的青年时期。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哥白尼38岁提出日心说。人类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也大都是在年轻时励精图治,创立学说和事业。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分别是30岁和28岁,毛泽东诵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时,也只有20岁左右。青年时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青年是天然的创新力量。有学者对1500年到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正是年轻时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才使人们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那么,如何打破权威神话,超越权威呢?

首先,学会对权威进行质疑。

学贵有疑,首先我们要学会不再盲从,而是敢于质疑书本里的知识。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告诫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韩愈也曾经写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指的是如果想有所建树,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对于书籍,我们不妨换一种视角,即我们在欣赏书籍、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来挑挑书本里的“毛病”,提出一些相反的或者不同的观点。然后把两种观点对比一下,综合起来,这样,我们的收获也许会更大。中国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学会质疑,才能够从书本的权威中走出来。

走出书本的权威,还有很多生活中的权威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当学生的见解和老师的看法相悖的时候,怎么办呢?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虽然我们非常感谢老师、科学家和学者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现在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从而看得更高、更远,但是我们依然要学会对这些学术界的权威、生活中的权威进行质疑。这是因为:科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够有勇气在科学的路上不断地探索。科学史也表明,每当科学上有重大突破和理论上有重大建树时,虽然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已找到了最后真理,但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20世纪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后,曾有物理学家宣布“科学已终结”,真理已全部掌握,可以解释一切可能的自然现象。未过20年,航天观测发现宇宙有加速膨胀的迹象。美国航空航天局于1998年宣布,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过去未发现过的“暗能量”,占总能量的70%以上,对星系产生负压力或斥力,超过了物质之间的引力,导致宇宙在过去数十亿年的历史中加速膨胀。此外,还发现在占宇宙质能27%的物质中,我们能看到的和能觉察到的仅有4%左右,还有23%的“暗物质”存在,其组成和性质都无人知道,物理学尚无法解释。这犹如一桶冷水浇头,使认为“科学已终结”的人清醒了很多,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我们才能够拥有更多的收获。

其次,提出假设,进行验证。

当我们开始质疑书本、质疑权威、质疑经验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学会提出问题了。那么下一步就需要我们通过努力来验证我们的质疑正确与否。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做实验、推理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坦桑尼亚中学生姆潘巴在1963年偶然发现,热牛奶倒入冰格一个半小时后会冻结,而先放入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没有冻结。后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实验证明,姆潘巴发现的现象属实。四十多年来,许多论文与实验试图阐明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没有定论。2004年11月起,在向明中学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上海市3名女中学生——向明中学的庾顺禧、叶莎莎和上海中学的董佳雯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4个月来,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激凌等多种材料,采用先进的多点自动测温记录仪,在记录了上万个数据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同质同量同外部温度环境的情况下,热液体比冷液体先凝固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引起误解的三种可能,她们认为:只有当冰箱有温差、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含有较多淀粉等非液体成分时,姆潘巴现象才有可能发生。不管最后的结论是否正确,姆潘巴和这些中学生挑战书本的勇气和坚持研究的执着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