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随处可用的24条处世法则
33286800000032

第32章 坦然施恩,别让恩惠变成了别人的负担

帮助他人本是好意,但是让别人感受到负担和不自在,有时候却能从好意急转直下变成恶意了。这世间的人情世故就是如此微妙。同样的帮助,做的自然,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最能让人接受,也最让人感动。相反,如果你帮了别人的忙,就表现得高高在上,把自己放在了别人的“恩人”的位子上,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脸,那么你的帮助,也就将成为别人的负担和心病。

村里有个年轻人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年轻人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年轻人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年轻人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年轻人写了一份借契,年轻人也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年轻人虽然穷,但是他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年轻人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所以即使是帮助别人,也要注意保护他人的自尊心不要受到伤害。

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商贩,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扔进小商贩的杯中,就走开了。

没有走几步,商人好像听到有人在吼什么,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小商贩红着脸冲自己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一个健康的人一元钱?”商人赶忙折转身来,从小商贩的摊位上拿起一把勺子,他抱歉地解释说:“对不起,我忘了取我买的东西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小商贩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有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元钱,为什么就不肯拿东西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需要人同情的小贩?”商人连连说“对不起”,然后离开了。

很快几个月过去了,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员与商人又见面了,他双手递上名片,并且自我介绍说:“您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是您伤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乞丐,即使您跑来给了我一元钱,我仍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商人!”

商人听了,尴尬地笑了笑。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却忘记了自己的态度是否给别人带来了伤害。这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这种不当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往往在自己没落的时期比一般人的自尊心都还要强,他们强烈地要求维护人格尊严,对于别人把自己作为“施舍”对象极为反感,往往认为那是一种耻辱。联合国资助非洲难民营儿童的物品,也要孩子们付出一点劳动——帮忙卸车、搬一些力所能及的物资后,才能取得所要的东西。我们还阅读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老人看到一个年轻人饥饿难忍却不好意思行乞,就请他把自己前院的一小堆砖头搬到后院,然后请年轻人饱餐一顿。对于需要我们帮助,自尊心又很强的人,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做呢?

我们可以尝试给对方提供一点“劳动”的机会,可以请对方用“以帮换帮”的方式,得到我们的帮助,这样的帮助就淡化了施舍的色彩,强化关爱的情感。

帮助别人未必轰轰烈烈,喧哗铺张,更不要以施舍的姿态高人一等,不必强求受助者感恩戴德,只要你的帮助融于心中化为行动,一份不经意的善良都能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