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不生病养生真法
33291400000013

第13章 四季养生 顺应自然,杂病不生

历代养生家都强调,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变化,以免引发疾病。在一年中,阳气有一个生、长、收、藏的变化过程,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也是一样,应该根据阳气的生长变化,适时调整机体活动以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提出四季养生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素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大意是说,一年里,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然界变化规律并能顺应这个变化规律的人,会适时地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样顺从了天地自然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何为阴阳

对于人体来说,阳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阳化气,人们把阳和气连起来叫阳气;阴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阴成形,通常又把它叫做阴液。阴液是有形物质,濡养了人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及功用;而阳气是人体生存更重要的因素,由阳气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动为,是生命的所在。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皆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困守,只有阳气旺盛,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以及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才有依赖。只有阳气的能动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这就是阳气在人体的能动作用,它不仅主宰了人的生命时限,而且还确定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不论何季,“养阳”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可能都要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为什么还要养阳?那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为什么还要养阴?那不更冷了?

春夏的时节气候转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汗出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的生成,必须有阳气的参与才成。

秋冬的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调动阳气,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总之,主要还是阳气易于亏耗。

怎样养阴阳

那么,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很简单,就是要处处做到与自然和谐。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春夏阳气生发,盛达于外,而胃中虚冷,就不要过多地贪凉饮冷,如过多地喝冷饮、冰镇啤酒,或过量地吃冰激凌等,否则,就容易造成中寒而伤及脾胃之阳,而引起腹痛、腹泻等病症;秋冬阳气入里收藏,就不要轻易地去扰动它,现代.不少女士们爱美,在深秋和冬季仍然穿着裙子,很是美丽“冻”人,要风度而不要温度,殊不知此举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麻烦,人体为了保护自身机体不受寒邪的伤害,不得不调动正在闭藏的阳气来抵御寒邪侵袭,久而久之,阳气就无法得以正常的收藏。而夏季贪凉饮冷,冬天美丽。冻,人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在扰动阳气,消耗阳气。

大家也都知道,夏天地表温度是很高的,而地下水如井水的温度是很凉的。冬天地表温度是阴冷的,但是地下水如井水的温度却是温热的。从天人相应的角度,也就是自然界的气候相应于人来看,夏天气候炎热,人体内的阳热反而虚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也就是表现为“阳气在表,胃中虚冷”,虽然热燥心烦口渴,却容易中寒腹痛腹泻。冬天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入里潜藏,虽然身感寒冷,却容易内生痰浊积热,也就是表现为“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夏季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再加之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往往贪凉饮冷。或过食寒凉、或吹空调过冷过久,或熬夜玩乐,都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产生暑湿,影响脾胃,所以夏季人们胃口不好,少食厌腻。这时喝一点姜汤或做菜时多加点姜,即可有助于祛暑,又能温胃健脾、散寒止泻,治疗因吃不洁食物而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等。

冬季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再加之冬天天气较为寒冷,人们习惯吃温补食品,活动也较少,代谢较缓,体内容易变生痰热,常表现为咳嗽咳痰,胃满壅滞,口中黏腻等。这时,在饮食中常吃一些萝卜可以起到清解积热,下气消痰,消胀除满,通利脏腑之气的作用。

杨力教授答疑

问:不知是因为吃冷饮还是着凉之故,最近总是腹泻,请问有没有简单的治疗方法?

答:不管是吃冷饮所致还是着凉所致,指压水分穴可有效治疗腹泻。水分穴位于肚脐正上方的一个大拇指宽处,一压此穴,在腹部方向会有疼痛感。具体操作方法为:用食指指尖按摩水分穴,以感到舒畅的指压缓慢地加力。每天重复上述的指压,对止住慢性腹泻具有相当效果。

此外,腹泻时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暖,多吃温性食物等,药物可以用补脾胃的药,如参苓白术散等。

每日养生,顺应天时

中医典籍中也有“日月之华救老残”,这里主要也是说日光对年老体弱人的重要性。到了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逸也曾提出“呼吸太阳”的养生方法;宋代的《云笈七签》也有“采日精法”,这些都是把气功吐纳呼吸法与日光互相结合的养生方法。

当时,这种养生法的具体做法是:清晨东方太阳升起不久,面向太阳,双目微闭至稍露光线。然后调节呼吸,使之均匀,并渐渐仰头伸颈,并吸入空气阳光及热量,直至腹部;稍停片刻,再慢慢吐出空气,并低头收颈,恢复原来姿式。

这种方法,可收到气功与日光浴两种锻炼的好处。

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对日光养生法叙述得最为详细: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谓之负日之喧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阻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

这一段记载说明至少在晋代以前人们已经有这种养生方法了。再就是它明确提出了进行日光浴的时间,最好在上午,其理由是日为太阳之精,而一日之内上午是属阳的,过了午则阴气渐长,日光的养生价值自然就受损,所以久坐非宜。

再则它提到了具体的浴法。这里与唐代所说的日光呼吸法有异。它主张背向太阳,这是极符合养生要求的。因为面向太阳,即便是旭日初升之时,阳光过强的刺激,于眼睛的视力也是有害的。更何况如果在太阳已高挂天空时,如面对阳光,将对视力造成危害。古人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颇值得赞扬。

尤为难得的是这一段话道出了日光浴的养生价值:它能使人身遍体和畅,极为补益。古人认为,日光是太阳之精,能壮人之阳气。人体的阳气是人体机能活力的集中表现,由太阳之精吸取阳气,当然是对人身阳气极为补益的手段。这是一种最为廉价的补品,人人可得。

现代科学认为,阳光对人类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太阳光中含有各种颜色的光,其中的红外线是具有穿透力强、热量大的一种射线,它使人感到温暖,即便隔窗而晒,热力同样可以“炙手”。正是它,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使其加速流动;它还可提高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生理机能,从而使新陈代谢加速,人体皮肤的抵抗力也由此而提高。所有这些,都足以使人的精神状态振奋、心情舒畅。

此外,人体皮肤中还有一些固醇类的物质存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些物质会变成丁种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人体机能的必需品,有了它,我们的身体才能正常吸收钙质和磷质,而这两种无机盐是我们身体中骨胳、牙齿的构成成分,绝对不能少的。少了它,身体骨胳疏松、发软;孕产妇患骨质疏松症、儿童患软骨病,正是由此而来。这些病如果光补充钙、磷是不够的,没有维生素D,它们不能被身体所吸收。补充维生素D,服鱼肝油是一种方法,但如能常见阳光,获取免费维生素D,岂非两全其美呢?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把日光称为“太阳之精”,誉之为“极为补益”,绝非溢美,正是现实的写照!

杨力教授答疑

问:最近常食少,且坐车爱腹胀,如何解决?

答:通过症状可以看出,是由于腹中浊气导致的。因此,平时要多做推腹运动,把浊气散掉,至于坐车腹胀,则可在坐车时揉神阙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