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不生病养生真法
33291400000004

第4章 经络养生 人身有大药,养生不求人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接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网线和桥梁,同时也是我们通过体表来医治内脏的长臂触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体经络就是养生治病的最好捷径。

经络是人体的健康通道

经络是中医调理气血、脏腑的“总开关”,是我们启动身体自愈潜能的“遥控器”。无论是针灸还是刮痧,本身并不直接祛病,只是通过经络调理,唤醒了身体内那个真正能给你祛病的医生。

经络是“人之所以成,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决生死,治百病”的根本。一切疾病的产生和痊愈,甚至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经络密切相关。

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不少朋友可能都还记得,观音菩萨的净水瓶看上去只有一个普通饮料瓶那么大,可是,净水却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至于其功效,那就太神奇了,将那瓶中之水只洒几滴,已枯死的、连众仙都束手无策的仙果树就枯木逢春了。

其实,大家不必羡慕观音菩萨那法力无边的净水瓶,我们自身也有和观音菩萨一样的宝贝,它照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法力无边,能让我们亲手掌握一生的幸福——这就是经络。像纵横交错的山脉、湖泊河流、道路连接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国家一样,人体的经络“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连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经络的作用

被历代医家尊为医学经典的《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意思是说,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榆送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不仅如此,经络还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一旦病邪侵犯机体时,经络就会发挥抗御外邪、“保家卫国”的职责。正因如此,《黄帝内经》才说经络是“人之所以成,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决生死,治百病”的根本。

一切疾病的产生和痊愈,甚至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经络密切相关。就像我们随身的高明的主任医师,经络随时会告诉我们哪里有毛病,提醒我们应该马上运用经络按摩这一灵丹妙药,驱走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常按摩经络可治百病,长命百岁。

杨力教授答疑

问:我朋友的脚背前端按一下就疼,请问怎么回事?

答:中医认为,只要身体出现病症,就会在相应的体表经络处出现痛点。脚背前端属于胸部反射区,如果按一下就疼,则说明可能患有乳腺增生等妇科病。这时,可以通过刮压该反射区进行调节。若能长期坚持,就可以逐渐缓解病症。

肺经上的“药房”

肺主气,肺与大自然之气相通,自然界的大气养育了世间的万物。肺气既有大自然之气又有脏腑之气,如果肺有病,轻则咳喘不得息,重则身亡。

中医认为,肺乃“相傅之官”,即宰相。由此不难看出,肺在人体中地位之高贵。然而,在治疗应用方面,很多人对肺经却不太重视。在中医里,肺经通常用来治疗咳喘、感冒、皮肤等方面的疾患。

通常,咳喘的病总会迁延不愈,古时便有“内科不治喘”之说,其实多是因见肺治肺,有痰化痰,宣来降去,不治根本,才成痼疾。肺本娇脏,最怕攻伐。

所以“调诸脏即是治肺”,实乃真知灼见。

在中医看来,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如同风筝和风筝线的关系。当我们的脏腑出现疾患后,就可通过经络直接进行内部调治。《黄帝内经》指出:“诸气者,皆属于肺。”因此气虚的培补,气逆的顺调,浊气的排放,清气的灌溉,都可以通过调节肺的功能来实觋。

肺经上的重要穴位有九个:

1.治脾肺的中府穴

此穴位置在胸骨旁开六寸(四横指是三寸,两个四横指是六寸)。中府即中气之府,中气是指脾肺之气,中府是脾肺之气汇聚的地方。按中府穴可以兼治脾肺两脏之病,如气不足、咳喘、脾有问题的腹胀、消化不良、水肿。

-2.治鼻炎的天府穴

此穴位置在腋横纹下三寸(四横指)。“鼻气通于天”。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补肾的尺泽穴

尺泽是补肾的要穴。揉这个穴位,可以把肺经多余的能量补到肾上去。因为尺泽是合穴,“合穴属水,内应于肾”,而这条经是肺经,属金,金能收水,所以这个穴是专门补肾的,这个补肾方法就叫“泻肺补肾法”。通过揉这个穴位,我们就能够令身体的能量在自身转化。如果患有上实下虚之症,高血压、头重脚轻、哮喘,都可以使用这个穴位,以便很好地实现气血的转化。

4.治咳嗽的孔最穴

此穴位置在腕横纹上七寸(两个四横指是六寸,再加一个大拇指,大拇指外侧即七寸)。孔最管着所有的毛孔,可以调节孔窍。治疗鼻出血、痔疮、发汗。而且孔最穴是肺经的一个郄(xl)穴(所谓郄穴是治急性病的穴位),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揉孔最也有效果。

5.治头痛的列缺

此穴位置在两个虎口相对上,食指尖下边的凹陷处。治疗偏头痛(尤其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睡觉落枕(落枕是因为风寒侵入)。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头项寻列缺。”

6.治咳要穴经渠

此穴位置在桡骨经突上。寻找方法:摸到桡骨头,然后顺着在骨头上往外侧揉,顶着骨头处的痛点就是经渠穴。此穴治疗咳嗽。

7.补肺要穴太渊

此穴位置在大拇指骨根部,用另一手的大拇指的关节往下硌,很痛的一点就是这个穴。这个穴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一个大补穴。治疗气不足,肺气虚。这个穴位又是脉之会穴,人体的脉都在这里会集。治疗静脉曲,心血管病,只要与脉有关,揉太渊穴都会有缓解。

8.退烧穴鱼际

鱼际是一个退热的穴,它善于退热:心里有火,它能去;肺燥咳嗽,它也能去。什么是肺燥咳嗽?就是夜里两三点钟那会儿老爱咳嗽,比较烦热,睡不着觉。其实大家不用担心,这种咳嗽非常普遍,通常就是肝火引起的。因为肝火在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比较旺盛,会造成这种咳嗽。这时候按摩鱼际穴会缓解。鱼际还有一个其他的效用,它在小孩的幼科里又叫板门穴,专门调节小孩不爱吃东西,肠胃功能不好。鱼际穴还是一个治疗哮喘的要穴,哮喘了,夜里尤其哮喘了,赶紧揉揉这个鱼际穴,通常也都会有缓解。

9.治咽穴少商

此穴是治疗咽喉痛的要穴。最佳治疗方法: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点血,嗓子马上会轻松。

杨力教授答疑

问:经络不通怎么办?

答:人体经络不通,就有不健康的地方,行动不利索、血液不畅通,有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总在家待着,也木要长时间走动,久卧伤血,久行伤筋。根据老人自己的身体素质,配合适当的运动、运动量,如慢跑、打太极拳,晚饭后走动走动、跳跳轻快的舞。不宜逞强,如负重、搬重物等,容易发生危险。

每天早睡早起,晚上睡前热水泡脚是最好的通经络保健手段。泡脚要保持水温在50℃左右,泡20~30分钟。根据体质、病症可加不同的中药,如有关节疾病、心脑疾病可加“红花”、“姜”,体质有火可加“盐”泡几天。没事做做脚部按摩更好,可对照足部反射区先左后右顺时针的揉按。

适量的饮酒也可通经络,如果酒、白酒等,不宜喝烈性白酒,少量喝有益。

心包经拥有的“救命宝贝”

心包经是一条相当重要的经络,因为其与心经紧密相连。虽然心包经上的穴位不多,但有些穴位是专病专穴,是其他的穴位无法取代的。比如郄门穴,对防治心绞痛疗效神奇。

对于大家而言,每晚无事时,可以拍拍心包经,尤其是深受失眠困扰者,这样不仅可以养生保健,还可以消除失眠。

心包经循着人体胳膊中线而行,从乳旁到中指间,是心包经循行的位置。它非常好找,也十分便于按摩。心包经穴位很少,但妙招很多,有些穴位是专病专穴,其他的穴位无法取代。

现代人饮食不平衡,不顺应天时的生活习惯,使得血液中的胆固醇与脂肪异常增高,血中胆固醇虽太多时,会逐渐黏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狭窄、弹性变差,当血液流动不顺时,更容易诱发心肌梗塞及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而敲击或按揉心包经可使血液流动加快,使附着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剥落,随后排出体外。

中医所说的心包就是心外面的一层薄膜,能够代心受过,替心受邪,即外邪侵犯人体时它要代替心脏去承受侵袭。因为“心为五脏之大主”心主神明。

心包经上有许多具有神奇功效的穴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介绍:

1.养心安神敲内关

敲心包经首推内关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的作用。鉴于此,它的主治范围为心脏系统疾病、肠胃不适等。

2.郗门——治心绞痛的要穴

处于腕横纹上10厘米处的郗门穴(胳膊长短不同,大概位置),对防治心绞痛疗效神奇。

3.劳宫——养心奇穴

心包经还有个重要的穴位,此穴用处极广,极为实用,这就是位于手心的劳宫穴。为什么叫劳宫穴呢?就是取劳累后到宫殿去休息之意。它是一个补养心脏的穴位,补养速度十分快,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当然,劳宫穴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参加面试,或者是在重要的场合,我们有时会心跳过速,紧张得手心出汗,这时你不妨按按劳宫穴(左手效果更好),转瞬间,你就会重新找回从容镇定的感带。

4.天池——治乳要穴

此穴男士非常好找,就在乳旁一寸。女士的天池在腋横纹下三寸、对着胸口旁边的位置。这个穴非常重要,跟肝经、胆经相通。人体的气郁从肝胆经循经而上,胆经循着三焦经而上,肝经就循着心包经而上。天池穴是心包经和肝经交接的点,也是心包经浊气的起点,最容易淤阻。女性患有乳腺增生、乳腺炎等疾病,就是因为这块儿淤阻。所以没事的时候,一定要多揉这个穴。转着揉它就行,顺着它上面的心包经捋捋也行,可以很好地防止乳腺疾病。另外,天池还主治淋巴结核。

5.曲泽——养心要穴

曲泽穴是心包经的合穴,它对心包经、心脏的整个脏器有调节作用,还是修复心脏的穴位。而且它还可以治疗急性胃痛、肠胃炎,因为它会把心包经里的气血直接供到肠胃上去。肠胃的气血一旦增多,肠胃炎也就消除了。

6.天泉——补心要穴

天泉穴在腋横纹下两寸,正好在肱二头肌的正上面。天泉最重要的功效在于给心脏补血、理气化痰通经络,可有效治疗胸闷咳嗽。

中医认为,心绎乃君主之官。作为君主之官,心经有个特权,那就是君主不受邪。至于心包经,则相当于心经的外卫。外卫的功能,就是代君受过,如同古代的宦官。如果君主犯了错,我们不能去打君主,换言之,我们不能直接去打心脏,因为那会损害我们的身体。不过,我们可以打宦官,因为宦官就是用来替君主受过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去拍打心包经。

那么,如何拍打心包经呢?首先要用手指掐住腋下,腋下里边有一根大筋,然后拨动它。当拨到这根大筋时,小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这根大筋下有一个天泉穴。用手掐住它,如果感到手指发麻,就证明拨对位置了。如果每天晚上临睡前拨十多遍,敲打天泉穴,就可以排去心中的郁闷和心包积液,自然也就可以止咳了。

杨力教授答疑

问:腹式呼吸的要点是什么?

答:I.胸部不动,利用膈肌下降,腹部鼓起来吸气和利用腹肌有意识地收缩进行呼气。

2.全身肌肉尽量放松,意念集中在丹田(脐下3寸)。

3.呼吸要慢而深,频率大致为每分钟4~6次。

神奇的刮痧治病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由于工作或年龄的原因,很多人正在遭受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的困扰。然而,通过刮痧可以达到舒筋通络、消除疼痛、解除肌肉紧张的目的,进而可以减轻疼痛,尽快恢复健康。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以中医经络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书,完整地记录了百余种痧症及其治则。

刮痧可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是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起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刮疹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肌肉酸痛等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刮痧方法简便易行,可以自己刮,但不一定要刮出“痧”。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时一定要用刮痧油,但不要用红花油。红花油可以活血化淤,但红花油里许多辅药都对皮肤有刺激,如辣椒素,辣椒素对治疗跌打损伤有益,但用作刮痧就会加强对皮肤的刺激,使皮肤变得毛糙、过敏、起疹子、呈现黑斑。

杨力教授提示

在家中,我们就可以很便利地进行刮痧。最便利的莫过于买一把刮痧木梳,早晚各在头部刮拭30-50下,像梳头似的就能疏浚头部血液轮回,起到保健效用。

杨力教授答疑

问:夏季天气闷热时,我就感觉胸闷,而且晚上总失眠,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

答:天气热肯定会扰乱人的睡眠。可以点按少府穴、太冲穴、行间穴,再配合按揉内踝下照海穴和外踩下申脉穴。此外,中午一定要小睡片刻,午餐后找个凉快的地方小憩,下午就会精神百倍。

人体有毒,找膀胱经帮忙

膀胱经是掌控尿液和汗液这两条通道的,所以膀胱经一定不能被堵塞住;另外,膀胱经是直接连接脏腑的,能够把脏腑的毒通过膀胱经后背的俞穴及时排出,所以膀胱经是排毒最简单有效的一个通道。

膀胱经的全名叫“足太阳膀胱经”,顾名思义,膀胱经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像太阳对万物的重要性一样。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然后上头沿着后背一直到小趾,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

膀胱经为患的排毒通路,无时不在传输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进行,且最后也要并归膀胱经。所以要驱体内之毒,膀胱经必须畅通无阻。

在臀下殷门穴至委中穴这段膀胱经至关重要。此处是查看体内淤积毒素程度的重要途径,有两条膀胱经通路在此经过,此处聚毒最多。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淤积肿物;若此处常通,则癌症不生,恶疾难成。所以此处实为安身立命之所,不可不知。

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有67个。每一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效,比如睛明穴可以治疗包括近视在内的任何眼疾;天柱穴具有明目醒神、降血压的功效;敲打承扶穴到委中穴一段,可以起到排毒减肥的功效;按压委中穴、委阳穴,具有降血压的作用;按揉申脉穴,可以治腿抽筋;推按飞扬穴到昆仑穴的一段,可以治感冒、老花眼、腰腿痛、膝盖发凉等症。

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网线和桥梁,也是我们通过体表来医治内脏的长臂触手。但是穴位众多,如何选取?穴有五行,如何搭配?穴有补泻,如何操作?古人已众说纷纭,今人又各抒己见。若要刻意求根寻源,幽门未入,已堕迷雾之中。所以不如削繁就简、去精取粗,反而容易掌握要旨。

治病无外乎两条途径:驱其宿毒,培其正气。

一、驱其宿毒。膀胱经乃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无时不在传输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进行,且最后也要并归膀胱经。所以欲驱体内之毒,膀胱经必须畅通无阻。

二、培其正气。“上工治未病而不治已病”,是说好的医生不等到疾病已经形成才去医治.而是防病于未然。如何防患?需随时培补正气,正气充沛则百脉俱通,气血旺盛则邪毒难以在经络中停滞淤积。现在的人往往只知排毒而不知培补,或毒去而复生;或毒邪未去,身体已衰;或正邪僵持难下,旷日难愈。所以祛邪和扶正须协同进行。人之内力须由脏腑而生,经络而传,故脏腑培补法、经络锻炼法最为切要。

杨力教授答疑

问:手术刀疤对人体经络的影响?

答:应该有一定影响,但没有那么大,人体有大的经脉、小的络脉和更细小的孙络。就好像血管一样。断了一个,其余的小的血管就会逐渐代替原来的血管起作用,这叫代偿。经脉应该类似。

小肠经是人体健康的信号灯

小肠经就好比一面反映心脏能力的镜子,通过了解心脏和小肠经的表里关系,我们不但能预测心脏的功能状况,还能够用调节小肠经的方法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患。

小肠经是人体健康的信号灯,通过了解心脏和小肠经的表里关系,可以预测心脏的功能状况,还能用调节小肠经的方法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患。

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膈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散络于心,沿食道,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小肠经上的穴位主治病症较多,如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痛等。

天天守在电脑旁的朋友们,通常都会肩膀酸痛。但有的人起身活动一下,就恢复如常,而有一些人,则会日渐加重,先后背痛,然后脖子也不能转侧,手还发麻。医院通常诊为颈椎病。其实多数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也虚弱了。观察一下小肠经的定向就会发现,从脖子到肩膀,再从胳膊到小手指,一路下来,正是你平常出现症状的部位。

小肠经预测心脏疾病的重大意义

有人说,心脏供血不足,为何会影响小肠经呢?这其实是中医特有的一个概念——表里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这种关系通过经络的通道联系起来。如果心脏有问题,在最初的时候,小肠经就先有征兆了。有的中医能够预知你的疾病,那并不是捕风捉影,随意惴测的(当然总会有这样的人),而是你的身体已经先告诉他了。所以他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更不是什么巫术,只是你不知道内情罢了。

现在咱们就揭开迷底:肩膀在开始的时候只是酸,酸的意思是气血不足了,然后是酸痛,酸痛是因血少进而流动缓慢而淤滞,不通则痛了。再后来就变得僵硬疼痛了,僵硬是因为血少,血流缓慢,再加上长期固定姿式,血液裁停滞在那里;如果心脏持续供血不足,那么停滞的血液就会在原地形成淤血,没有新鲜血液的供应,肌肉、筋膜就会变得僵硬,缺乏气血供养的肩膀就好像缺水少粮的边关军队,是抵御不住外界风寒的侵袭的。如果此时,睡觉偶遇风寒,哪怕是一点点风,你就会落枕。落枕不是当天彳导的,而是早已酝酿多时,风只不过是导火索。

有的人不从事会计的工作或不整天坐在电脑前,肢体总是在运动之中,那么他们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又怎么考察昵?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我们知道在胳膊肘的略下方有一根“麻筋儿”,在小的时候,打闹玩耍,经常会碰到它,总会过电般一麻到手。这条“麻筋儿”就是小肠经的线路,你现在用拳头打一下这“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去。如果一麻到底,证明你心脏供血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脏已经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了。另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测试法,只要行个军礼,你来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会不会很松弛,松弛就是此处气血供应不足了。这里正是小肠经,而小肠经是靠心经供应气血的。

有的人脾气很急,总是心烦气燥,动则就要与人争吵,中医认为是心火亢盛,由于火气大大,无处宣泄,就拿小肠经“撒气”了。结果小肠经就会肿胀、硬痛。顺着小肠经就会牵连到耳朵、喉咙、脖子、肩膀、肘臂、腕子、小手指,造成这些地方或疼痛,或麻木。

小肠经就好比一面反应心脏能力的镜子,通过了解心脏和小肠经的表里关系,我们不但能预知心脏的功能状况,还能够用调节小肠经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患。

所以,很多时候,上臂内侧松松垮垮的肉,不是靠减肥和练习哑铃弯举就能能够解决问题的。好好关注你身体里心脏的晴雨表——小肠经吧!

杨力教授答疑

问:湿气进入腰部经络导致的腰疼,怎么医治?

答:既然是腰部经络出现了问题,我们建议用体空生物电经络来医治,它对腰、腿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把体内的寒气排出体外,保持经络的畅通,腰自然就不会痛了。现在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患者用了这种办法,不用吃药、打针,几次就能完全康复,效果非常明显。

肾经决定着你的幸福指数

中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是一个人生命的本钱。肾之强弱大多来自父母的遗传,也就是祖上的“遗产”。如果没有先天的厚赠,那就真的很需要后天的培补。

中医认为,肾乃健康与生命之源。不过,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得衰弱。若肾出现衰弱症状,这时可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消除症状,强健‘肾脏。

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适当刺激肾经,可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的病症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可见,‘肾经是一条关乎人一生幸福的经络,若想提高生活质量,在身体上从温饱进入小康,就必须把肾经锻炼强壮。

身体需要运动,经络更需要锻炼,经络是修复身体器官损伤的无形触手和忠实保镖。我们人体的器官就像天天运转的机器,是很容易磨损的;但是只要我们经常保养它,时时除垢澜滑,那么我们仍然能够曰久弥新,甚至脱胎换骨。

神奇的涌泉穴、太溪穴

这里主要讲肾经的两个要穴——涌泉、太溪。大家可别小看这两个穴,它们都有独到的本领。

先说涌泉穴。涌泉穴相当于足底疗法的肾上腺反射区,自古就有临睡搓脚心百次可延年益寿的说法。其最实用的功效是在于此穴能引气血下行,可以治疗高血压、鼻出血、头目胀痛、哮喘等气血上逆的症状。

涌泉穴的敷药效果比较好。比如,高血压患者可取中药吴茱萸研末,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于两脚心涌泉穴,再用纱布包裹。通常一天后血压便开始下降,且有持续效果。重症者可多用几次。当然,如果能配合金鸡独立法进行调理,则效果更佳。

又如,当鼻出血时,可敷大蒜泥,左侧流血敷左脚心,右侧流血敷右脚心,两鼻孔俱出血俱敷之,有立即止血的功效。此法还可醒神通窍,治疗慢性鼻炎。

对涌泉穴进行按摩时,有个前提,就是稍用力此穴即痛感明显者才适宜。若使很大力而痛感不显,或此穴处皮肤无弹性,一按便深陷不起的,不可用按摩法,因为这样会使肾气更为虚弱。

再说太溪穴。太溪穴位于脚内踝后三厘米凹陷中,这个穴其实是一个大补穴,凡是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腰酸、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哮喘,还有男人们最担心的性功能减退以及妇女们的习惯性流产,都可通过刺激这个穴起到显著的效果。

当然,用肾俞穴配太溪穴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虚都是最佳的方案,尤其对于肾虚腰痛立刻就可以见效。通过刺激穴位补肾,可以避免胃肠吸收这道关,因此不会有虚不受补的情况,而且补得直接、迅速。

杨力教授答疑

问:经络阻塞的常见症状是什么?

答:1:酸痛

——经络阻塞气滞血淤,不通则痛。

症状:肩颈酸痛,腰背痛,腰酸腿痛。

2:脏腑失调

——经络阻塞,营养无法顺畅到达脏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

症状:头晕,头痛.失眠,多梦,消化不良,手脚冰凉,内分泌紊乱。

3:曲线肿胀

——经络阻塞,毒素堆积的部位逐渐肿胀,多余的脂肪水分滞留。

症状:手臂粗肿,腰腹肿胀,腿形粗肿。

4:皮肤问题

——经络阻塞,营养无法供给皮肤,毒素滞留影响皮肤。

症状:晦暗,斑,痘,皮肤干燥,头发干枯。

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所以,调补脾胃重穴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我国民间有“每天一针足三里,赛吃一只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穴位名,早在唐代,“药圣”孙思邈就首先提出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足三里——人体第一强壮穴

中医认为,足三里穴是一个滋补强壮穴位。针灸该穴位,可治疗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高血压、虚弱、贫血、下肢瘫痪等疾病。拍打足三里,除了有与针灸相同的效果外,还能提高整个肌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足三里是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在小腿前外侧,膝下约3寸(指同身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之所以称它“足三里”,一是因为此穴位于膝下3寸;二是因为此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里”字含宽广之意,古代“井田制”九百亩为一方里,故以“足三里”寓其治病范围之广。

按照现代微循环理论来看,人体的衰老与微血管闭塞、微循环障碍有紧密关系。由于手指和脚趾远离心脏,往往血量不足,血流量减少,出现手脚冰凉症状,尤其是者年人更明显。拍打足三里,可以使手指和足趾的微血管扩张,加强血液循环,使肢端暖和起来。因此,拍打足三里还能起到防止衰老的作用。

研究发现,当病人胃功能低下时,轻刺激足三里可使胃酸分泌增加;而当胃功能亢进时,轻刺激足三里无反应,重刺激却可使胃酸分泌减少。用不同的手法针刺足三里,可以调整小肠蠕动功能,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长期灸足三里,还可以降低血脂、血液黏度,防止血管硬化,预防中风发生。

足三里穴作为胃经要穴,经常刺激能理脾胃、调气血,具有补虚、健脾的特殊作用。为此,历代医家都非常推崇足三里穴的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作用。

杨力教授答疑

问:哪些食物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答:研究表明,以下五种食物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蜂蜜,每天早晨空腹吃一匙蜂蜜,能安五脏,止痛解毒,常吃能防止血管硬化,久服可延年益寿。

生姜,每天吃早饭时用数片生姜佐餐,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

花生,含有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经常食用能增强记忆,降低血压,延缓衰老。

大枣,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糖、维生素、矿物质,有“天然维生素”之称。

大蒜,具有很强的杀菌、抗菌作用,人们把它誉为“地里长的青霉素”和“天然抗生素”。

涌泉——生命第一长寿穴

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堡主望垒之”。若常刺激这两个穴位,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延年益寿之效。

中医经络学认为,只要坚持适度刺激涌泉穴和足三里穴,就可以起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作用。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我国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朐前1/3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涌泉穴的具体刺激方法是:每晚睡前净足后,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力量以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100下。若能经常坚持,自然会增强肾脏功能。

足三里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脏器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常用艾灸法刺激足三里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进消化,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如果能坚持用艾柱灸疗此穴,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在距该穴3~5厘米处熏灸,有令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之效。若家中无艾,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亦可达到同等效果。

杨力教授答疑

问:什么是人体经络?

答: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尤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网络周布全身,把人体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保持其机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经络学说就是阐明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灵枢·经别》指出:“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充分说明了学习和研究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精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补气血,敲胆经

人体只要气血足,就什么都不缺,保持人体每天气血增加大于消耗是生命的回春术。敲肥经可使血气上升。二型堕垦盈,自然会修复体内疾患。

《黄帝内经》记载,肝乃将军之官,谋虑出自于肝,且肝与胆互为表里,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负责饮食消化。若肝疏泄,就会使胆汁生成出现异常,进而影响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最终导致厌食、腹胀、便溏等后果。胆则主决断,也就是说,胆在精神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若胆功能失常,则人易于出现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状况。

我们知道,胆囊是储存及控制胆汁分泌的器官。人吃进来的食物,有一部分是要由胆汁的化学作用分解成人体造血所需的蛋白质的,没有充足的胆汁,则食物被分解成可供人体吸收的蛋白质就不够,也就不能提供人体造血所需的充足材料,就会气血失调,气血一旦失调就会百病丛生。

根据中医理论,当脏器功能不佳时,刺激其相关的经络,可以强化经络的机能同时改善脏器功能。因此,解决胆功能不佳的最好方法,就是敲胆经。事实上敲胆经并非治疗手段,它只是预防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或者说,只有每天都坚持敲才有疗效。当我们每天都坚持去做一件事的候,一定要找到最方便最顺手的方法。因此尽管胆经从头到脚有很长的路线,但最方便敲打的地方还是大腿外侧这段。

平时,大家应该经常锻炼胆经。敲胆经不仅可增强人体本身的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它还可美容瘦腿。具体敲打方法为:从两大腿外侧根部开始,自上而下缓慢敲打至膝盖处,再反向敲打回大腿根部,如此反复,每天l~2次,每次敲打2~3分钟,敲打时可以用拳头,力道要大些。

经常敲打胆经,可以刺激胆经,促进胆汁分泌,增强人体的吸收能力,进而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养料。

杨力教授答疑

问:我最近总是肩膀酸痛,请问按摩哪些穴位可以缓解症状?

答:当肩膀酸痛时,按压胆经上的肩井穴对消除肩膀酸痛很有效。不过,若刺激过强也可能引起头痛。所以,按压时一定要注意适度用力。即使单侧肩膀酸痛,也应同时按压两边的穴位。经常按压,就会使肩上的血液循环逐渐变得畅通,硬梆梆的肩膀也会逐渐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