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走进孩子心灵:小学生家庭心理教育方略
33292800000009

第9章 怕考数学的倩倩

(一)个案简介

倩倩原是二年级的学生,在《韦氏智力测验》中分数为101分。倩倩的班主任反映:倩倩的父亲是海员,极少在家,母亲的工作需要“三班倒”,也很少有时间管教倩倩。平时主要是由奶奶负责照看,但奶奶没有能力辅导她的学习。倩倩刚上一年级的第一个星期就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很不幸被同班同学刘某用石头砸破了头,并被送进医院缝了针。而恰巧刘某与倩倩又曾是同一个幼儿园的,以调皮捣蛋“闻名”。也许是这种巧合令倩倩害怕上学。从一入学开始,她就对学习的兴趣不大,上课常常不看老师,不听课,但又非常担心功课不会做。其母亲在她不懂时常常责骂她,并且对她的考试分数又有很高的要求,每次测验都必须在90分以上,否则就打。奶奶也常常对倩倩唠叨不休,并反映倩倩一遇到麻烦就只会哭。后来,倩倩发展到考试成绩不到90分时,就哭哭啼啼,缠着班主任说不回家。直至班主任不断安慰并致电她的母亲后才罢休。二年级时,换了数学老师,倩倩未能尽快地适应新教师。而数学老师由于对她不够了解,对她“一视同仁”,以致她感到了很大的压力。现在数学功课做不出来,她第二天早上就不肯回校,害怕数学考试。父亲要出差就哭着闹着要跟着去,说在家里要挨妈妈打。她的口头禅是“我很怕!很怕!”平时遇到困难常常会表现出退缩行为。她是由数学老师转给心理辅导老师的。据数学老师反映,她考数学时总是情绪反应很大,显得非常紧张和焦虑,有一次因为数学竞赛没有做完而伤心哭泣,并且常常闹情绪不肯回校上学。

(二)心理辅导老师的分析与措施

心理辅导老师就倩倩的问题与其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分析,初步诊断她患有考试焦虑综合征和畏难心理。在分析的基础上,辅导老师制定了如下的跟踪辅导措施:

1.建议数学老师改变对倩倩的态度,减少对她的压力,并给予信心保证。

2.重点在于与倩倩的家长进行深入的交谈,以促使其改变不当的教育观念。因为倩倩对考试的紧张和焦虑心理主要是由于过分担心考试结果不佳而遭到母亲责骂所致。“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令倩倩的母亲在教育中采取了过激和急功近利的方式。另外,倩倩遇到困难时的退缩行为也应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三)家长的应对策略

在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深入的交谈之后,倩倩的母亲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片面追求分数的教育观念已经在无意中严重挫伤了女儿的心灵,这是事与愿违的,高分的要求不但没有促使女儿奋发向上,反倒成了阻碍孩子正常发展的绊脚石。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倩倩的妈妈采取了以下的策略:

1.请辅导老师陪同妈妈与倩倩三人共同分析倩倩为什么害怕数学考试和难题,鼓励倩倩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当着辅导老师的面,妈妈向倩倩承诺:“只要平时认真学习,考差了也不要紧,以后妈妈再也不打你了。”倩倩听后明显如释重负。

2.加强与数学老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倩倩的薄弱环节,在课余加强指导,减少其在学习数学时可能遇到的困惑,逐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倩倩明白其害怕考数学的心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坏习惯,既然是坏习惯就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失。所以有时考数学时仍会感到紧张、害怕,想逃避等消极情绪,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这个坏习惯作斗争,一段时间以后,这种不良情绪就会消失的。同时,经常向倩倩传递这样的信息:考多少分不要紧,只要尽力就行了。而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也确实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味关心考分的态度,而是更多关注孩子每天的心情和感受。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妈妈越是有意回避谈分数,倩倩反倒主动向妈妈反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了。

一段时间以后,辅导老师再次见到倩倩时,她已经一改往常沉默寡言的情形,变得开朗活泼起来,脸上那惴惴不安的表情也消失得不见踪影了。

(四)相关思考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过度地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势必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各种心理困扰。本案例中的倩倩虽仅仅是个二年级的学生,却已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好在其母亲反省得快,并听从老师的指导采取适宜的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与理解是帮助孩子尽快战胜心理困扰,走出心灵误区的重要保证。一味地责骂只会令孩子每况愈下。事实证明,让孩子处于宽松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性,孩子的潜力也容易被激发和挖掘出来。只有尊重孩子个体的真实感受,孩子才会更快乐并有效地生活着。

教育箴言

一个好人的身后,必有一个好长辈给过他终身受益的教诲;一个坏人的背后,也往往有一位不称职的长辈给过他一辈子都难于摆脱的误导。

——佚名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怀。

——欧美《育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