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赞扬是一种锦上添花,在孩子表现好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一种必要的肯定;那么,鼓励就是雪中送炭,在孩子遭受挫折时,扶孩子一把,帮孩子恢复自信心。鼓励和赞扬一样,对于孩子建立健全人格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健康地成长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1.鼓励让“朽木变人才”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你……”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落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鼓励是父母关爱孩子的重要表现。鼓励孩子,有利于孩子在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少不了父母的鼓励。尤其是身体矮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2.父母鼓励孩子“小窍门”
鼓励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表达。在孩子遭受挫败或者表现不佳时,父母应该变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变训斥为鼓励,变嘲笑为指导。父母要及时扭转孩子陷进不良情绪中无法自拔,这样的情绪绝对不利于孩子长高和心理健康发展。
(1)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高标准。
小美是个初三的女孩,每次的成绩都不那么好。父母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她,只是鼓励说:“没事的孩子,加把劲,你一定会考上重点高中的”。小美感觉压力特别大,常常害怕考试,更觉得考上重点高中无望。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听话,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好的大学,但是每个人能力不一样,父母不能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到达父母预想的标准。这样子,孩子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压力。
(2)不要给孩子消极的期望。
有两个从小就爱画画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并告诉儿子:你的每一张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看。
第二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个纸篓,并告诉儿子: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到这个纸篓里,无论你自己对它满意还是不满意。
第一个孩子的画贴满了整个墙,所有去他们家的客人都啧啧称赞,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第二个孩子的画,扔了一纸篓,满了就倒,他的画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退步了。几年以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人人赞美。第二个孩子没有画展,所有的人只看到了他手头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当父母要求孩子第二天早晨自己收拾书包时,应该说:“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说:“你能做好吗?”后一种表示会使孩子怀疑自己是否有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在具体做的时候就不是努力去做,而是容易气馁,半途而废,导致失败。所以,当鼓励孩子时,不要用暗含怀疑的表达,而要用肯定的表达。
(3)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都会常常犯错。很多父母总是力求孩子样样完美,比如很多父母盯着孩子做数学作业,看见孩子一开始做错了5道题,就揪着孩子的错不放。一个父母想要孩子进步,不能过于直露地指出孩子的某些缺点,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试想一下,如果每天都有人提醒自己的缺点,你又会怎样想?当然是如芒在背,坐卧不安,难以对自己有信心。所以,父母要告诉孩子犯错误是允许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改过来就好了。要从整体上肯定孩子,再提出局部不足,才能很好地鼓励孩子。
(4)鼓励孩子态度积极,而不是代替干预。
有些父母经常对正在做事情的孩子挑三拣四,嫌孩子干得不好,最后干脆自己动手,不让孩子插手了。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越来越懒。父母代办多,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责任感差等诸多问题。因此,当孩子正在尝试着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不要去干预,更不要包办代替,因为干预表达了一种暗示:“你没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如果是孩子请求你帮助他,那你应该用建议的方式表达你的意见,比如说“我认为这样比较好”“你上次是这样做的”等等。如果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不愿意独立思考和行动,请求父母的帮助时,父母就应该告诉他,对他的能力充满信心:“你以前就做得很好,所以,你现在也一定能够做好的!”
(5)重视孩子的贡献和价值。
要想使孩子感觉良好,就要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人,并且知道他们的贡献确实有用,受到重视。
很多父母说自己孩子时,总是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在家里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因为孩子做什么都难以达到家长的高标准。要想使孩子觉得自己有用,父母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特长为家里做出一份贡献。
比如说,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却乐于做家务,各种家务活总是抢着干,父母就可以通过这一点,肯定孩子对家庭的作用和贡献,从而鼓励孩子。
(6)鼓励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成就。
父母常常关注孩子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几等奖,却忽视平时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后果,又缺乏耐心和意志。因此,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有鼓励,使他们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鼓励应当着重于内在的评价和个人的贡献,在鼓励中教会孩子接受和认识自己的不足,充满自信,在做贡献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7)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长。
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花纹,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长,对于增强孩子自信心有很大作用。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出色的才能时,会明显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特长,也能提高他的自尊心。
丁丁原来是个很害羞的女孩子,在学校里很少有突出的表现。一次,在音乐课上老师无意中夸奖了她唱歌的声音好听以后,她在音乐课的表现就日渐增进。后来,丁丁还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和别的孩子一起到其他地方表演。现在的丁丁变得热情大方。
作为称职的父母不能只用严厉的指责作为与孩子交流的工具,真诚地鼓励孩子的积极感受,发挥成人的爱心和耐心,孩子自然也感受到父母提供的信息,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保持良好的身体发展势能,健康“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