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互利,是人际关系的本质。任何人的发展,与他人都有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一种互惠互利,而不是互伤互损。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对人际交往的回报期望太多,太高,太急。更多的时候,人际交往的互利关系,好比春种与秋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越是对回报的期待淡漠一些,越会心地坦然一些,越会感到人际关系简单一些。
人际回报期望太高了
心路迷障:人际关系实在太复杂了
下面的故事,是一个来访的女孩,倾诉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困惑。
以前经常听别人说,人际关系太复杂了。现在,我有了切身地感受。也许是我不会为人处事,就特别注意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在一起生活,小事上不要太计较,我就经常给同学们一些帮助。在生活上,什么打水啊,晾衣服啊,我经常帮助同学。在学习上,平时有同学问我问题,我都是把自己知道的讲给她们听。可是,我慢慢地感觉,我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领情,甚至拿我当白痴。比如,那次我的衣服晾在阳台上,我没有回来。突然下雨了。等我回来的时候,我的衣服还在阳台上,竟然没有人帮我拿回来。
让我最痛苦的是那一次。一个我非常要好的同学,我们平时很好,我曾经给过她很多帮助。那次,她担任主持人,主持班里的一次活动。按照活动要求,主持人需要在班上找一个搭档。我心里想,她一定会找我作她的搭档。可是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她竟然让没有找我,而是找了另外一个女孩。这让我非常失落和伤心。事后,我找到她,问她为什么。她虽然说了几条理由,但是我觉得都是搪塞。由此,我更感觉自己对别人的好都被别人耍了,更感到人际关系真的实在太复杂了。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是好?
在心理咨询中,常常听到年轻的朋友诉说类似的困惑。这些困惑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什么人际关系太复杂了?
心理透析:人际交往的回报期望太多
其实,人际关系本来是可以简单的。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感到人际关系太复杂了?静下心来想一想,大凡感到人际关系太复杂的时候,都是自己对人际交往的回报期待太过头的时候。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回报期待。有时候,人们会在人际交往的付出之后,对人际交往的回报期望太多,太高,太急,甚至有人把人际交往,当成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时兑现的买卖,更有甚者把人际交往,变成了刻意地利益钻营。于是,结果往往不能如愿,就难免失望。于是,就感叹人际关系太复杂了。
沟通至此,女孩表示理解。于是,我们的会话回到女孩的问题上来:比如,那位同学当活动主持人,你所以期望人家找你作搭档,还不是因为自己曾经帮助过人家,有过人际交往的付出,于是,对人际交往期望太多的回报?如果不然,你凭什么指望人家一定要选你做搭档?试想一下,如果你不抱着这样的期望,是不是就没有了人际关系复杂不复杂的问题呢?再如,生活上学习上你给了同学一些帮助,所以抱怨人家不领情,是不是也是由于对人际交往的回报期望太急了,太高了?我帮助了人家一次,人家就欠了我一笔帐,就总是期望人家还帐。是不是有点这样的意思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期望回报的想法,又何须抱怨人家不领情?何须抱怨人际关系太复杂?
心灵跨越:对回报的期待淡一些
女孩有所领悟地说:这就是所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意思?看来,是我想自己想得多了,有点自私了。
女孩的理解有一定道理。人际交往中心底无私最好,能够心底无私,肯定不会感到人际关系复杂。不过,世间很少圣人,我们都是平常人,人际交往中有回报期待,也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天经地义。因为人际交往实质上本来就是互利的。人际交往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这无可非议。而且,由于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人际交往中确实也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否则,人际交往就没有了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播撒爱的种子?是为了我们可以收到爱的回报。就是说,付出总要有回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对人际交往的回报期望太多,太高,太急。更多的时候,人际交往的互利关系,好比春种与秋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越是对回报的期待淡漠一些,越会心地坦然一些,越会感到人际关系简单一些。
更重要的是,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未必完全是单向的付出,常常是在付出的时候,自己已经收获了回报。比如,你帮助别人打水,在别人受益的时候,自己不是一次挺好的锻炼或放松吗?比如,你帮助同学学习,在你给别人讲解的时候,自己对相关的知识不也掌握更好了吗?更何况,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同时就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道义上的满足?这不是最好的回报吗?
如此感受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在人际交往中自己收获很多很多,我们心中就会对生活多一份感恩之情,就会对人际关系少一些太复杂的抱怨。
对朋友冷热不均好不好
心路迷障:爱憎分明增添了烦恼
我是一名大学生,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是这样的。我总感觉自己属于爱憎分明的人。真的,对身边的人,我总是区别对待泾渭分明。平时,对待喜欢的人,我会很主动真诚的与他作朋友,而且非常热情;对待不喜欢的人,我就会冷冰冰的,看他总也不顺眼。
虽然总体说来,我的人际关系也算不错。可是,同学们却说我这样对朋友冷热不均不好。我也感到自己的爱憎分明给自己增添了烦恼。可是,有些同学就是让人不喜欢。他们的言行让人越看越别扭,就是让人不舒服。遇到这样的人,您说我怎么热情起来?
马老师,您说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呢?
心理透析:人际交往的相似性吸引
对朋友冷热不均,也是人之常情。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被试是17名大学生。先测定他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随后混合安排房间一起生活4个月。然后,让他们相互评定对室内的人喜欢谁不喜欢谁。结果表明,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越相互喜欢。这就是人际交往的相似性吸引。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谁都会有交往的偏好,谁都难保对所有朋友等距离交往,谁都难免对朋友有些冷热不均。从这个角度说,不必过于自责,也不必刻意调整。
但是,生活中的人很难分好坏,所以一般我们也不必爱憎分明。其实,你也不是要爱憎分明,只是对有些同学好不起来,对吗?
心灵跨越:把别人当成天使
其实,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动者。我们对别人的微笑,肯定会收获微笑。如果愿意让自己上一点层次,对不喜欢的人也能主动地热情交往,你就会发现,他们原来也是你的天使。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研究者让两组被试给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被试说,对方是一位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被试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第二组被试与那位女士的交谈非常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第一组的人要长。而第一组被试很难与那位女士顺利地交谈下去。这是因为,第二组被试把那位女士想象成是一个“天使”,把她看作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并以同样的态度与之交往,而第一组正好相反。你看,实验真切地证明:把别人当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
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决定对人的态度好坏的,不是这个人的好坏,而是你对这个人的认知评价的好坏。所以,如果你事先对别人有一种好的看法,这种看法势必会在言语神态中流露出来。对方觉察到你的信息后,也会做出相应的积极回应。于是,人际交往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于是,即使是魔鬼也会变成天使。让自己身边多一些天使,难道不是莫大的幸福吗?
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心路迷障:面对竞争退缩还是进取?
心理咨询室里,一位来访的年轻朋友这样开始自己的故事:我是一个大三男生,今年22岁了。我的自我感觉,应该说自己是一个上进的青年,工作学习也很努力认真,在学校里发展也不错。但是,我感到我的心理有问题,就是我的情绪不稳,时好时坏。有时候,我会情绪非常低落,非常烦躁,非常痛苦,非常迷茫无助,一种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我看到书上很多心理疾病的说法,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心理疾病?
从心理咨询实践看,大凡情绪问题,往往是事出有因,不宜盲目地贴某种心理疾病的标签,最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于是,我请他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情绪不好。
年轻人说:是这样的,我是个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人,平时学习工作热情高涨,一种积极勃发的状态。但是,有时候,又会感到这样为理想而奋斗,没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奋斗,大家相互竞争,不过是你争我夺。就是自己成功了,不也是从别人手里夺过来的吗?这是多么残酷?这又有什么意思?
我这种想法从高三的时候就有了。一次老师说,我们班上也就只有10个人能考上大学。于是我心里就想:全班几十人,就10个人能上大学,这样的竞争是多么残酷,如果我要考上大学,不就是抢了别人的机会吗?即使真的考上了,不也会背负一种负疚感、罪恶感吗?最后,高考结果出来,我真的考上了大学。可是,我没有成功的快乐,而是带着一种负疚感,开始了大学生活的。
我刚才说过,我是个努力上进的人,我不愿意懈怠生活。所以,走进大学后,我照样积极进取,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还拿过奖学金。但是,有时候还是常想起竞争的问题。上学期,我又拿了奖学金,一些老师同学祝贺之后,我又想:竞争中我得到了一些东西,对别人不是一种伤害吗?自己这样的奋斗,这样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都是损伤了别人来成就自己。这简直是一种罪过,这样的奋斗究竟有什么意义?每到想起这个问题,情绪就会异常低落,消沉,迷茫,痛苦,烦躁不安,整个生活都没有了意义,哎呀,那种感觉太痛苦了。可是,我又不愿意无所事事,不愿意放弃努力。几天后,情绪慢慢地走出低谷,又重新开始了积极的进取。就这样,情绪经常反复,越来越让我迷惘,困惑,痛苦不堪。面对竞争的社会,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是退缩,还是进取?
心理透析:关键在于弄清楚竞争的本质
沟通至此,可以肯定地判断,这个年轻人的情绪问题不是什么心理疾病,而是真正的事出有因——由于认知偏差导致了情感的低落。就是这样,人的情绪不好往往是认知出了问题。因此,他的情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进行认知调解,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认识竞争,弄清楚竞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不错,自然界有竞争,人类社会也有竞争。表面看来,竞争似乎就是争夺,争夺得你死我活。其实,这是对竞争的过于表面化的理解,甚至是从根本上的误解。面对竞争青少年所以有种种困惑,与我们这么多年来的教育偏差有关。过去,我们过多地注意了事物之间矛盾的一面,而忽视了事物之间统一的一面,让有些人以为竞争就是你争我夺,就是由你没我,就是你死我活,从而没有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念,没有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致使不少人把竞争当成了“战争”,从而,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有人盲目竞争,不择手段,甚至人格扭曲;一种是有人面对竞争,迷茫困惑,不知何去何从,其结果,往往也会导致人格问题。这位年轻人就属于后者。
心灵跨越:互惠互利是人际关系的本质
我们应该回归对竞争本质的正确认识。按照词典上的说法,竞争就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与人争胜。既然竞争是与人争胜,表面看来,竞争的直接结果似乎是有胜有败,似乎是你争我夺,似乎是有我的就没你的,似乎人际之间是一种互损的关系。然而,这只是事情的表面现象。
从根本上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促进个体的发展,进而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竞争,可能人类今天还在茹毛饮血。从这个角度说,竞争是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件好事。竞争促进了所有竞争者的潜能最大的开掘,促进了所有竞争者素质的最大的发展。所以从本质上说,竞争的各方都是受益者。正是因此,才有了“重在参与”的理念。就拿各种赛事说,最高奖只有一个,为什么那么多选手积极参与?而且有相当的选手,参赛前就已经注定与最高奖甚至最低奖都无缘,他们为什么还要积极参与?就是因为赛事中的竞争,可以促进所有参与者的发展和进步。就是说,竞争的根本结果是互惠互利互相促进。互利,才是竞争的根本意义,是竞争的实质。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互惠互利,是人际关系的本质。任何人的发展,与他人都有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一种互惠互利,而不是互伤互损。至于竞争中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既然是互利的,你就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应该在互利中共同发展。如果有人硬是把本来应该互利的关系,当成互损的关系来处理,到头来受害的也是自己。至于有人不择手段的损人利己,那根本就不是竞争,而是侵害,甚至是犯罪了。总之,真正合理的竞争是一种相互促进,就是一种互利,是一种双赢。
交流至此,年轻人不再困惑:我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了,面对竞争,应该积极进取,因为竞争是互利,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