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
33327300000026

第26章 拆掉异常心障之墙:心病还须心药医(1)

心病还须心药医。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光靠吃药治好的,都需要花力气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都需要花功夫进行自我心理救助。

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是说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人有不同的影响。单就身心健康说这种影响是惊人的:消极的标签会危害身心健康;积极的标签会促进身心健康。因此,睿智的策略是经常给自己贴一个好标签……

别让“手机依赖症”赖上你

心路迷障:手机怎么成了我的心病?

大一女孩伊娜,是一个性格比较封闭孤独的人。面对入学后的新环境,交际圈又比较小,朋友也不多,因此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空虚和寂寞。好在入学前,家里新给买了手机,成了伊娜的心灵寄托,有事没事的时候,就给过去的几个同学发短信。

开始,伊娜没当回事,可是久而久之,她就渐渐离不开手机了,就渐渐觉得不都对劲了。自习时手机要放在显眼的位置。翻书前,要瞄两眼手机。隔一段时间手机没震动,就要摸两下确认有没有短信。还常常感觉手机好像在震动,翻开手机看,却什么都没有。如果哪次外出忘记带手机,就会感到心绪不宁,坐立不安。

这让伊娜陷入了困惑:手机怎么成了我的心病?

心理透析:手机依赖心理原因多多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越来越成为人们难以割舍的助手。但是,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现身了。

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主要有六个方面:强烈关注短信;交流多通过手机进行;手机随身携带,如果没带就会坐立不安;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对劲,并刻意看一下是否有未接来电;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手机在响;有事没事总会不时拿出手机看看。可以说,大学生是被手机依赖症所偏爱的人群。

说是手机依赖症,其实并非多么严重的心理疾病,确切一点说,实际上就是一种手机依赖现象。导致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各有不同。

有的是行为习惯导致的手机依赖。日积月累的手机相伴的生活方式,使用手机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习惯成自然,让人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心理。用心理学的话说,这是因为使用手机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型。一旦这个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人就会体验到某些消极情绪。这是一种主要的原因。

封闭孤独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少人出现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证明自己的存在。特别是新生入学后,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他们渴望沟通,希望交流,需要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于是,手机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际直接沟通,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使自己不被社会遗忘。伊娜就是这种情况。

心理压力也是不少人出现手机依赖的根源。现代生活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和恋爱,也是不小的压力,有些特殊阶段压力会更大。这些心理压力,也会转化为对手机的依赖。如果压力让他们内心对手机铃声有一种期待心理,强烈的心理暗示甚至还会诱发幻听。

人际依赖也会变成对手机的依赖。人应该有清楚地自我界限。可有的人的自我界限却比较模糊,没有独立的自我,分不清自我和他人,习惯于过度依赖他人,甚至总想把自己和他人融为一体。有这种人际依赖心态的人,容易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心灵跨越:区别情况对症下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光靠吃药治好的,都需要花力气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都需要花功夫进行自我心理救助。既然手机依赖是心病,也需要区别情况对症下药,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如果是行为习惯导致的手机依赖,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控制。可行的方法是系统脱敏疗法。具体做法就是,除了必不可少的使用手机外,应该尽量一点一点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增加其他联系方式,如书信、直接见面和交流聚会,逐步脱离对手机的依赖。尽量保持平静心态,多进行户外运动,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也有助于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

如果是性格孤僻导致的手机依赖,应该从改善性格入手。性格的改善离不开生活的改变。因此,这样的人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多建立面对面的现实的人际交往。就是说,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体活动,比如,和大家一起听听音乐,在校园散散步,适当进行一些郊游,经常锻炼身体等。大学新生,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比如,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等。

如果是心理压力导致的手机依赖,关键对策是主动进行心理减压。比如,可以走一走:到野外郊游,极目绿野,回归自然,荡涤一下心中的烦恼,净化一下心灵尘埃。可以放一放:如果不是急事大事,索性放下不去管它,过几天再说。或许会有个更清晰的认识,更合理周密的打算。可以乐一乐:想想开心的事,或拿本有趣的书,读几段令人开怀大笑或幽默风趣的章节。可以唱一唱:唱首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引发你对灿烂未来的憧憬。这样无形中会淡化对手机的依赖。

如果是人际依赖导致手机依赖,要学会在心理上明确自我界限,正确理解人我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不对人际交往抱有太多的期待,学会分清人我,学会保持距离,学会保持独立,学会在独立的生活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同时,再配合前面说到的系统脱敏疗法,来逐步淡化对手机的依赖。对了,顺便要说到,事实上手机依赖症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摆脱手机依赖的各种方法可以综合使用。

签名,让我紧张让我怕

心路迷障:签名时手紧张得发抖

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孩,现在却得了一种怪病,请您帮助我。

我的痛苦主要是紧张,一种特别严重的紧张。主要表现是,在别人面前签名的时候,手就紧张得发抖,写出的字非常难看。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遇到签名的机会,我总是能躲就躲,让别人替我签。但我知道这不是办法。以后会有很多需要签名的机会,我怎么办?我这是怎么啦?我还可以变成一个正常人吗?我请求当面咨询,请您一定安排时间接待我。

这是一个大学女孩来信中倾诉的困扰。女孩的症状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样的问题确实需要当面咨询。于是,约定后我接待了女孩的来访。开始我就尽力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以求避免或减轻女孩的紧张。然而,女孩的实际状况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这原来是一个很棒的女孩,在一所重点大学本硕连读。女孩大致重述了来信的问题,沟通起来很顺畅,也相当自然,几乎没有发现什么紧张反应。

听到我明确地肯定,女孩笑了:“是的,来之前我想,不管怎么紧张也要和马老师好好交流。好像这样一想反而让我不那么紧张了。”

“事情常常这样,你越怕,它越吓唬你,你豁出去了,它反而逃跑了。”我及时肯定了女孩的感悟。

“但关键是签名时的手发抖。您说这怎么办?”女孩转而问道。

心理透析:心理活动的逆定律

手发抖是紧张的机体表现,只要不再紧张,手也就不再发抖。为了帮助女孩更好地领悟,我引导说:“你能谈谈感受最深的例子吗?”

“印象最深的有两次。”女孩回忆说,“一次是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当时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手抖得非常厉害,邮递员让我签名,怎么也写不好。最后邮递员让我按手印才算了事。再一次是入学后存钱的时候。当时手紧张得发抖,怎么也签不好自己的名字。结果第一份单据作废了,又重新填了一份,才勉强填好。”

“想想看,你印象最深的这两次有什么特点?”我启发说。

女孩想了想:“都是重要的事。”

“对,面对重要的事情难免激动紧张。”我表示肯定,“你一定知道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故事。虽然那有点夸张,但寒窗苦读十多年,终于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激动。你激动得手抖不能签名,别人也许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呢。再说入学后的那次。你第一次远离家门,第一次自己存钱,第一次存那么多钱,心情怎不紧张?写字签名怎能像平时写作业一样?再说,填写单据不能一次顺利完成的情况,也是很多的。”顿了顿我转而问道,“再想想看,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有时,紧张手抖是正常的反应。”女孩几乎不假思索。

“既然是正常的反应,既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

“顺其自然。”女孩的悟性真的很好。

“很好,你能领会到这一点很重要。”我赞许地说,“事情就是这样,有些紧张本来是人之常情,本来是正常反应,却以为自己有什么不正常了。于是就开始吓唬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想:我又该紧张了,我不能让自己紧张,我千万别紧张。结果,紧张偏偏再次找上门来。于是就更加害怕:坏了,紧张真的又来了,怎么办,别紧张,千万别紧张。结果是越来越紧张,手也就抖得不能写字了。人的心理活动常常这样,你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你越是和它斗争,它越是要表现强烈,你越是过分关注,它越是挥之不去了。这叫心理活动的逆定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必再为紧张而忧虑,也不必千方百计地控制它了,而应顺其自然,不怕它出现和存在,带着它照常去做应该做的事。如此你那种紧张的感觉,反而会慢慢淡化了。今天你来访并不怎么紧张,不是已经让你体会到了这一点了吗?”

女孩领悟地点头,转而问道:“您说这与完美主义性格有关吗?”

“肯定有关。”我说,“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对自己往往过于苛求,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点点不完美。再有,也与年龄特征有关。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关注自己在人们眼里,特别是异性眼里的形象,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敏感,于是,便平添了许多成长的烦恼。”

“您是说,别人也这样?”

“对呀!”我十分肯定。

“可我感觉别的女孩,好像没有什么烦恼和困惑。”

“别人也没有感觉到,你有紧张手抖的现象呀!”我说,“不信你可以调查。”

女孩笑了:“是的,谁也没有注意到我这个毛病,真是自己吓唬自己。”

心灵跨越:顺其自然绝不逃避

沟通至此,我想要让女孩进一步亲身体验一下。于是,我请女孩当场签名。当我递给女孩纸笔的时候,近乎夸张地说:“现在,就请你给马老师好好做一次手抖的特技表演,让手抖出点水平,让马老师欣赏一下。”我们一起笑了。女孩在笑声中,非常顺利地写好了自己的名字。

“真遗憾,马老师没有欣赏到你的手抖表演!”我笑道。

女孩笑了:“真怪,现在我签名一点也不发抖。”

“这是为什么?”

“是顺其自然了?”

“没错。”我肯定她的领悟,“再有,过去所以这件平常的事情困扰了你,也在于你的‘能躲就躲’。按照心理规律,这类紧张恐惧心态大多最初原本并不严重,但由于人采取了逃避的对策,结果是每逃避一次都会加重一步。反之,如果到了无处可逃的时候,说句俗话,到了就是死也得上的份儿上,往往症状反而没有了。这也说明是自己吓唬自己。现在就是这样。你知道没有退路,不可逃避,只能豁出去了,这样一来,心反而安定了,手自然也就不再发抖。”

“是,平时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女孩一边点头,一边又拿笔练习签名,“现在签名真的一点也没事了。”女孩轻松地笑道。

我也笑了:“如上的过程,我们实际采取了两种治疗对策,一是领悟了紧张手抖到底是怎么回事,二是找到了两个应对的策略。现在总结一下,这两个对策是什么?”

女孩悟性的确很好:“一个是顺其自然,一个是绝不逃避。”

“好,这是回去之后需要继续练习的作业。”我鼓励说,“为了强化效果,还可以把自我心理调整的收获写在本子上,这可以叫做‘成功日记’。相信你会自救成功。”

不久,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女孩的好消息:她说用好多机会练签名,感觉很好。开学前,自己特意一个人去邮寄学费,填单签名,非常顺利。她说真的很感激我的帮助。其实,人最终靠自我救助。她就是这样一个善于领悟和自救的女孩。

疑病症:心灵避难所

心路迷障:总感觉自己有很多病

大学开始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而且我感觉她也喜欢上了我。每次见面,她对我微笑的眼神里总是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但是由于我胆子太小,从未向她表白。每个周末或假日,我总是在是否邀请她的问题上徘徊不定。

天长日久,我就形成了一种内疚心理,觉得由于自己胆小不仅耽误了自己的时光,也耽误了别人的时光。我又是一个内向的人,从不把苦恼向别人诉说,只能每次见到那个女孩时,以内疚的眼神望着她,期望得到她的谅解。就这样,我一直在压抑中过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冲突日益激烈。

后来我迫不得已对好友学说了心中的苦恼,在好友的建议下,我写了封信给那个女孩。然而,大概是那个女孩知道我有心理障碍,开始逃避我,回信说她早已有了男朋友。既然如此,反正我又没有胆量谈恋爱,就断了想让她做我的女朋友的念头,但每次见面时,我就对她升起一股无名之火,恨她……

事情并没有从此打住。此后我陷入更可怕的怪圈,总感觉自己身上有病,有很多病。我怕多种疾病发作来不及救治,怕自己什么时候得了癌症,有时候就是吃肉多点也怕得了癌症。最近,在一本医学书上见到一句话说:“吃了农药残留量过高的食物,会引发癌症。”受这句话的暗示,无论吃什么东西都有点作呕,生怕会中毒得癌症。我去过医院,医生没有查出任何疾病。我曾经去精神科看过,医生只是开了药物,说没什么问题。我已经吃药一年多,但我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我想得到您的心理治疗。请问我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心理透析:以疑病症来逃避压力和挫折

马老师感觉你是个挺会吓唬自己的年轻人。马老师明确告诉你,你生理上根本没病,如果说有病也是心病,心理学上叫疑病症。

疑病症是指由于对自己健康过分关注,而固执地怀疑自己患上了某些疾病,并因此引起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

研究发现疑病症的病因主要有:①社会心理因素。疑病症患者的生活中通常都遭受过较大的挫折和心理创伤。如恋爱的受挫,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的减少,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有一部分病人系医源性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做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病人作些检查,造成病人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躯体疾病以后,或对医学知识或医生的只言片语的表层理解,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疑病。②人格心理特征。易感素质也是重要的发病基础。患者人格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孤独、自怜、自我中心、谨小慎微,通常有较高的忧虑性、怀疑性和敏感性,对身体过分的关注,要求十全十美,过分固执,过分精确,过分坚持。③心理防卫机制。疑病症状是由于个人无法应付困难,而产生的退缩行为。患者对身体的过分关注和烦恼疑虑,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转移,是逃避矛盾纠纷,逃避现实挫折的一种方法,以便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归咎于某种或某几种“病”。这样,可以减少心理上的压力、焦虑、不安、自责,等等,从而面对麻烦的生活境遇,能够有一份心安理得。可见,疑病症是潜意识里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的结果,是“不幸”的避难所,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

就你的情况看,你明显具有上述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敏感多疑等,这是导致疑病心态的心理背景。生活上恋爱挫折让你感到了心理压力,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于是潜意识中开始扮演病人,以疑病症来逃避压力和挫折。这样,虽然让你的心理压力暂时地缓解,但由于消极的心理暗示形成恶性循环,让你似乎感到了很多很多症状,心灵就更难以走出避难所了。

心灵跨越: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这样说来,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恋爱挫折。公允地说你的恋爱挫折,与那个女孩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对那个女孩的感情,先前的很长时间里是一种暗恋,是单相思。因此你把女孩的某些微笑错当成了对你的爱。这种单向的暗恋已经让你蒙受了压力。一年多以后,你虽然给那个女孩写了信,但女孩明确表示了自己已有男友。这也无可非议的。其实,你不难理解,你们过去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你又很少和别人交流,女孩怎么会知道你有什么心理障碍呢?但是,由于你的多疑,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了女孩身上,以为是她知道你有什么心理障碍才找了托词拒绝你。于是,你感到压力更大。于是,你开始在疑病中逃避。现在,如果你能坦然面对,就不难理解,你的种种猜疑都是自作多情。爱情是双向的,何必陷于单相思不能自拔?你最需要做的是,面对心中的爱,直接表达,勇敢追求,这是你的权利。如果不能两厢情愿,就再去进行新的追求。如此而已。追求爱情是一个年轻人光荣的使命,怕什么?

对于目前的症状,你可以采取森田疗法。一是顺应自然。就是一面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不予抵抗,一面带着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对躯体和心理症状不加排斥和压抑。由于顺应自然,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再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一方面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二是为所当为。以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要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为所当为就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积极行动,事实上,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在实际生活中将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这就减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内部的精神能量。

此外,还有两点:一是写“成功日记”。为了强化效果,把那种良好的感受,具体细致随意自然地记录下来,之后经常看看自己的成功日记,会强化良好感觉,逐渐让心病不治自愈。二是给自己贴一个“好标签”。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是说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人有不同的影响。单就身心健康说这种影响是惊人的:消极的标签会危害身心健康;积极的标签会促进身心健康。因此,睿智的策略是经常给自己贴一个好标签:我现在状态很好,我现在感觉很好……

相信面对以后的恋爱以及生活中难免的风雨,你不会再靠“疑病症”来“避难”。因为你是个悟性很强的年轻人,你正在走向成熟。

女孩“怪病”的背后

心路迷障:对别人的话总是尽量反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