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四大战役之渡江战役实录(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实录丛书)
33423000000048

第48章 尾声(15)

25日晨,汤恩伯、石觉、陈大庆等人带着电台、参谋机要人员,在警卫部队的护卫下,乘车来到吴淞镇,涌进了第五十二军指挥所,立即召集五十二军、第二十一军的军、师长开会,布置部队撤退事宜。当时汤恩伯还亲书“手令”一道,密封后由第五十二军派一参谋送给第三十七军军长罗泽闿。

据刘玉章说,汤恩伯给罗泽闿的“手令”内容,是命令第三十七军坚守到26日午后,方可撤到虹江码头上船。第五十二军的这名参谋在武装护送下,于25日中午,方在杨树浦大连路上一所学校里找到罗泽闿,当面递交了汤恩伯的“手令”。这位参谋叫颜鲁笙,河南项城人,军校第18期毕业的,当时在第五十二军军部第二科任上尉参谋,已随军逃往台湾。

这天早晨,汤恩伯在吴淞镇第五十二军指挥所,当着刘玉章、李运成、侯程达、郭永、李有洪、刘梓皋、王克俊、李荣前、李志熙等人的面,宣布了蒋介石的决心:为了保存实力,将上海守军向舟山和台湾转移。汤恩伯要求第二十一军和第五十二军(统归刘玉章指挥)坚守现阵地,掩护市区及浦东地区各部队的撤退。并要刘玉章经常主动派部队向解放军进攻,借以迷惑敌人;倘若遭到解放军的进攻,刘须尽力将其击退。汤恩伯还规定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一军的后方部队应于26日上午开始上船,其第一线部队的撤退,必须另候命令,不得擅自行动。当时分配给第五十二军的有4艘货轮,分配给第二十一军的有3艘商船(客轮),其中分给第一九六师的是一条排水量为5000多吨的货轮“大公号”。汤恩伯布置完毕,即登上了太湖号兵舰,在吴淞口继续指挥。

刘玉章等到汤恩伯走后,立即命令李运成率领各师的副师长,带着军部和各师的警卫营、工兵营前往吴淞海军码头,接收、分配载运部队撤退的船舶,并派部队看守;同时命令各部队立即将伤病官员、行李辎重(实际上多数是军师长们的私人财产,例如大箱大箱的银元)和非战斗官兵送上船去。还在码头区设置警戒,管制交通,防止解放军地下人员混入,进行破坏(因为第五十二军1948年冬从营口撤退时,曾发生轮船锅炉爆炸,造成千余人葬身海底的惨事)。

与此同时,刘玉章命令刘梓皋指挥第七十四团向盛桥、浏河附近搜索扫荡,另派第二十一军的第一四五师向罗店、嘉定方面搜索扫荡。

25日傍晚(夜幕降临后)第五十二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及第二十五师、第二十一军及第一四六师都偷偷地开始向吴淞海军码头集中,抢先上船。据在现场指挥的刘明奎(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少将副师长)到台湾后对我说:“我曾在美国电影里看见英国人于1940年5月27日,由法国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仓皇撤退的狼狈情景。但是,5月25日到26日深夜,在吴淞海军码头,我看见撤退的官兵们争先恐后地抢着、打着、挤着上船的惨状,却大大地超过了敦刻尔克撤退时的混乱和悲惨的情景。”刘明奎还十分愤慨地痛斥一些国民党“要人”,丧尽天良,不顾重伤官兵的小命和安全,把他们抛弃在码头上,任人践踏;却派武装士兵把自己的亲友和私人财物,强行装船逃台。当时,上海秩序极其混乱,指挥完全失灵,码头上人山人海,拥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或者从别人的头上向船上爬去,或用力(有的用枪撞开人墙),硬向船上冲,冲上船后,再从船上放下软梯、吊绳等,供等在岸上的人攀绳而上,其中有些人因互相争夺拥挤以致中途绳断,坠入江中,葬身鱼腹;有的人好不容易挤到了栈桥上或趸船上却被挤下江去;有的人则被挤倒在地被人群践踏致死。还有一些在岸上不能上船的人竟跳下江去,游到船的另外一侧(靠码头的另一侧)再向船上抛绳,然后顺着绳子向船上爬去。有一些上不了船的官兵,竟在码头上向船上射击,以发泄他们的愤怒,企图要船上的人和他们一起同归于尽,结果迫使船上的人只好开枪还击,妄图压制,以致船上和岸上变成了“敌人”,互相射击,自相残杀,造成流血,迫使有的船不得不提前启锚开航;因而使那些攀在船舷边想向船上爬的人,和挤到了栈桥上正向船上冲的人,都纷纷落水丧命;也使得等在岸上无法上船的官兵,更加气愤,不但用机枪向船上扫射,还用60炮向船上打。这种情景的确是史无前例的。

据我所知,汤恩伯曾于5月28日下午,在定海港内他所乘坐的太湖号兵舰上,召集各军师长开会(他派出几艘海军的汽艇和登陆艇,分别开到各条船旁,去接运各军师长到太湖号上开会。因各部队所乘的船舶在28日中午,已基本上全部到达定海港集中)。会上检查了各部队现有人员和装备的情况,并规定各部队应自行派船将分乘在其他船上的官兵,接回各该部的轮船上,归还建制。汤恩伯在会上宣布蒋介石的命令如下:

1由丁治磐指挥暂一军、第一二三军及原一绥区所辖的江苏省保安司令部、省政府、保警部队等,驻守嵊泗和岱山岛地区;

2由周碞指挥第七十五军及第四十五军的第一○二师,驻守舟山岛及其周围岛屿;

3上述丁、周两部统归石觉指挥之,并须设法收容由大陆逃出的官兵;

4吴淞要塞所属部队即开厦门,与厦门要塞合并;

5各特种兵部队,如:装甲兵、炮兵、工兵、通信兵、铁道兵、技术总队、汽车部队(少量)均开赴基隆登陆,听台湾警备总司令陈诚安排;

6第十二军、第二十一军和第三十七军、第五十一军的残部及零星官兵,以及第五十二军、第五十四军、第九十九军等部队立即启航开赴台湾,向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报到,受其指挥区处,登陆港口均为基隆港;

7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暂改为国防部厦门指挥所,由汤恩伯任主任,立即开赴厦门,指挥并整顿已经到达龙岩、漳州、泉州地区的部队;

8派陈大庆和毛森分赴浙江、福建沿海岛屿考察,并就地组织地方的反共武装,收容整顿由大陆逃到岛上的部队,向国防部提出报告;

9其他由上海撤到舟山的机关和零星人员(包括最后抢运出来的物资和设备)一律随船开赴基隆登陆,由京沪杭警备总部派得力人员统率,造具名册,分别向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和台湾省政府移交,由台湾警备总部和省政府接收安置。

汤恩伯同时要求各部队,利用定海港停泊补充给养的机会,抓紧收容整顿。

第五十二军第二九六师和第二十一军的第一四五师,都是在5月26日深夜才开始撤出第一线阵地(狮子林、月浦、浏行、杨行一带)的掩护部队,尤其是第二九六师更是“殿后的殿后”部队,直到5月27日晨1时许,汤恩伯方发来电报,命令第二九六师弃置留在码头上没有上船的官兵(各个部队都有,人数成千上万,根本无法估计),立即放锚开航,驶赴定海集中。第二九六师所乘的“大公号”轮船(载重5000吨)离开吴淞海军码头时,它已是最后的一艘船了。当时,在黄浦江内已没有其他的轮船,只有一些木船和舢板在拼命地向“大公号”轮船划来,由于“大公号”轮船已开足了马力向海里疾驶,那些呼救和追赶来的木船与舢板,始终无法赶上,渐渐地落后很远了。我站在甲板上瞭望,看到从张华滨到虹江码头一带,熊熊的大火正在燃烧,吴淞镇、宝山县、高桥镇、杨树浦等地也是爆炸声时起,火光冲天。我心中不禁黯然神伤,倍觉凄楚,心想上海已处在燃烧之中,总算迎来了光明;而我们却正在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前面一片漆黑,前途渺渺茫茫,正是命运难卜,归宿无处,黎明不至,黑夜难了啊。

5月29日,汤恩伯命令第二九六师仍乘“大公号”轮船,首先从定海启锚,向基隆进发。6月1日晨5时,第二九六师所乘的“大公号”轮船,作为由上海撤退到台湾的先头部队的第一艘船,在汹涌的波涛和晨光熹微中,驶近基隆港外。

6月1日上午9时顷,第二九六师乘坐的“大公号”轮船,被引到西岸码头停靠。基隆要塞兼港口司令刘翼峰受陈诚之命,派他的参谋长驱车来到码头,迎接第二九六师。在岸上还有一大群持着鲜花和彩旗的欢迎队伍,内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学生和职员,也有各界代表。挂在码头上的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奋战上海的国军将士”,还贴了许多欢迎标语。刘梓皋(第二九六师师长)、卢禹鼎(第二九六师副师长)、王楚英(第二九六师参谋长)、徐奚若(第八八六团团长)、李盛(第八八七团团长)、马荣相(第八八八团团长)等人和部分官兵,已列队站在舷梯两侧,迎接走上船来的基隆要塞参谋长黄幼勉、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副参谋长苏昭文和一些“基隆市各界代表”。送走了“基隆各界劳军代表”后,黄幼勉和苏昭文向刘梓皋及副师长各团长等传达了陈诚的指示:

1严格整饬军风纪,整肃军容,官兵不要任意上街,奉准外出者应服装整齐,佩戴标志,礼节周到,禁带武器,禁入娼寮;

2不准进入民房;

3不准强买,必须按规定给价;

4不准同民众发生纠纷;

5要尊重台湾民众的风俗习惯;

6要严格遵守公共秩序。

当时指定第二九六师下船后,就近在基隆火车站附近的几所学校里住宿,等待火车运往新竹等地集中。当我们从定海出发之前,汤恩伯曾一再叮嘱刘梓皋:“一定要把部队整顿好了才上岸,一定要给台湾民众带去好的印象,为上海地区的部队争点光彩。”汤恩伯说,派第二九六师作为先头部队,第一个在基隆登陆,就是为着这个目的。在汤恩伯看来,第二九六师人员装备是上海撤退出来的各师中最齐全的一个师,并且是在上海打得最好的一个师,是蒋介石明令嘉奖过的部队,还是陈诚在东北时就很熟悉的部队,因之汤恩伯就选定了第二九六师做先头部队,第一批在基隆上岸。

我现在还记得由上海撤退到台湾的部队一般情况。

等待撤离的人们

撤到台湾的部队番号是:第十二军、第二十一军、第三十七军(该军部队建制已乱,分乘各船逃到台湾,经收容集中后,尚有零星官兵约4000多人,不过该军的军长罗泽闿、师长方懋锴、王大均、万宅仁等都已随船或绕道香港逃回台湾)、第五十二军、第五十四军、第九十九军、第八十七军和第二○八师等(特种兵部队都较完整,故未列)。

各军撤退到台湾的实际人数,多少不一,其中以第五十二军的第二九六师人数最多,达7000余人,第二师有5000多人,第二十五师只有3000余人,第五十二军军部及直属队约4000人,全军约两万多人。第五十四军全军约15000多人,其中以第八师人数较多,约达5000余人。第二十一军基本上保持着两个师的建制,尚有官兵约7000余人。第十二军由高桥撤退时损失较大,撤退到台湾后经过收容集中,仍只有4000多人。第九十九军及由杭州经宁波、定海撤到台湾的第八十七军大约8000~9000人,这两个军共约17000~18000人(后来这两个军合编为第八十七军)。先期由崇明岛撤到台湾的第二○八师约7000多人。

由上海撤退到台湾的部队,于6月下旬到7月间经过点验,核实人数(在点验中各部队都有互相借兵冒名顶替的事情),然后进行整编,当时的情况是:第二十一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七军撤销番号,人员装备拨补其他部队,其中第二十一军保留军官,由军长王克俊率领回四川重建。九十九军番号撤销,与第八十七军合编,由邹鹏奇任第八十七军军长,辖第九十九、第二○四、第二○八3个师。此外,保留第五十二军,仍辖第二师、第二十五师、第二九六师,还保留第五十四军,仍辖第八师、第一九八师和第二九一师,这两个军都得到人员装备的补充。

由上海和杭州撤退到舟山群岛和嵊泗列岛的部队,有第七十五军、第一二三军、暂第一军、第一○二师和浙江、江苏两个省政府、省保安司令部等单位,共计约3万人。

撤退到舟山和台湾的部队中,没有第五十一军的番号。但在舟山和台湾都收容有原第五十一军的官兵(自行撤退上船,逃到舟山和台湾),共计约有3000余人。

汤恩伯从上海撤退出来的部队(除特种兵如:装甲兵、炮兵、工兵、铁道兵、通信兵、汽车兵、技术总队、要塞外),总计约达11万余人,后来在舟山编成为第七十五军和1个独立师(这个独立师的番号名为海上突击总队,辖6个支队,约1万人),在台湾编成了3个军,即第五十二军、第五十四军、第八十七军,每个军的总人数都在25万人左右,其中第五十二军人员最多,经过整补后达33万人(二九六师没有调出之时,曾由湖南招收4000余人,补充该军。另由第二十一军抽调了几千人充实该军),但是到了1949年9月,第五十二军的第二九六师却调往小金门,编入第五军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