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新课程百科知识——中国武术史话
33520100000001

第1章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1)

武术的起源

武术经历过漫长的发展,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有许多不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采用“国术”之称;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转变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打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拳术、器械和对练三个方面。拳术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拳、八卦等;器械可分为兵器、短兵器、软兵器;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武术是拳术和武术器械术的总称,是人类自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据考证,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的野兽有十几种之多,如剑齿虎、肿骨鹿、犀牛和中国鬣狗等。当时原始人类就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着。人们生存在猛兽世界中,以果实根茎作食物,后又以渔猎中取得附加食物(鱼类和猎物),同时又在渔猎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猎获方法。

武术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原始人类依靠本能的反抗能力,采用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滚翻等动作,与各种野兽进行拼博,猎取食物,这就是最原始的武术萌芽。中国传统武术的起源,与古代人们渔猎生活及其后部落间的战争有很大关系。在于野兽搏斗中,人们渐渐培养了投掷石块、发射石镞和徒手格斗的技巧,后来就发展成器械和徒手两部分。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后来人们为了相互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一开始是军旅武术,逐渐流传于民间,称为民间武术。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着作有《纪浓薪书》《武篇》《耕余剩枝》等。这些着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廖及运动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传说在周朝(约公元前1100-前256年)以前,人们在闲暇时头戴牛角、互相撞抵为戏,称为蚩尤戏。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称为角力,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称为角抵。另外,有些人模仿动物活动姿势,伸展筋骨、活动血脉,称为“导引”。相传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末年神医华佗在古代导引法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通过仿效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不同特点的活动,达到增长力气、活动关节、流通血脉的目的。以上是徒手武术而后保健武术的起始。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之间开始经常发生战斗。当一个部落的财富激起另一个部落的占有欲时,使用武力就成了掠夺财富的一种主要手段,正如恩格斯所说:“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以前进行战斗,只是为了对侵略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感到已经不够的领土;而今进行战斗,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斗成了经常的职业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原始社会各氏族之间发生过很多战斗。在这些战斗中,远则用了弓箭、投掷器,近则以棍棒、长矛、刀斧击打,劈、砍、刺、扎,战斗非常激烈,有时一两个人要对付好几个人,有攻有防。一旦武器脱手,就要徒手博斗,使用拳打、脚踢、躲闪、扭摔、跳跃等动作,有时还要空手对器械。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在奴隶社会时期逐渐成形。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①军队的武术活动,②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激烈的生存博斗,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而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的这种攻防格斗技能,就是武术的萌芽,并要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到了近代,武术则形成了不同的拳种和流派。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始社会的残酷斗争中,人们萌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而原始生产的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促进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据史书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没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让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习。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青铜业发展很快,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使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商代还出现了田猎这种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了“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朝时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着作《周易》,亦称《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定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武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在封建社会时期发展起来。秦汉非常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割据,七强图霸,战争非常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那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非常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改革兵制,还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而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苟子)目睹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术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着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并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