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地球奇观(中)
33540400000006

第6章 动物奇观(6)

前苏联研究鸟类语言的学者们,编出一本《鸟语辞典》,只要查《鸟语辞典》就知道唧唧喳喳叫的鸟在说什么了。他们还配合这本辞典,灌制了100多种鸟语的唱片。当在稻田里播放麻雀惊叫声的鸟语唱片时,啄食的麻雀群便会纷纷逃散,起到保护庄稼的作用。同样道理,在机场附近播放鸟儿惊叫声的鸟语唱片,也可以吓跑飞鸟,保证飞机的安全起落。

动物的眼睛和“口袋”

眼睛是视觉器官,用来看事物的,可是动物的眼睛千奇百怪。

蝙蝠是用“耳朵”代替眼睛。

蜥蜴类动物的一只眼睛可上可下,能左能右,时前时后,探索着捕捉猎物的最佳途径,另一只眼睛则盯住目标不放。

猫的眼睛早晚像枣核,中午眯成一条线,夜间像满月。

猫头鹰白天是个瞎子,夜间借助微光飞行,却能看到距离70米远的老鼠。

鳄鱼的眼睛像玻璃一样透明,闭着眼睛也能看清水中一切。

鲨鱼是近视眼,全靠鼻子代替眼睛。它是用鼻子闻气味搜捕猎物的。

兔子的眼睛在头部两侧,但可以看到前面、后面和空中的东西。

壁虎的眼睛在夜间格外敏锐,微光下能看清活动的虫子。

人的口袋是安放在衣裤上,而有些动物的“口袋”奇妙地生长在身上。

澳大利亚的袋鼠和袋猫,它们的雌性身上都长着一个育儿袋,袋内可容纳五六个“小孩”。

秘鲁有种吐雾鸟,它有腹囊,内有液体可以从口中吐出,吐出后能气化成雾状,用来迷惑敌兽。

南菲的海洋中有一种喷水的鱼,它的腮下长有两个液体袋,一遇上对手,便喷出液体。液体与氧结合,便燃烧起来,吐出火舌,射向敌人。

非洲有种奇怪的牛,不用嘴喝水,而是用脚“饮”水,这种牛叫“非罗隆多特”。原来,它的蹄外有个与胃相连的足囊,站到水中就能喝水。

微形动物和巨形动物搜奇

1993年挪威北部的海洋里出现大批巨型螃蟹,蟹壳的直径有两米,一般每只有15千克重。这种螃蟹的钳子能夹断人的手指。但它们性情温和,并不伤人。它们的肉十分鲜美,深受人们欢迎。

据动物学家研究,这种巨蟹来自北极圈地区。但为什么要南迁,为什么迅速繁殖,生活习性怎样,还是一个谜。

在缅甸德勒布发生了蛤蟆吞蛇的怪事。一只巨大的蛤蟆,足有母鸡那样大,居然生吞活剥地吞噬了一条长45厘米、粗3厘米的蛇,引来不少路人围观。

1984年夏,泰国渔民在泰国南部海面捕获一条大鲨鱼,体长7.5米,重3638千米。鲨鱼肚里有两颗附有头发的人头,头发显示被害者不是亚洲人。

北美洲有种巨大的两栖蜘蛛,外号叫“渔夫”,能沿着水生植物的茎叶爬进水中,用尖利的肢端上的钩子把一条大鱼拖上岸来当食物。

百慕大有个巨鼠岛,岛上最大的鼠有野猪那么大,不怕人和汽车,非常凶狠,如果发现了人,就马上扑过来和人厮战。

非洲有一种蛙,平时藏在花内,全身颜色与花色相同,身长不到2.5厘米,人们称它为“花心蛙”。

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猴子,叫指猴,身躯小得出奇,身高只有10~12厘米,体重只有80~100克,新生猴只有蚕豆那样大。

前苏联哈萨克地区有一种小老鼠,成年鼠只有花生米那样大。

南美一些国家的香蕉园中有一种小青蛇,身长只有6毫米,躲在香蕉缝里,人们很难发现它。

非洲有一种小得出奇的鸟,翅膀透明,浑身绒毛,只有麦粒那么大,故名“麦粒鸟”。

1991年2月28日,南朝鲜一艘货轮驶进孟加拉湾时,水手李广冰不幸落水,被海浪卷走了。6小时后,李广冰骑在一只大海龟背上游回来了,被救上了岸。水手们用香蕉和肉招待了大海龟,然后把它放回海里。

澳大利亚的科伦巴城附近生存着一种大蚯蚓,体长2米多,颜色各异。蚯蚓肉含蛋白很高,是制作香糖和保健药品的好原料。这个10多万居民的小城市,以蚯蚓为原料制作各种食品,远销国外,这座小城市因此振兴起来了。

我国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哈纳斯湖,有人发现了一种巨大的“水怪”。经专家们考证,这种湖怪实际上是一种称为哲罗蛙的大红鱼,体长约12~15米,头部宽1.5米,估计每条重2~3吨。

动物能工巧匠

数以亿万计的动物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的怀抱中繁衍生息。为了生存,一些动物练就了绝技,它们之中不乏能工巧匠。

白蚁建筑师

在非洲原野上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土堡,这些是白蚁的杰作,又叫白蚁垤。白蚁只有火柴头大小,可它们建造的土堡达几米高,动用的土方量有几十吨。如果按比例折算,白蚁堆起6米多高的土堡,相当于人类筑起6千米高的山。这是多么伟大的建筑!

白蚁土堡不仅工程浩大,而且结构非常科学,精致美观,舒适惬意。

鱼类中的“鲁班”

在鱼类中有不少能工巧匠,肺鱼和刺鱼是其中的代表。肺鱼是从三叠纪初期遗留至今的古老鱼类。每逢旱季,肺鱼就钻入淤泥中进行休眠。在旱季来到之前,肺鱼利用体表分泌的具有很大凝集力的粘液,调和周围的泥土,形成一个屋式泥茧。这个泥茧是密封型的,只是在对着鱼嘴的地方留了一个小小的呼吸孔,以便进行微量的气体交换。肺鱼泥茧的长度可达2米以上,与精细小巧的蚕茧相比,可称得上“巨型建筑物”了。肺鱼的泥茧还异常结实坚固,肺鱼睡在里面不动不食,直到雨季到来,茧壁的淤泥被水泡软冲散时,肺鱼才出来像普通鱼一样生活。

我国东北地区有一种长不过4~5厘米的小型鱼类,叫刺鱼,它们有高超的筑巢本领。春天繁殖季节,雄刺鱼用口和鳍把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的茎、根、碎片汇集起来,利用肾脏分泌的粘液丝,胶合成椭圆形的巢,搭在某些质地坚韧的水草茎上。为使巢壁更加牢固,刺鱼还要在巢壁的空隙中加入“填充剂”。它们用嘴吸取细沙,仔细均匀地喷在巢壁上,同时还不断地用身体在巢内外的壁上反复摩擦,让体表的粘液涂在巢壁上,使巢变得格外光滑而且坚牢。有了这样漂亮的“新房”,还用得着发愁没有“新娘”上门吗?

织布鸟的大厦

巢是鸟类的住房,有的鸟巢很简陋,有的鸟巢很精巧。

有种叫乡村织布鸟的,它们爱群栖,但单独筑巢,盖的是“茅草屋”。它们在树枝上围一个草圈,然后盖成巢室,由上而下把巢封好,只在底部留一个出入口。

织布鸟在筑巢

黑喉织布鸟的巢比较精致。筑巢工作由雄鸟担任。它用嘴啄着棕榈叶或草叶,突然飞起来,将叶子撕成长长的细条。它利用树叶撕成的细条当“纬纱”,细树枝当“经纱”,在树枝间织巢。这种巢有孵卵室和生活室,既能遮阳挡雨,又能孵卵育雏。巢内有一条下垂的通道,可用来防止树蛇的袭击,是织布鸟自己进出的“长廊”。

野牛织布鸟会构筑一种奇特的“公寓大厦”。这种大厦高3米、长7米,内部用棘条分隔成一个个精细、复杂的小间。野牛织布鸟在造屋前,先到处选择合适的房址,然后衔来不满30厘米长的草茎,抛在已选定的树顶上,用湿泥糊成伞状,待泥巴干结后,就成了“公寓大厦”的防水屋顶。随后每个“家庭”在屋顶下各自建造私房,织成一个个圆形的巢,玲珑美观,巢内铺上羽毛,飞行孔开在下侧。在一座“公寓大厦”下可以建造几百间这样的小房子,住上几百对野牛织布鸟夫妻。

扬子鳄的三层洞穴

扬子鳄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它相貌丑陋,但很聪明,又很勤劳。扬子鳄是一种穴居动物,很会营造洞穴,一般一个洞穴只住一条鳄。扬子鳄的洞穴因性别、年龄不同而异,年龄越大,洞越复杂,营造得越讲究。

扬子鳄的洞穴都选择在土质疏松的地方,它先用前爪掘开较硬的表层土,再用尾巴把土推到旁边,然后用脑袋使劲钻进去。退出来,再钻进去,再退出来,如此不断反复,终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洞穴。穴一般分为三层,一层比一层高,最大的洞穴长达30多米。洞内有数条迷惑天敌的岔道,还有1~3个倾斜的进出口,一端延伸至树林、草丛之中,另一端隐蔽在入水处。窟顶有1~2个通往地面的垂直气孔,可保持洞内空气新鲜。沿主通道往里,最深处才是椭圆形的“卧室”,里面铺着枯叶、稻草、杂草等;另外还有一个常年积水的“浴池”。最令人惊讶的是,扬子鳄每次打的洞都能按照当年的最高水位确定位置。扬子鳄是怎么预知当年最高水位的,至今仍是个谜。

海狸修筑的堤坝

海狸是动物世界最着名的建筑师,这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约在500万年前,海狸的建筑天才就已充分显示出来。

海狸最擅长于修筑堤坝,它的筑堤技术堪称一绝。海狸的巢窝常常是修筑在溪流或小河中的,当它选定位置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上游修筑一道坚固的堤坝,把溪流堵住,创造一个适宜的小池塘,然后在那里筑起一个能防御外来侵扰的窝巢。海狸在筑坝前,先去砍伐木材,把木料运到坝址。它把一些枝端尖锐的树枝插入土中,然后将其他树杈层层堆好,再混杂些泥土、杂草和碎石,把水坝封堵严密,以防被湍流冲垮。有时还在坝上开些排水孔或闸口,以便调节池塘内的水位。

海狸修筑的堤坝坚固厚实,形态各异,并符合科学性。一个最显着的特点是,水坝的外形或多或少向上游水流凸出,形成一道弯曲的弧线,这样就分散了水流的压力。在美国怀俄明溪谷的陡峭岸边有一个海狸修筑的水坝,高5.5米,跨度122米,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海狸水坝。

海狸的窝建在坝内的河边,筑得很巧妙。圆顶房屋直径2~3米,坚厚的墙壁外面涂着粘土。窝有两个出口,一个通地面,另一个由一条隧道通水下。每个窝分上下两层,上层较干燥,是整个家族的住房;下层在水面下,是食物的“储藏所”。一旦水坝漏水塌方,全体海狸出动紧急抢修。

鼹鼠的地下宫殿

人们来到绿浪翻滚的田野上,有时能看到一个个由松散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土堆。这是谁干的活呢?原来,这是绰号叫“活的挖掘机”的鼹鼠们干的好事。

鼹鼠外形像鼠,但不是鼠,是食虫目动物。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是挖土能手。它用两只前爪一面挖土,一面将泥土拨到身体下面,然后用后腿不停地向后踢去。接着,它转过身来,用头向外推土,一直推到洞外。鼹鼠的拿手好戏是打洞,在建造永久性地道时,雄鼹鼠的掘进速度是每分钟30厘米,也就是每小时掘进18米。假如鼹鼠长得有人那么大,那它每小时可掘进13千米了。即使是操作机械的矿工,也望尘莫及。

鼹鼠建造的“地下宫殿”既奇特复杂,又别致完善。有许多洞口和地道通向巢穴,两旁和巢底有贮物室、育婴室和卧室,育婴室和卧室里铺上了树叶、枯草和苔藓,显得柔软和舒适。卧室一般都离地面几十厘米深,它的一侧是进气道,另一侧是排气道。排气道的出口往往在河边。进气道不是笔直的,而是转个弯儿后再往上,这样可以避免“穿堂风”。卧室还有一条通道,先是下斜的坑道,然后曲折地通向地面的另一个出口,这是鼹鼠在紧急关头用来逃生的。在潮湿的地区,这条通道还有一个作用:作为排水的沟渠。每一座“地下宫殿”,都有一条外出的主干道,有70米长,两边是一些小巷道,可以通往四面八方,便于鼹鼠外出猎食它喜爱的蚯蚓。

与人较量的动物

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人与动物较量的事发生。

制服水蟒

尽管水蟒很少向人袭击,但确有下水人被水蟒吞食的记载。谈到人与水蟒遭遇,迈克·撒里基斯深有体会。

撒里基斯是一个职业猎手和野生动物商,常在南美洲哥伦比亚河流中捕捉水蟒。一次,他把小船划向一棵倒卧在水面上的树,助手发现有一条大约5.5米长的水蟒盘卷在那棵树上睡大觉。水蟒十分机灵,一听到划船声就迅速向水里逃跑,以便游往安全地方落脚;可是小船已近在咫尺,猎人伸手抓住了水蟒的颈脖。

绿水蟒

人与水蟒的争斗弄翻了小船,把撒里基斯扔到浅水里。几乎和电线杆一样粗的水蟒,用它那强壮有力的躯体开始向撒里基斯身上一圈一圈地盘绕。而撒里基斯为了制服水蟒,用双手抓住它的头部并使劲推向后方,免得被它吞咬,同时挣扎着向岸上挪动着身体。此刻,撒里基斯几乎已被水蟒完全盘缠住了,水蟒的尾巴紧贴他的下巴,情况十分危急。还好,他的三个助手赶到了,马上给他解围,否则再过几分钟,水蟒很可能把他缠死。最后,四人合力将这水蟒装入牢固的麻袋里。

在水里捕捉水蟒是很困难的,要驾驭它就格外困难了,因为这种巨蛇以水为家,在水中行动自如,为陆上生活的人类所不及。但是出水以后,水蟒的动作就比较缓慢,即使如此,至少也要二三人才能制服一条盘绕在树枝上的水蟒。向动物园、实验室和影片公司提供活水蟒的猎手,通常找的是那些爬到岸上,呆在枝头上晒太阳或在消化食物的水蟒。一个爬上树去扼住水蟒的脖子,另一个紧跟着,从它的尾部开始,解开它盘绕着的躯体,第三个人快速把它装到袋里。为了更加安全,还要把它装到板条箱里。

敢同豹、熊较量的人

科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统计:赤手空拳的人同猛兽搏斗,99%是猛兽获胜,而人的取胜率只有1%。

在中国名着《水浒传》里有武松酒醉,夜过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头吊睛白额虎;李逵为老娘报仇,闯进虎穴,刀劈一窝老虎而成为虎将。这是文学作品,而在现实生活里,一个赤手空拳的人是很难战胜猛虎的。

在非洲索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位着名的动物标本制作师叫爱克兰,与豹不期而遇了。他举起猎枪瞄准这只猛兽,由于傍晚昏暗,他的第一发子弹打偏了,豹只是腿部受了点轻伤。它被激怒了,疯狂地向爱克兰扑来。后来经过一场激烈的肉搏战,爱克兰虽然身负重伤,多处鲜血淋淋,但终于获胜了,将这只豹置于死地。

我国人民制伏豹的事例也不少,最出名的有两起:一起是陕西省陇县一位67岁的老太太在四个小孙儿的协助下,赤手空拳,全凭勇气,打死了一只豹;另一起是河南省北部有位70多岁的老猎手,能够赤手擒豹,20多年来他和3个儿子,为好多家动物园捕捉了23只活豹。现在豹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当然不能再任意捕捉和杀害。棕熊的个头要比豹大得多,人要打败它就更不容易了。据记载,日本明治末年,一个手无寸铁的阿伊努族人,突然与一头棕熊相遇,全凭他的勇敢、机灵和力气,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格斗以后,棕熊终于死去。当然,这位阿伊努族人也已经遍体鳞伤了。

在鲸腹里度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