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
33627100000037

第37章 张开逊

张开逊,四川江油人。1939年10月出生。中国发明协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五、六届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研究员,并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博导。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历任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发明的d--碳化硅PN结宽温区高线性度测温技术,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研制成功多种温度传感器与测量控制仪表。研究成功的微型高灵敏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和新技术展览大奖--日内瓦州奖和金质奖章、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三十五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鉴览会一级骑士勋章和两枚金质奖章。曾研究成功时间分割多功能传感技术。撰有《PN结正向特性测量》等论文。

张开逊说:“科学只告诉人们什么是可能的,从不告诉人们什么是不可能的。”、“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自然世界,一个是文明世界。文明世界本身就是发明的结果,我认为发明和文明是同义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成功的企业不参与平庸的竞争,他们采用人所不及的新技术、新发明培养市场来取得商业成功。发明智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的要素。”他引用一位科学家的比喻,“现在人类的处境就像飘在汪洋大海的一片叶子上的蚂蚁,相互争咬,而且还在吃脚下的叶子。完全不知道他们把叶子咬完后,就会葬身汪洋。”张教授解释道,“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孤立无援的,当地球出现问题时,是无法指望地外生命给予帮助的。由此和谐、安宁对地球生命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地发掘科学的人文含义和价值。”

20多年前的一项发明,让他闻名全国;

在发明这条荆棘路上,今天他仍在奋斗;

他在玩吗?其实他在工作!

在张开逊的家里,珍藏着许许多多好玩的东西,有的是他自己发明的,有的是他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人们在电视上看他不断拿出稀奇古怪东西的时候,都奇怪他从哪里搞来这些宝贝,其实都是从这个百宝箱里变出来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家里收藏智慧。”

旧货市场淘换出第一个发明张开逊从小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有着数不清的创意,可真正进行发明活动是从1975年开始的。“在1975年的时候,当时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在北京的西北方向,也就是怀来建了一个地热的电站。我觉得是一个很新的东西,就去看了看。那个景观确实很壮观,用的是丙烷,一般叫液化石油气,就是居民烧饭的罐子煤气,和它换热。看完以后我就产生一种忧虑,因为我知道,液化石油气是很容易泄漏的,泄漏以后如果不注意检测,没有及时地把残留的气体排出去,任何一点火星都会引起它的爆炸。

“晚上我就问陪我参观的那个站长过去出过事故没有?他指着自己的脸,我一看,半边脸都被烧黑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如果我能够做出一个东西帮助这里的朋友们探测可能的气体泄漏,能够为他们的安全提供一些预警或者保护的话,是非常有价值的。

“所以回来以后,我自己就在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些零件,然后就按自己学的那些知识做了一个探测器。他们非常高兴,当场做了一些实验,后来就留下来用了。”此后,张开逊一发而不可收拾,“我想,这既是一种快乐,同时又有一种神秘感。为什么快乐?因为是一个新的领域知识的挑战,因为我没有做过这个领域的事情,我觉得能够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去探索它的规律,去认识新的规律和现象,争取成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他还第一次产生了写科普文章的念头。所以就写了一篇《可燃气体的性质和探测的方法》,发表以后反响非常好。

三小时的万元户张开逊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了40多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张开逊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发明。1986年,他发明的微型高灵敏度传感器获得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在以后短短的两年中,他先后获七枚国际大奖金牌。如今这些奖牌已经可以摆满一桌子。但是张开逊并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发明家。“我的财富非常少,我应该说是科技界的贫困户。”比如他发明的温度传感器,投产后也没有申请专利。“这个时候有人问我,你忙活半天,他们每年销售额都上千万了,一分钱也不给你,你自己是什么感想?我开始就没想到要为自己挣钱,因为我觉得他们帮我做了很重要的事情,他们让我的理想变成现实了,我应该谢谢他们。“当你自己把这样一份成就做出来之后就觉得很欣慰,而不在乎或者说看中它未来将产生的这种市场价值。当然我关注社会从它那里得到了什么,至于我自己从这里得多少钱从来没有想过,因为我觉得这确实是微不足道的。”1985年,他获得我国国家发明二等奖时,得了一万元奖金,在当时真的是万元户了。那段时间,张开逊家里的存款却只有182元。可是,他把这笔“巨款”寄到了两个地方:一个他在四川江油的初中母校,设立了一笔居里夫人自然科学奖;另外一部分寄给他在四川的阆中高中,在那里设立了一笔创新奖。所以如果可以加个期限的话,他大概当了三个小时的万元户。

诚实地考虑,痛快地玩跟他认识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是一个特别爱玩的人。“一次,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随教科文委员会进行专题考察,大概考察科普工作。到上海东方明珠参观的时候,看到有一件装饰品,就是一个大鱼缸,里边好多鱼来来回回地游,都没有规则,永无休止地游。“它也不是真实的鱼,是用电子学和机械合在一起的那么一个东西,但是我不了解它的运动过程,觉得非常奇特,我想了解它到底是什么原理来实现这个功能,当时我就买下来了,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好奇心。”从此后,他家里又多了一件“宝贝”。只要投入到自己的兴趣里,也就是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他什么都不在乎。“我特别欣赏美国一位物理学家的一句话,他说我在工作,我在玩。实际上选择科学是很幸运的,因为选择科学他就把兴趣和职业融合在一起了,因为科学探索是对人智力的一种挑战,同时这种智力的挑战能够感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所以科学探索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类广义的玩,所以我喜欢玩,从年轻的时候,玩到现在应该是很开心的。”

听他说话等于看“科普秀”在张开逊的科研生涯中,科普是和他的发明活动几乎同时展开的。他讲自己发明故事的时候,总有一股科普味道,非常详细,又很生动。20世纪90年代,张开逊在电视屏幕上的生动表情,给许多观众带来发明的快乐,他自己也得到莫大快乐。当他沉迷于发明,消失在实验室里,科普界的朋友会抱怨他懒。当他在电视上露面过多,他自己又觉得应该回去再搞一段发明。两种工作都是他的最爱,而且他乐于与人共享。“应该讲对两件事情我都有感情。我觉得一个科学工作者他应该有两个使命,第一,他应该在他所从事的学科的前沿有新的发明或者新的创造,真正由于他的努力,为科学增加一点新的东西。这是他的天职。另外,他还应该尽其所能和公众分享自己对科学的感受,传播科学。”

后面这一条是后来通过一些很动情的事例才产生的,而这种动情的事情一直印在他的心里面。在他做科普的过程当中,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在1977年的时候,当时他看到一个年轻农民的孩子,完全因为当地的农民缺乏科学知识,才导致严重的烫伤,再加上大面积感染,孩子到了医院的时候已经得败血症,到半夜就死了。“在那个时候我就产生一种很强烈的震动,我觉得按照现代医学的办法,完全可以不发生这些事情。当时我感觉到,科学已经创造了帮助人类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可是这些办法和知识没有变成人们的常识和文化,科学还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所以我觉得应该要热忱地传播这些东西。

“所以后来我自己就归纳出两个想法,我觉得我写了这么一句话,我说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取决于它被公众理解的程度。我自己的文采不好啊,自己也没有文学修养,但是我总是愿意和公众分享自己对科学的感受。因为分享感受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