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易暴
“以暴易暴”形容残暴的统治代替残暴的统治。
此典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殷朝时,有个小国叫孤竹国,是殷汤封的。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齐。依照传统,接替君位的应是伯夷,但孤竹国君却想将君位传给叔齐,后来孤竹国君死了,叔齐要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愿接受,逃走了。叔齐也不愿做国君,也悄悄逃走了。国人便立孤竹国的二儿子为国君。伯夷、叔齐两人听说西伯昌很得人心,便去投奔,谁知到了那里以后,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用车载着西伯昌的神位,到东方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一起上前去劝阻,武王的左右要抓捕这两个人,姜太公把二人放走了。不久武王灭了殷纣王,自称周武王,封他父亲为周文王,整个国家便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了。
伯夷、叔齐却誓死不吃周朝的米,他们居住在首阳山中,采野菜充饥,饿得快要死了,做了一首歌,其中有两句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说:周武王用他的暴行除去了残暴的君王殷纣王,结果仍然是一暴换一暴,他们自己真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
殷纣王荒淫暴虐,百姓痛苦不堪,周武王率诸侯讨伐,正是顺从民意,伯夷、叔齐的见解,迂极,愚极,可叹又可笑!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原指封建统治阶级对待其他民族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现用以表示利用一种势力抵制另一种势力。
此典出自《后汉书·邓训列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汉章帝时候,有一年因为护羌校尉用兵失策,引起羌人愤怒,起兵犯境,朝廷命邓训为校尉,前去平叛。
羌人首领是迷唐,他率领一万骑兵先去胁迫月氏胡。月氏胡有二三千骑兵,人数虽然不多,但却骁勇善战,每次与羌人作战,总能以少胜多。邓训的部下得知羌人攻打月氏胡,心里非常高兴,对邓训说:“真是老天助我,羌人打月氏胡,月氏胡打羌人,让他们互相打吧,我们可以坐等他们的毁灭,这是以夷伐夷的谋略呀……”
邓训却不这样想,他深谋远虑地说:“你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呀,前任护羌校尉所以失策,就在于他失信于羌,惹得羌有骚乱,结果让朝廷兴师动众,耗费巨资,又使边塞百姓不得安生。让羌胡服从汉朝,必须获得他们的信任。如果想获得他们的信任,就应该对他们有恩赐。眼下月氏胡,遭到迷唐的攻击,我们要救援月氏胡!”
汉军按照邓训的命令,打开城门,让月氏胡的妇女、老人、孩子和伤员进城,然后派兵严密防御。迷唐的羌兵退走以后,月氏胡的兵士看到自己的父老、妻子受到汉军的保护,非常感动。他们纷纷给邓训叩头,流着眼泪说:
“邓使君对我们胡人这么好,我们真是感恩不尽呀,以后我们一切听从邓使君的,决不与汉朝三心二意!”
邓训从胡人中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作为汉军兵士。胡人欢天喜地,愿同汉人结为一家。
当时羌人和胡人中流行一种风习,人生了病,久治不愈,就自杀,认为病死是一种耻辱,不如自杀。邓训想改变这种恶习。他听说胡人生了病,就去问候,并且将病人隔离开,收取他的刀剑,然后派医生为他耐心治疗。这样一来,许多病人都痊愈了,一传十,十传百,胡人对邓训更加崇拜和敬仰。
不久,邓训依靠月氏胡骑兵的帮助,平定了迷唐的叛军,俘虏了他们的将领,主要头目大都被杀死,边境从此安定下来。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比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宜的措施。
此典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
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闾的器重。
各路诸侯都想当霸主,阖闾也有这样的想法。
有一次,阖闾问伍子胥:“我想把国家搞得强盛一些,以便争当霸主,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并让远近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要脚踏实地去做。首先,要把城市的防御工事搞好,将城墙筑得高大坚实。其次,要加强战备,把武器造得又多又好,让武器库的刀枪堆得满满的。再次,要发展农业,把粮食仓库充实起来。”
吴王听了伍子胥的话很高兴,他对伍子胥说:“你的建议很好,修筑防御工事,加强战备,发展农业,广积粮草,这些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做。”
引而不发
“引而不发”比喻善于诱导、启发,让别人自己去摸索、提高。
此典出自《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同老师对话。公孙丑问孟子说:“老师关于儒家学说的道理,讲得的确非常好,也很完善。可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要想掌握它,几乎像登天一样难,老师,您为什么不把这些高深的道理变成我们能够掌握的东西,使我们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它呢?”
孟子回答说:“我先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吧。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迁就工人的笨拙而改变用墨绳测好的尺寸标准,更不会因此废弃它。着名的射箭能手后羿,也不会为了迁就射手的笨拙而改变拉弓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有地位、有道德的人在教导别人的时候,就像教人射箭一样,拉满了弓却不把箭射出去,只是摆出一个跃跃欲射的姿势,让学习射箭的人观摩、体会。”
有备无患
“有备无患”比喻做事先有准备,才可以避免失败和祸患。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代,晋悼公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的臣下司马魏绛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官吏。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在曲梁扰乱军阵,魏降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抓来斩首示众。
杨干向悼公哭诉,说魏绛目中无人侮辱王室。晋悼公听了火冒三丈地,说:“我的弟弟受了侮辱,有什么羞耻比得上?我一定要杀死魏绛才能出这口气,快把他抓来。”
羊舌赤道:“魏绛是个忠臣,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未说完,魏绛到了宫门外,他呈给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外门卫士,立即劝阻。
悼公看了魏绛奏书,得知是杨干无理取闹,魏绛秉公执法,于是悼公连鞋子也没穿就急忙跑到宫外,扶起魏绛,说:“这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悼公对魏绛更加信任,派他去训练新军。
北方戎族无终国,向晋国献礼,请求与戎族和睦。悼公道:“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攻打它。”魏绛劝谏说:“戎狄既然求和,是晋国的福气,为何还要攻打它呢?”
悼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断了外患,专心于国事。
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国势日渐强盛。有一次郑国出兵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悼公招集鲁、卫、齐、曹等十一国的军队,由魏绛率领围住郑国都城,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了和约。
楚国见郑国倾向北方,非常生气,便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见楚兵强大,无法抵抗,只好又和楚国订盟。郑国的做法引起北方十二国不满,北方十二国又出兵伐郑。郑国更是惶恐不安,郑国只好又派使臣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了,战事于是平息。郑国为了感谢晋国,送给晋国大批珍宝、歌女等。悼公便把一半歌女送给魏绛。
魏绛不肯接受,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听了,觉得魏绛言之有理,便把歌女送还郑国。悼公在魏绛的辅助下,终于完成了晋国的霸业。
予取先与
“予取先与”比喻要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必须先给对方一点甜头。
此典出自《周书》:“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故予之。”
春秋末期,晋国的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拒绝了。一个叫任章的人劝魏桓子把土地割让给知伯。他说:“你把土地割给他,知伯必然骄傲而轻敌,而邻国必然惧怕他而互相团结起来。以互相团结的诸国之兵,来对付骄傲而轻敌的晋国,那么知伯的命就不会长了。《周书》上说的好,要想打败对方,必须暂时扶植他;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必须先给他一点东西。”后来魏桓子采纳了任章的建议,知伯果然因为骄横、贪得无厌而丧了命。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用于个人提出建议又表示谦逊的时候。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杂下》:“圣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齐景公有个宰相名叫晏婴,他聪明、公正、廉洁。他诛杀了跋扈的武人,搞好了邻国的关系,谏止了齐景公的奢侈。景公三十二年,彗星出现,景公觉得这是灾害将要到来的象征,打算祈祷免灾。晏婴说:“如果你一个人祷告上帝请求免灾,而数以万计的百姓却在叫苦连天,上帝听谁的呢?与其祷告,不如减轻百姓负担,减少他们的冤苦。”景公听了他的话,齐国就强大起来。
景公认为晏婴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看到他生活很贫困,就赏赐给他千金。
晏婴三次都谢绝了。齐景公很不高兴地说:“你未免太固执了。过去我国着名宰相管仲,国公赐给他钱,他从来没有推辞过,你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说:“千金之赏,是应该立功才受奖的,我没有立功,所以我不配得到赏赐。谚语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当然比不上管仲,我或许是个愚者,但在拒绝奖赏这事上,我或许比管仲做得对呢!”最终他辞掉推辞了千金之赏,一生过着贫寒的生活。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指结交远邦,进攻邻国。后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此典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跽曰:‘……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张禄准备到宫里去,路上遇到秦王坐着车过来。他既不迎接,也不躲避,大模大样地照旧走他的路。卫士叫他躲开,说:“大王来了!”张禄回答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正在争执之中,秦昭襄王到了。张禄还在嚷嚷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呢?”正说在秦昭襄王的心坎上。一问,他就是张禄,就很恭敬地把他迎接到宫里去。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出去,向张禄拱了拱手说:“请先生指教!”
张禄说:“哦,哦!”他一句话也不说。秦王见他不说话,就又说:“请先生指教!”张禄依然不说话。秦王第三回真心诚意地请求说:“难道先生认为我是不值得教导的吗?”张禄说:“从前姜太公碰见了文王,给他出了主意,文王灭了商朝,得了天下。比干碰见了纣王,给他出了主意,反倒被纣王杀害了。这是什么缘故?还不是因为一个信服一个不信服吗?如今我跟大王的交情还不深,而我要说的话非常深。
我怕的是‘交浅言深’,也像比干那样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大王问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张嘴。”秦昭襄王说:“我仰慕先生的才能,才叫左右退出去,诚诚恳恳地请先生指教。
不管是什么事,上自太后,下至大臣,请先生直言不讳,我没有不愿意听的。”张禄说:“大王能给我这么个机会,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说着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个揖。君臣俩就谈论起来。
张禄说:“论起秦国的地位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天然的屏障?论起秦国的兵力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兵车、这么多强壮的士兵?论起秦国的人来,哪个国家的人也没有这么遵守纪律、爱护国家的!除了秦国,哪个能够管理诸侯、统一中国呢?虽然大王渴望要这么做,可是几十年来也没有多大的成就。因为秦国光知道一会儿跟这个诸侯订立盟约,一会儿跟那个诸侯打仗,根本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
听说最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当,发兵去打齐国。”
秦王插嘴说:“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张禄说:“齐国离秦国这么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如果出去的兵马少了,也许被齐国打败,让各国诸侯取笑;如果出去的兵马多了,国内也许会出乱子。就算顺利地把齐国打败,也不过叫韩国和魏国捡点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齐国搬到秦国来。当初魏国越过赵国把中山打败了,后来中山反而被赵国吞并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中山离赵国近、离魏国远吗?我建议,大王最好是一面跟齐国、楚国交好,一面去打韩国跟魏国。距离远的国家既然跟我们有了来往,就不会去管跟他们没有关系的事情。把近的国家打下来,就能够扩张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兼并了韩国和魏国,齐国和楚国还站得住吗?这种像蚕吃桑叶似的由近而远的法子叫‘远交近攻’,是个最合适的办法。”秦昭襄王拍着手说:“如果秦国真的能够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远交近攻’了!”立刻就拜张禄为客卿,依照他的计策去做,把攻打齐国的兵马都撤回来。从此以后,秦国只把韩国和魏国当做进攻的目标了。
运筹帷幄
“运筹帷幄”用以表示在军营内谋划战斗策略,或策划、规划重要事情。
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