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68

第68章 人文历史篇(15)

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前309)任梧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博士、硕士和学士的由来

学士、硕士和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有学位制度。

硕士,有时只是对博学多闻、德高望重之人的一种尊称。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衔,从事编纂着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学士,最早只是指在学校读书的弟子。魏晋以后,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品位也不高。唐太宗时设文学馆,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自宋至清,学士的品位一直很高。清朝的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到了清末民初,中国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回来。这样,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在中国才同现代学位制度有了关联。

学位服的由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不披上长及地板并连着头巾的长袍。这些长袍和头巾制作的原料和颜色,由各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决定。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于是,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后来,长袍和头巾开始采用较为明亮的色调,不同学位的礼服也逐渐变得有些不同。学士、硕士、博士的礼服样式的差别,主要出现在头巾上。过了一段时间,头巾不再与长袍相连,单独成了一件物品,人们把它戴在头上。到了15世纪,帽子开始流行,头巾几乎成了饰物,人们穿它时,把它从头顶顺着脖子往下套,披挂在肩上,向后背垂下来。于是,学校礼帽应运而生。最初的学校礼帽的形状起源于硕士学位的符号,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装饰物。

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穿上学校礼服,接着各大学相继使用,但式样与欧洲仍在使用的礼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别。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开会,建立了统一的服装样式。1903年,产生了美国大学礼服的统一标准体系,后来,又在1936年和1960年两次进行了修订。因此,美国今日各大学流行的礼服规格一样,只是在诸如颜色等一些细部略有差别而已。

礼服由长袍、方帽和头巾三个部分组成。博士和硕士的长袍士是黑色的,准学士的长袍为灰色。学士的长袍,尖袖,前面不敞开;硕士的长袍,方袖,袖口呈弧形;博士的长袍,喇叭袖,胸前扣子两旁各一道宽5英寸的天鹅绒贴边,袖子上也横着缝有三道平行的天鹅绒贴边,颜色属黑或别的颜色,它是学科类别的标志。帽子是方形“牛津帽”,各种学位的人都可以戴。帽子左边垂下漂亮的流苏,流苏的颜色表示授予学位所属院系。

中国的学位服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博士的学位服宛如当时流行的长袍马褂。长长的衣身下摆至踝骨处。宽肥的袖子几乎把双手全部掩盖,与“美派”不同,袖身没有任何学位等级的标志。在对襟式的长袍前片,左右各有一条宽宽的黑丝绒饰边。

汉语拼音的由来

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21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汉字横写的由来

中国汉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竖写方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这种形式不合乎人们的习惯和视觉要求。当近代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等情况后,汉字竖写就更感不便,需要改革。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了汉字“竖改横”的见解。钱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4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也表示赞许。经过《新青年》的倡导,汉字横写逐渐推广开来。

围棋“九段制”的由来

宋代张拟《棋经·品格篇》说:“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为什么分为“九品”呢?这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有九个等级有关,《汉书·古今人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在郡县设中正评价人才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古代官职也分九个等级,周代官有九等之命。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到九品,定官吏的大小高低,历代王朝沿袭不废。古代品评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其源出南朝梁庚肩吾《书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分九等),称为“三品九等”或“三等九品”。历代书画评论家多承此说。

在我国古代,围棋手的等级称为“棋品”。因受人品、言品、书品的影响,所以“棋品”也设“九品制”。明清以来,有国手、二手、三手、四手之分,每手又分先后,略近九等。日本效仿,称为九段。现在,围棋九段之分,已为世界各国通用。

新华社的由来

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通讯社,全称“新华通讯社”。其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于江西瑞金成立,和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合而为一,兼有新闻通讯社和报社的双重作用。它负责向各根据地播发新闻,沟通互相之间的联系;向国民党统治区传送新闻,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抄收国内外通讯社的消息。最初为隔日,后改为每天播发一次新闻。1933年3月建立专门的新闻收报台,并逐步发展了通讯员网。1934年10月,因长征停止向外发稿。1936年1月恢复各项业务。

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华通讯社,社址在延安,同时建立了第一个分社——西安分社。1939年初,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离,成立独立的编辑部,受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194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各地报社的通讯部门一律改为新华社分社,形成统一的通讯系统,重大消息由总社发布。新华社成为中共中央指导各地工作的有力工具,中共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各地情况的交流,很多是通过新华社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国家通讯社。

《人民日报》的由来

《人民日报》诞生于1948年6月15日河北省平山县,当时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是由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作为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任何时候都能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从而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及主张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而备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私塾的由来

私塾是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播的载体。依《史记》记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一生收下了3000弟子,有72门徒,设坛讲习且游学列国,缔造了最初的“私塾”。如果把这个看作私塾起源的话,私塾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农村私塾也大都立有孔子牌位,弟子人学的第一天都要对孔子牌位焚香跪拜),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个载体伴随着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都是在这里传播的。私塾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北京大学的由来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着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清华大学的由来

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为什么以“清华”来命名呢?那是因为该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清华园”,所以就以园名作为大学了。

“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间,原来的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园子被起名“迎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清华园了。

今“清华园”工字厅后面的匾额题“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有对联一副: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在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这“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这“湛”为澄清之意。因工字厅后有池,故有谢氏诗句,题为“水木清华”。

1910年,用庚子赔款建造的“清华学堂”,即位于清华园内,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牛津大学的由来

牛津是中古世纪,泰晤士河上的重要渡口。所谓津者,渡口之意也,小城因此而得名。牛津地理位置又居于南英格兰的中心,所以也成为当时陆路要冲。南船北马在此交会,一个繁荣而热闹的市集,逐渐在这里形成。

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就位于这个古老的小城。迄今为止,牛津大学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公元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人读巴黎大学。随后,一批学识渊博的学者迁居牛津,并把这里发展成为英国经院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中心。最初的科系设置有神学、法律、医学和艺术,还有一些自然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牛津最早成立了3个学院。当时欧洲的另外两个学术中心分别是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这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的建立,对当时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重新发现和系统整理、研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哈佛大学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