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70

第70章 人文历史篇(17)

蒙太奇是法语mowtqge的音译。原意是建筑中的结构,延伸到电影、电视中就是构成与剪辑。在电影、电视制作过程中,这是一种把内容有关的片断镜头组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段落的剪辑方法,是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影片制作过程中,一部影片通常由许多不同的镜头组成,为便于制作,常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然后再按照原定创作构思,把这些分散、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连接起来;可以各个镜头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叙述一个故事,也可以把一些画面交错排列,以造成某种印象,或说明某种联想,从而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断、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人们常称这种表现手法为“蒙太奇”。此外,蒙太奇也指各种音响综合起来以达到艺术表现目的方法。

蒙太奇这一术语,通常还指俄国电影的剪辑技巧,特别是指S维·尔卡皮奇在20世纪30年代影片中的艺术表现技巧。蒙太奇方法最初是在美国导演ES·波·特和DW·格·里菲斯的创作中得到发展的,运用蒙太奇技法,有助于影片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秦腔的由来

秦腔是在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秦腔大约是在明中叶形成的,至明末秦腔已十分成熟,开始向各地流传。到清朝中叶,已在整个中国演出过,广东的“西秦戏”还流向了海外。

秦腔唱腔主要以七声徽调式为主,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击节,节奏鲜明,七字一句,音乐为板腔体。秦腔的伴奏乐器文场有二弦子、板胡、二胡、笛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铰子等。主要击节乐为梆子和牙子。还吸收了一些民乐和西洋乐用以丰富音乐表现力。

秦腔的传统剧目有3000多个,新中国建立后整理、重编,使不少传统戏在思想、艺术上有所提高。目前秦腔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剧种。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肥皂剧的由来

肥皂剧(Soap opera)是从英语传至中文的外来词汇,通常指一出连续很长时间的、虚构的电视剧节目,每周安排为多集连续播出,因此又称连续剧(但中文中的“连续剧”可以泛指一切剧情连续的电视节目)。

肥皂剧于1920年代在美国的收音机广播节目中兴起,1940年代移师电视屏幕。大多数肥皂剧都是白天播出。

“Soap opera”这个词,起源于当年在收音机广播时于节目间隔时段播放的广告。因为白天收听连续剧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主妇,所以这些广告通常都是和洗涤用品有关。由于这类广告总是在这类连续剧的间隔播放,于是就慢慢生成“肥皂剧”这个词,意为“播放肥皂等洗涤产品广告的情节剧”。今日在美国,肥皂剧的间隔时段仍然播放宝洁公司等的广告,不过因为用户群扩大,也会放一些诸如皮肤药、避孕器具等广告。

肥皂剧Soap opera,是指“以家庭问题为题材的广播或电视连续剧”,以家庭妇女为主要观众,以普通家庭生活环境为舞台,通常由家庭日用品商家赞助。有人以为肥皂剧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类连续剧休闲而且冗长,人们可以边洗泡沫浴边看连续剧。肥皂剧分日间肥皂剧、晚间肥皂剧,日间剧多为日播,晚间剧多为周播。

“十八般武艺”的由来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十二《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一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刀、枪、剑、戟、锐、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第二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三件改为:代、抉、弓矢;第三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口、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第四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锐、棍、槊、棒、拐、流星锤18种兵器。

图腾的由来

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现象。人类先民相信每个民族都与某些动物、植物或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为该民族的图腾、崇拜物、标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龙、凤、蛇、鹿、鸟类、虎、麒麟等动物都曾作为图腾崇拜物。

原始人在自然崇拜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即对动物的崇拜。动物对人来说,既依赖,又畏惧,更多的是恐惧,因此把动物当神膜拜。

当然,人们崇拜的动植物对象并不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而是全部,通常为特殊的动植物,与部落联系紧密,要么看做祖先,要么看做保护神,这就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的出现,反映人类综合能力提高。

图腾可以分为三大类:氏族图腾——为整个氏族共有,最重要;性图腾——为某一性别所共有;个人图腾——个人所独有,不为下一代所传承。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

古代中国的图腾崇拜出现得比较早,在仰韶文化中期就出现了明显的图腾崇拜。如半坡人因为住在水边,以捕鱼为生,于是他们把鱼神化为自己的图腾。在他们的生活器具上到处都有鱼形纹、人面鱼纹。

图腾崇拜对人类后期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崇拜,对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作用。如南蛮人以狗为图腾,服饰上有狗的标记;古越人纹身断发,将图腾纹在身上;秦陵地宫的顶砖上关于人类的始祖——女娲和伏羲的绘像是人首蛇尾、连体交尾,这也是受图腾崇拜的影响。

维纳斯断臂的由来

《断臂维纳斯》已经是世界家喻户晓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她是在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被掘现的,原是一尊手臂残缺的大理石雕塑。法国重金收买后陈列在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以其绝世魅力震动了世界,从此,“断臂维纳斯”就着称于世,成为爱与美的象征。

红军“长征”一词的由来

“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是首次提出和使用“红军万里长征”一词。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

“无冕之王”一词的由来

最早提法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称这些报纸的主笔是“无冕之王”,认为记者应该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

“茶艺”一词的由来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在台湾。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人民一方面受到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反省而认识到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其优越性的存在。于是,一群知识分子从中找寻,迫切地希望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因此,传统的民俗,从童玩到高层次的戏曲,如:剪纸艺术、打陀螺、放风筝、布袋戏、国乐、国书、国剧、中国功夫等民俗活动,一时间热门起来,并俨然成为一种时尚,而最具民族文化亲切感的“茶艺”,也就应运而生。

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中华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指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使用,如果现在引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向来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不可攀,要很快且普遍被大家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又有人提出“茶艺”这个名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之后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且确定下来了。

什么叫“茶艺”呢?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制作的原理、原则,如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等,以达到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用一杯茶的艺术。

方丈的由来

三国时期吴国支谦所译的《维摩诘经》中的《诸法言品》(也作《文殊师利问疾品》)和《不思议品》记载:维摩诘大士方便“示疾”,佛遣文殊菩萨前往“问疾”。众菩萨、声闻、天王等为了听闻“大道”,随文殊人毗耶离城。维摩诘空乏其室,唯余一床。时舍利弗思忖,“当于何坐?”维摩诘知其意,谓“求法者无占想之求也”。维摩诘复现“神通”,大众“来人维摩诘舍,见其室极广大,包容三万二千狮子座,所立处不迫迮,于维耶离城无所里碍,于佛所止及四天处无所里碍,悉见如故,若前不减。”舍利弗惊叹:“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维摩诘随即宣说“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谓人此“法门”者,能“以须弥之高广入芥子中”,“以四大海水人一毛孔”,而山、海等高、广依然,“无所增减”。

这就是“方丈”一词的由来,所谓“方丈”,即一丈见方的斗室,亦称“丈室”。

后世用“方丈”称寺院中的正寝,即住持所居之室。如唐·元稹《观心处》诗云:“满座喧喧笑语频,独怜方丈净无尘。”也因地指人,称呼住持(又名寺主、堂头和尚)。

老师的由来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

何谓“师”?我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他所着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意思就是说:“师”这个字,就是人们对那些“教人们懂得道理的人”的称呼。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用来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等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到后来,人们就习惯地把“老”和“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了,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老”字在这里带有了尊敬的味道。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朝末期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因为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照法令任免,所以又把教师称为“教员”,即从事教学工作的官员的意思。

“书香”一词的由来

“书香”古时指典籍,也指读书人的书卷气息。“书香”最早的由来,则是因为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又叫芸香,因其气味能杀书虫,人们遂把芸香草夹在书中,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故对其散发之香称之为“书香”。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辨证一》中描述芸草:“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间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晋人成公绥写有一篇《芸香赋》,说芸香草“美芸香之修洁,禀阴阳之淑精”。芸香辟蠹,成为古人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一种颇含诗意之举,因此它每每出现在诗人笔下。唐人常兖在《晚秋集贤院即事》中说:“墨润水文茧,香销蠹字鱼。”姚合《偶题》说:“迟日逍遥芸草长,圣朝清净谏臣闲。”宋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西斋》诗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

“书香”二字因芸草而来,又与书籍结了缘,所以后来被人们广泛地引申,把与图书典籍有关的事物都冠以芸草之名,如“芸帙”、“芸编”都喻指书卷;读书仕进者谓之“芸人”;“芸签”原为书签,后也借指图书;“芸香吏”则指校书郎;因书室常备有芸草,又是藏书的地方,故称书斋为“芸窗”、“芸扁”、“芸署”、“芸阁”、“芸省”、“兰台”等。兰台相当于现在的档案馆,早在汉代便有“芸台”的别称。这些在古代诗文尺牍中是常见常用的名词,都有书香的含义。

“文化”一词由来

《易经·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

在西汉时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已与当今“文化”的意思十分接近,这也是当今学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词最早出处。

《旧唐书·音乐志》中说:“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万域武功成。”“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鏚武威扬。”《旧唐书·李纾传》:“帝德广运,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礼教敬,国章孔明。自今宜上将军以下充献官,余依纾所奏。”此处其与武功、武威相对,皆是“以文化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