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81

第81章 大千世界篇(6)

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最早的中国民族资本的保险公司是1885年由招商局设立的仁和、济和两家保险公司。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是曾经当过大总统的黎洪元开办的华安合群保寿有限公司。

“档案”的由来

我国明代以前,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是分不开的,凡文书名称,也是档案名称。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书和档案,名曰“书契”。在商代,称“册”或“典”;周代叫“中”;秦汉时期称为“典籍”、“文书”;魏晋以后又称“文卷”、“文案”、“案卷”、“案牍”、“文牍”、“薄书”,等等。

“档案”一词,开始使用于明末清初之际的东北地区。杨宾《柳边纪略》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日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日档案,日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这是迄今所见关于“档案”一词来源的最早记载。杨宾所称“边外文字”,是指东北地区满族兴起后所使用的文字,即满文。

据杨宾所言,“档案”一词的得名,最初是由于木牌文书存储年久、穿皮条挂壁若档的缘故,而后遂为官署中归档保存的文书案卷的统称。“档”字,《康熙字典》引宋人王洙等所撰《类编》释为“横木框档”,也就是有框格的木架,是用来存储文书案卷的工具,一格为一档。“案”字,明张成烈《正字通》说:“凡官府兴除成例,及狱讼论定者,皆曰案。”故保存起来留为案据的有关文书,称为“文案”和“案卷”。可见,把“档”字和“案”字连用,组成“档案”一词,用来专指办理完毕、存储档架的文书案卷。不仅形象贴切,含义明确,而且反映着“档案”与“文书”的本质区别。

招标的由来

19世纪上半叶属于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机器大规模生产的应用从生产方式上为买方经济创造了供给条件,同时,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程度。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成熟而独立的招标方式正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招标影响力不断扩大,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接着世界银行在货物采购、工程承包中大量推行招标方式,近二三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也日益重视和采用设备采购、工程建设招标。招标作为一种成熟而高级的交易方式,其重要性和优越性在国内、国际经济活动中日益成为各国和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所广泛认可,进而在相当多的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得到立法推行。

我国最早采用招商比价(招标投标)方式承包工程的是1902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制革厂,五家营造商参加开价比价,结果张同升以1270.1两白银的开价中标,并签订了以质量保证、施工工期、付款办法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合同。嗣后,1918年汉阳铁厂的两项扩建工程曾在汉口《新闻报》刊登广告,公开招标。到1929年,当时的武汉市采办委员会曾公布招标规则,规定公有建筑或一次采购物料大于3000元以上者,均须通过招标决定承办厂商。

选举制度的由来

我国古代就已经实行“选贤与能”的民主制度,且已有“与民共治”的民本思想与精神。例如:舜帝时任命大禹治水,后来大禹治水有成,就选举大禹为新统治者,这种不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有贤德的大禹,可见在远古时代,就有选举制度了。

进入周代,将选举与教育合为一体,有“诸侯贡士”、“学校养士”、“乡议推举”三种途径,而这些被推举的人都必须是接受过教育的人,如此才有能力来为人民服务;当时,孔子也提倡要选举贤才的理论,使得当时的选贤制度非常盛行。

而汉有“察举”和“征辟”两种任用人才的制度。“察举”,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征辟”是中央向地方聘用人才的制度,“察举”和“征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进入魏晋南北朝后,选举制度又产生另外一种新的遴选方法——“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办法是将担任官吏的人评为九级来区分官位高下,但是后来因为品评的中正官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得此种制度出现了许多弊端。

隋代开国后就推翻了“九品官人法”的方式,改以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使得读书人都以参与科举为目标,作为参与政治的手段。此种科举制度一直延用到清代,我国都以考试来选举人才为官,成为“吏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选举制度到今日演变成民主选举,由选票来选出人才为民服务,而且人人都有被选举与选举的权利。

玻璃的由来

1965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纹尊,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1975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经中外科学家对古代实物的鉴定,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中国的玻璃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考古发现,中国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迟在西周已开始烧制。《穆天子传》载,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铸以为器,就是烧制玻璃。

我国早期的玻璃,古人称它为璎琳、琉璃、瑶璃、璧流离、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时又称玻瓈、料器,清代才称玻璃。

玻璃的发明,应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从窑内取出陶器时,发现了窑内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经过细心研究,多次实验,才烧制出玻璃。我国在商代,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可达1100~1200℃,有时就会无意中产生铅钡与硅酸化合物的烧制品。这些无名的工匠,是中国玻璃的发明者与祖师。

民间传说玻璃是汉代陆毒发明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各地农民揭竿起义。有一位叫陆毒的绿林好汉率军几次打败王莽的军队,被激怒的王莽派十几万大军围剿陆毒,陆毒只得突围,准备投奔刘秀。半路上躲进一处山口,被王莽的军队所包围。陆毒等人正用石头架锅做饭时,敌人冲上来,只得丢下饭锅,与敌激战到半夜。山谷中突然腾起一片光芒,将王莽的士兵吓跑了。事后,陆毒查来查去,才发现是架锅的石头被烧得透明时,发出了强光。强光迫使敌军不敢再进攻,最后陆毒终于盼到了刘秀的援军,双方会师。事后陆毒向刘秀汇报了情况,并向刘秀献上烧得透明的石头。刘秀视为珍宝,就封陆毒为王,并让陆毒继续烧制这种宝石。这种石头就是玻璃,而陆毒也就被传为玻璃业的祖师了。

公交车的由来

城市公共交通最早出现于英国,1829年英国伦敦出现了第一辆马拉式公共马车,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发展、兴旺、衰退和复兴阶段。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城市交通方面曾走过一段弯路,在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小汽车发展过量,公共交通萎缩,遭成城市交通拥挤,道路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使城市交通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因此,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迫使发达国家不得不转向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天津是我国最早拥有公共交通的城市。1904年按照清政府和比利时政府有关合约,比利时商人创办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于是我国第一辆公交车诞生了。

艾滋病的由来

1981年6月,美国洛杉矶发现5名年轻男性,因罹患少见的肺囊肺炎而死亡;几乎同时,纽约也发现20名因少见的卡波西式肉瘤去逝的年轻男性。后来经美国国立疾病管制局(CDC)研究并证实,他们均死于一种免疫系统机能丧失的同一类症候群,并于1982年将这种疾病正式命名为A(Acquired后天)I(Immune免疫)D(Deficiency缺乏)S(Syndrome症候群),简称为AIDS。

因为艾滋病死亡,主要是感染了一种造成身体免疫功能丧失的病毒——H(Human人类)I(Immunodeficiency免疫)V(Virus病毒),HIV即是人类免疫缺乏病毒,俗称艾滋病毒;这些病毒会攻击身体的免疫系统,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艾滋病)则是感染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的末期表现。为了保障日益增多的艾滋感染者的人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元月全球高峰会议中提出了“艾滋病防治方案”,并且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协助世界各国发展艾滋疫情防治策略,同时每年制定一个宣导主题,提出对艾滋人权的呼吁。

人行横道线的由来

早在古罗马时代,意大利庞贝市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堵塞,事故不断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后来,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叫做跳石,作为指示人通过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跳石穿过马路,而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可以安全通过。

19世纪出现了汽车。汽车的速度及其危险性都超过了马车,所以,跳石已与此不相适应了。19世纪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现了当今这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这就是第一条人行横道线的由来。从它出现到现在,对指示车辆、行人在街道上有秩序的行进和停止,对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护人身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

磁浮列车的由来

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人们称之为磁悬浮之父,他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

日本于1962年开始研究常导磁浮铁路。此后由于超导技术的迅速发展,从70年代开始转而研究超导磁浮铁路。1982年11月,磁浮列车的载人试验获得成功。1995年,载人磁浮列车试验时的最高时速达到411千米。

德国对磁浮铁路的研究始于1968年(当时的联邦德国)。研究初期,常导和超导并重,到1977年,先后分别研制出常导电磁铁吸引式和超导电磁铁相斥式试验车辆,试验时的最高时速达到400千米。后来经过分析比较认为,超导磁浮铁路所需的技术水平太高,短期内难以取得较大进展,遂决定以后只集中力量发展常导磁浮铁路。

英国从1973年才开始研究磁浮铁路,但英国则是最早将磁浮铁路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1984年4月,伯明翰机场至英特纳雄纳尔车站之间的磁浮铁路正式通车营业。令人遗憾的是,在1995年,这趟一度是世界上唯一从事商业运营的磁浮列车在运行了11年之后被宣布停止营业。

接着,美国研制地下真空磁悬浮超音速列车。这种神奇的“行星列车”设计最高时速为2.25万千米,是音速的20多倍。它横穿美国大陆只需21分钟,而喷气式客机则需5小时。这项计划要求首先在地下挖出隧道,铺设2~4根直径为12米的管道,然后抽出管道中的空气,使其接近真空状态,最后用超导方式行驶磁悬浮列车。

太阳能的由来

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作动力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他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

兵器的由来

我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就开始使用青铜为原料制作冷兵器,包括刀剑。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有长刀和短刀之分,按功用分,有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两刃刀、飞刀等等。刀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因为在大规模车骑战斗中比剑更实用,渐渐取代了剑的地位。

西汉时出现了柄呈环形的铁质长刀,一侧开刃,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不易折断。到了三国时期,刀已成为军队中普遍装备的短柄格斗器具,三国时期关习习所用“关刀”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龙图案,又称青龙偃月刀,刀头有钩,刀背有突出锯齿利刃,故又名“冷艳锯”。之后人们更加注重钢刀的质量,精益求精。宋朝的《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刀就有手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等多种。明代则多仿日本刀式,造双手握柄的长刀。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等之说,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步枪的由来

自从1800年发现了镭汞(一种敏感的炸药,能用来起爆火药)后,一个叫福赛思的苏格兰牧师和一个叫肖的风景画家发明了撞击引爆和铜雷管;一个叫鲍利的端士工程师发明了一种独立的弹药筒。不久,鲍利手下工作的一个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了长撞针。他把自己造的枪称为“针枪”。

事实上,德雷泽枪由于口径大和枪机漏气,远不如罗兰兹前膛枪受人欢迎。但是在打仗时,能在后膛迅速装弹,使德雷泽枪成了一种优越的武器。直接从这种枪发展起来的机柄式步枪成了标准设计。它的初速高,射程为2000~3000码,每分钟能发射10发子弹。这种步枪,至今还是广泛使用的步兵武器。

自动枪的由来

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个名叫加特林的人,从装填机械化方面寻求提高射速的出路。他在多枪管的散弹枪的基础上,利用手柄和鼓轮使枪管转动,鼓轮转动时,传动机构完成打开枪机、装填、闭锁、待发和出发动作,紧张操作时每分钟可发射300~500发子弹。加特林机枪在自动武器的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现,使自动枪所必需的机械构造有了模式。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还出现了一种斯潘塞连发枪。它是在枪托里开一个洞,直通弹膛,子弹从枪托洞里一个接一个装进去,靠弹簧的力量向前送弹。这种连发方式虽然也是靠手动操作,但连续供弹的原理却给人以很好的启示。枪发明者克里斯托夫·斯潘塞,当时只不过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这种连发枪得到了北军统帅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的高度评价,指令北军陆、海军部于1861年6月和8月对斯潘塞连发枪进行了试验和评审,并于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装备北军,它的威力在战斗中发挥得很充分。

然而,真正的自动枪,是美国工程师马克沁完成的。马克沁利用了火药发火时,气体使枪管后座的能量,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于1883年设计了第一枝自动枪,使枪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600发。根据马克沁枪的原理,自动手枪、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相继问世。

核武器的由来